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蒋寅:得力于四刘
来源:文汇报 | 蒋寅  2025年08月11日08:24

古来才子当以明解缙为第一,自幼能言,即颖敏绝人。郡守县令闻之,至其家,抱坐膝上,应声成文,无不错愕惊叹。传缙六岁时,族祖戏之曰:“小儿何所爱?”缙应声吟四绝:“小儿何所爱?爱者芝兰室。更欲附飞龙,上天看红日。”“人道日在天,我道日在心。不省鸡鸣时,泠然钟磬音。”“圣人有《六经》,天地有日月。日月万古明,《六经》终不灭。”“小儿何所爱?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多年后自跋其后云:“予未能言时,颇知人教指。梦五色笔,笔有花如菡萏者。当五六岁来,遂盛有作。然未甚能书,往往忘不复记。此诗颇传诵,不欲弃置,因识之。”见都穆《南濠诗话》所载。传莫扎特未能言即能作曲,盖天才皆如是也。

李审言尝言所学得力于四刘居多,谓刘向《七略》、刘义庆《世说新语》、刘知几《史通》、刘勰《文心雕龙》也。

吉川幸次郎1928年留学北京,居演乐胡同延英舍,与留学北大之仓石武四郎约法三章:不穿西装,穿中国的长袍;不用日文写论文,用汉文写作;放弃汉文训读,用北京音直读中国文学。初从旗人奚待园学汉语,以《红楼梦》为教材。后旁听于北大文学院,时马裕藻开古音学课,听者寥寥无几。一日暴雨,仅吉川与仓石二人上课,马先生殊觉尴尬,谓:“中国学生都很懒……”

季刚先生与太炎先生谊在师友之间,相与言谈,时有谐谑。太炎先生读杜诗至“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二句,曰:“杜二一贫如洗,乃有此标致夫人耶?”季刚先生曰:“云鬟玉臂,固未必佳,安知非一脸麻子耶!”太炎大笑。又一日谓季刚先生曰:“王阳明合卺之夕,忽逃入僧寺,不识何故?”答:“当是从世尊授房中术也。”太炎曰:“妙解妙解。”

季刚先生九华村居宅,与吴研因对门。研因门榜曰“双因小筑”。段凌辰问:“研因不过一因,安得有双?”先生曰:“吾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道光仪征县志》卷二十四“职官志”载明正德间知县丁琏,字汝器。聊城人。举人,名宦志无传。阅明邑贤黄瓒《雪洲集》,卷七《赠丁侯汝器之任颍上序》载其卒业太学,历汝宁之确山、保定之庆都、河南之宜阳,而后乃知仪真,凡三年乃改任颍上。称“侯为仪真,质任简朴,不饰厨传以邀宾誉,不惨鞭菙以树己威。民有讼,召而听之案傍,任其欢嚣,自以其意判决使去。即不如教,不怒不笞不狱,曰:‘吾民也。夫父母之于子者,亦若此也。’盖侯之心三年如一日,宜其耆老悒悒不忍其去哉!”则丁令亦仁宰也,志失载其宦绩。

古之帝王虽如黄梨洲所谓“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亦未尝不以富民为念。无他,家天下之世,王者家长也,臣民子弟也。家长岂有不愿子弟富足者乎?富子弟,家长之责也,亦荣名所系也,固当黾勉求之者。同理,古之世虽有贪墨,较后世亦鲜。盖家天下之世,君“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黄宗羲《原君》)。官吏贪一铢没一粟,如入王之府,窃王之财,必也杜其隙,防其渐,察其实而穷治之。是故古者贪墨之吏其数可数,而史籍班班具载,非后世滔滔之比也。此之谓主体明确,责权利合一之效。迨及后世,责权利分离,主体空洞,名实两淆,在上者有权利而无责,在下者有责而无权利,世道遂不可问矣。

曹耀湘《曾文正公年谱》道光二十四年八月载:新宁江公忠源以公车留京师,因郭公嵩焘求见公。江公素以任侠自喜,不事绳检。公与语市井琐事,酣笑移时。江公出,公目送之,回顾嵩焘曰:“京师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既而曰:“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时承平日久,闻者或骇之。按:欧阳兆熊《水窗春呓》卷上载江“初至京师,人未之奇也。惟黎樾乔侍御一见,即言此人必死于战场,人亦不之信,亦不知其以何术知之也”。此非传言之讹,即二人皆有知人之鉴也。

吴文镕《吴文节公遗集》卷六十九《金禺谷清惠堂外集序》云:“有考据之学,有词章之学,有义理之学,三者似趣向睽也。顾精考据者以经为本,擅词章者于史为近,义理则必穷经奥,熟史事,融会儒先诸家之说,始足以识其归。……盖容有义理未深而笺释虫鱼,吟弄风月,以一得鸣者,未有积学储理,而转苦名物之不知、文采之不赡者也。然则三者亦一以贯之而已。”吴氏虽长于政事,不以词章名,而此论义理、考据、词章之关系堪称通达,寔有以发明桐城学说之精髓也。

1922年10月20日王国维复沈兼士函,应沈嘱建议研究题目四项,其一为《诗》《书》中成语之研究:

“说明古今言语文章,无不根据于前世之言语。今之言语中,有元明之成语;元明言语中,有唐宋之成语;唐宋言语中,有汉魏六朝之成语;汉魏言语中,有三代之成语。凡此成语,率为复语,与当时分别之单语,意义颇异,必于较古之言语中求之。今之成语,我辈得求之于元明以上之言语中;汉魏六朝之成语,我辈得求之于三代言语中。若夫《诗》《书》为三代言语,其中必有三代以上之成语,然今日所存言语,无更古于三代者,其源既不可求,其语亦遂不可解,然犹可参互求之。”

其所举之例,如《诗·鄘风》“子之不淑,云如之何”之“不淑”,《大雅》“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之“陟降”,《曲礼》“告丧,曰天王登假”之“登假”,《大雅》“帝命不时”之“不时”,皆为不可析为单字之成语,典籍所用皆举其一端言之。如《诗》之“陟降”,于《大雅》义当为“陟”;于《周颂》义当为“降”。然则古之成语不能以分别之单语解之,断可知矣。传、笺不知诸词为成语,遂坐分别解之之误。按:近年日本学者家井真论文以钟鼎铭文与经籍参证,论定《诗经》中诸多词语当时已为成语,足证静安此说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