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苏:写作就像一种媒介,我终生都在通过这个媒介寻找通往自己的路
阿尼苏,本名赵文,蒙古族。在《民族文学》《草原》《青年文学》《科幻立方》《青年作家》《长江文艺》《芙蓉》《作家》《作品》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九十余万字,部分作品被本刊及《长江文艺·好小说》《散文选刊》选载。出版散文集《寻根草》,短篇小说集《西日嘎》。中短篇小说集《夜牧人》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25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
Q:小说月报
A:阿尼苏
Q
您常以“观察者”还是“介入者”身份面对世界?这种姿态如何渗透进小说肌理?
A:我大部分时候以第一人称进行写作,因此更多时候是以“介入者”身份面对世界。我觉得这个世界其实是具象和幻象的融合,我们看到的和看不到的,对写作者而言都存在。写作者具有多重身份,观察是为了更好地介入。
Q
您开始小说创作的动力或者灵感来源于哪里?
A:我的故乡西日嘎位于科尔沁草原深处,远离繁华的城镇,是一个闭塞又干旱的地方。农牧民进行着辛苦的劳作,大都沉默寡言。在这里,即便最弱小的生命,也有顽强的力量,连草都是硬硬的。这让我从小对生命有了特殊的感受和思考。我曾长时间站在毕勒古泰山山顶眺望远方,经常想我为什么会是我、为什么出生在这里、其他人究竟是谁、我们为什么以放牧或种田的方式生活呢,长大后我似乎是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文学。于我而言,写作就像一种媒介,我终生都在通过这个媒介寻找通往自己的路。
Q
在视频影像冲击文字书写的时代,您认为小说创作的特点和坚守点在哪里?
A:我喜欢慢生活。文字辽阔而细腻,安静而有力量,有时我会反复阅读,这能让我更深刻地领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本质。这是视频影像不能带给我的体验。
Q
在您的作品中,有哪一部因为创作过程之难忘,让您对其有特殊的感情?
A:今年春季,我创作了中篇小说《风中胡弦》。小时候村里经常停电,我最多的娱乐活动是往收音机里装上电池,收听胡仁乌力格尔(蒙古族说书)。“尉迟敬德黑得像是从烟囱里钻进去又从锅底钻出来,罗成白得像是在面粉缸里待了三天。”布仁巴雅尔大师演绎的《隋唐演义》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其中的精彩唱词。我一直想写出表现胡仁乌力格尔大师一生的小说。今年年初,我这个想法特别强烈,按都按不住,于是我花半个月时间,写了初稿,又进行了修改。写这篇小说时,我常忘记时间,把黄昏当成清晨,从深夜写到黎明,累得歪倒在椅子里抱着键盘写,恍惚中自己已经走入小说。其间有两次我全身发烫,手脚冰凉,没有感冒却像感冒了一样。小说写完,我才恢复过来,这在以前的创作中没有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