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德赓与刘乃和:亦师亦友三十载
1963年,陈垣(前)、柴德赓(左)、刘乃和在一起。 柴念东提供
柴德赓日记手稿 柴念东提供
柴德赓日记 柴念东提供
柴德赓(1908—1970),字青峰,浙江诸暨人。历史学家。受业于陈垣门下,治学广泛,尤擅考据学。曾任辅仁大学史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代表作有《史籍举要》《史学丛考》《资治通鉴介绍》《清代学术史讲义》等。
刘乃和(1918—1998),天津杨柳青人。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古籍研究所教授、历史文献教研室主任、陈垣研究室主任;曾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著有《励耘承学录》《历史文献研究论丛》等。
从师生到同门
柴德赓与刘乃和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
刘乃和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刘学谦是清代翰林,外祖父徐坊是著名藏书家,父亲刘毓瑶精于金石书法。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刘乃和对文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于1939年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柴德赓是她的授课讲师,两人的交谊由此开始。刘乃和曾回忆道:“他给我们班讲‘中国历史纲要’。刚一上课,那清朗的语调,生动的内容,就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在一年的讲授中,他经常夹叙清人治学特长和历史掌故,使同学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治史的兴趣,初步获得了读书的门径。他是我们班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两人相识后,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据柴德赓的哲孙柴念东初步统计,《柴德赓日记》中师友、同事人名出现最多的是陈垣(676次),其次是刘乃和(556次),可见二人往来之多。
1943年,刘乃和大学毕业,在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继续深造,师从陈垣,与柴德赓结为同门。四年后的1947年,刘乃和完成学业,随即留校担任历史系助教、讲师。虽然刘乃和这时与柴德赓已成为同事,但她始终尊称柴德赓为老师,这在其致柴德赓的书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诸如“青峰师”“青峰吾师”及“青峰老师”等尊称,无一不流露出她对柴德赓的敬意。
1955年,柴德赓调任江苏师范学院,南北隔离,两人常通信往来(目前搜集到的刘乃和致柴德赓信札有43通)。在1955年11月29日的一封信中,刘乃和这样写道:“你走后已两月有余,我们彼此只各写一信,似觉太少,你以为怎样?我们都争取改变这种状态如何?”不难看出刘乃和期盼双方能增加通信频率,希望两人能够保持更加紧密的联系。刘乃和知晓柴德赓关心北京师范大学的情况,经常向他通报学校的最新动态。她在这封信中还说:“学校目前正在进行改货币制工资,这次遂有极少一部分要升级,教员百分之十五,系中由主任提名,不组织核心组了,已经提谁,我不知道。”在1956年1月8日的信又中说:“学校最近有提升级(改名义)的事,系中提得不少,吴(吴宏中)、赵(赵光贤)二人提升副教授,龚(龚书铎)、陈(陈桂英)、张(张守常)等提讲师,无有吴某(吴曼柔)。但结果通过了谁,现在还未详。”
除了交流日常事务,刘乃和与柴德赓也在学术上保持着深入探讨。刘乃和参与了柴德赓主编的《辛亥革命》,并协助柴德赓处理该书的署名和稿费分配问题。她在1957年2月10日的信中指出柴德赓《辛亥革命·叙言》存在的问题“讲辛亥革命性质方面较简单,讲编辑经过多”。刘乃和认为:“既是‘叙言’,似应当多讲一些辛亥革命的性质,包括历史意义等,而编辑经过则不宜太多。且字句意思多有重复,似可精简。又全书四部分、八册,要目不知卷首有否总目,如无有,则叙中自应列上,有则反觉多余。又图片、引书目录,叙中不说,亦可一目了然。又资料困难的第一原因,含义不很明白。”刘乃和还对柴德赓的文章《我的老师——陈垣先生》提出了中肯建议:“有些材料都很好,都是务实,我现在在某些材料上加了些‘务虚’,如教基础课的原因,为什么要认真备课,干劲的动力,等等。”又说:“老师在教学和著作上有些特点,有些创造,我也加了上去,如教学计划,如开‘史源学实习’,如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所著的有用的著作等。”柴德赓对这些意见都有所采纳。
金童玉女
柴德赓和刘乃和两人之间的交往与陈垣有密切关系。在抗战期间,柴德赓历经波折,辗转至后方,于1946年才回到辅仁大学。自那之后,直至1955年柴德赓调往江苏师范学院之前,两人时常随侍在陈垣左右,犹如陈垣的左膀右臂。翻阅那时的照片,不难发现陈垣身边最常出现的身影便是柴德赓,而这些照片大多是刘乃和拍摄的。“后来流传于世间的‘金童玉女’说,当产生于这个时期”。(邱瑞中《信有师生同父子——为纪念柴德赓先生而作》)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柴德赓与刘乃和共同陪伴陈垣自兴化寺寓所步行至西直门,以普通市民身份迎接解放军。1949年5月11日,陈垣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给胡适之一封公开信》,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这封公开信的内容是由陈垣与柴德赓、刘乃和、刘乃崇(刘乃和之弟)共同商讨,最后由刘乃和执笔完成的。由此看出,他们彼此之间非常信任。
柴德赓在江苏师范学院工作期间,刘乃和任陈垣校长专职秘书。两人的通信谈论更多的是他们的老师陈垣。刘乃和是柴德赓与陈垣学术交往的中间人。陈垣对《辛亥革命》一书比较关心,刘乃和在信中多次提及,比如:“校长听您信里说《辛亥革命》已印出,很高兴,急欲一看,您何时能寄来,最好早些。”又如:“昨得来函,并《辛亥革命·叙言》。老师已看过,无甚意见。”陈垣对这篇叙言虽没什么意见,但好像不是很满意。过了一段时间后,“前校长寄上《中日战争资料叙言》,乃请你参考,以备辛亥稿用,不知辛亥稿已准备否?校长甚惦念也。”刘乃和转告陈垣对“叙言”的期待,希望他将修改好的叙言尽快寄给他。1962年,中华书局拟出版《余嘉锡论学杂著》,余嘉锡之子余逊请陈垣撰写序言。陈垣因事务繁忙,委托柴德赓起草文稿。刘乃和代为转达老师的嘱托。柴德赓在日记中记载:“乃和来书言让之请援师作序,要我草一底稿。”稿成后,寄往北京,陈垣称“大佳”。
刘乃和知道柴德赓挂念陈垣,几乎每封信都会提及陈垣。现择要摘录几条:
1956年1月8日 新年学校很热闹,但我只参加了一部分。全校三校皆有团拜,在新旧年交替时,一日下午有三校长名义请的教授、副教授座谈会,并有文娱节目,校长未出席,因上午拜年人来得不少,有些累了。二日校长三人分别在宿舍宴请专家,校长是请的校长顾问(新来的)和历史系专家(即政教系者),非常热闹,校长精神很好,把南屋布置得像模像样。
1956年10月17日 老夫子身体还好,精神也不坏,国庆前后,活动较多,这几天稍为好些,也曾说您不常来信,请注意。
1957年9月9日 老师身体仍很好,最近不常出去,有事颇觉闷闷。《表微》二校已送出,《讳例》二校即将毕,都是好事。
1960年10月8日 老师自你们走后,一切照常,只是因暑假大家来了,较热闹,现在都陆续走了,更想你们了。身体很好。
以上涉及陈垣的工作、生活、著述整理等多方面内容,刘乃和着重告知柴德赓陈垣的身体情况,以免他在异地挂心。在陈垣的晚年学术生涯中,柴德赓和刘乃和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1964年4月,刘乃和得知柴德赓将奉调到北京,4月18日信言:“得十五日函,知已准备北行。虽别九月,又能聚首师门,论学兴化。”在北京,柴德赓与刘乃和一起协助陈垣点校新、旧《五代史》,一直到1966年6月柴德赓离开。
世交之谊
不仅柴德赓与刘乃和两人交往密切,柴家、刘家也往来频繁。刘乃和曾说:“我和柴师母、柴祖衡兄弟姐妹、再下一辈柴念东同志都非常熟,关系很好,第四代小欣欣也是师母让我给起的名字,我和他们一家四代关系都是密切的。”
1948年,刘乃和的弟弟刘乃崇因参加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剧团,在各大学演出话剧和活报剧,抨击讽刺国民党反动派,而成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国民党当局将刘乃崇列入了逮捕名单,有地下党同志给刘乃和送信,叮嘱其弟弟离家避难。当时风声鹤唳,亲友不敢留住。在危急关头,柴德赓夫妇伸出了援手。他们冒着风险,将刘乃崇收留在家中,后来又精心安排协助刘乃崇离开北平,前往解放区。刘乃和一家非常感激他们舍命相助,把柴德赓的名字写入了刘家的家谱。这是刘家对柴德赓家人身份的一种认可,象征着两家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柴德赓及妻子陈璧子合葬于八宝山公墓,其墓志由刘乃和撰写,启功书丹。柴德赓三子柴君衡的碑文、墓志都是由刘乃和撰文、书丹。
柴德赓去世后,刘乃和将对老师和挚友的满腔怀念化为实际行动,在整理研究柴德赓的学术遗产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柴德赓逝世10周年前夕,即1979年6月24日,她写信给陈璧子,主要内容如下:
两件事急于向您报告:
柴先生著作目录,已复写交中华书局,是准备出专集的。
弘储文稿,六一已送来,最近也已交中华(书局),由《文史》考虑刊载的问题。《文史》是最近复刊,第五期(即复刊后第一期),已刊启先生的《坚净居题跋十首》。等他们看完此稿,如认为不合适,我即找《历史研究》或《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系历史研究所主编,新创刊,刚出了第一期)。如决定刊登,稿就不拿回来了。
这两件事,是我最近刚办完的。
柴先生文集,中华已决定印,如吴泽同志已决定作为近代历史人物论文专集,也很好。我看这件事可以再和吴泽同志商议一下,因您信里所列的专集中,有援师的,有柴先生的,都和师大丛书重复,似这类的专集,都拟作如何处理?可统一考虑。我把这件事和启先生谈了,他的意见可以两方面都出,可以出各种不同的版本。但我觉得援师的可以出选集,因他文章多,你选这些篇,他选那些篇,各种版本可以不重复。但柴先生文章,我们这里拟出全集(共20多篇),如果另一处也出全集,就重复了,恐不合适。所以最好还是一处出,我觉得中华出版,较合适,您可以再考虑一下。
…………
要籍介绍如有许春在帮忙查书很好,也可帮助抄抄稿子,不知他能来京否?如不来京,按他的意思(小弟曾转来许写给他的信),说可以在南京查书。但原稿只有一份,寄来寄去,又耽误时间,又容易失落。不知道最近他有信给您联系否?他如来京,也有不方便处,即吃饭、住的问题,和路费等等,都不易解决。
信中详细报告了关于柴德赓遗稿整理的重要进展:一是柴德赓的著作目录已复写并交付中华书局,准备出版专集;二是弘储文稿(即《明末苏州灵岩山爱国和尚弘储》)也已送交中华书局,并由《文史》杂志考虑刊载。同时,信中对于柴德赓文集出版事宜的讨论也体现了刘乃和的深思熟虑,既考虑了出版机构的适宜性,也考虑了文集内容的独特性与完整性。这里柴德赓文集就是柴德赓的论文集,出版时命名为《史学丛考》。她建议与吴泽商议,统一考虑如何处理类似专集的出版问题,并表达了对于中华书局出版的青睐。此外,刘乃和还提到了要籍介绍的问题,并询问了许春在是否能帮忙查书和抄稿子,考虑到了许春在来京可能面临的困难和不便,包括吃饭、住宿和路费等问题。许春在是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1957级学生,柴德赓入室弟子,参加要籍介绍整理。要籍介绍于1982年出版,书名为《史籍举要》。
1980年,在柴德赓逝世十周年、陈垣诞辰百年之际,《文献》杂志发表柴德赓遗稿《我的老师——陈垣先生》,刘乃和作《后记》阐述柴德赓和陈垣的深情厚谊。1988年柴德赓八十周年诞辰,亲友将其《偶草集》《青峰诗存》二册诗稿合印,附《师友墨缘册》,辑成《柴德赓教授纪念册》,刘乃和参与整理,并撰写序言。这年10月,刘乃和参加柴德赓纪念座谈会并发言,介绍了柴德赓在业务上的成就和政治上的进步,展示了其道德、学问、政治修养。柴德赓长于书法,刘乃和撰写的《柴德赓的书法》是第一篇专门研究其书法成就的文章。该文论述了柴德赓的书法造诣,指出了他为书法艺术的提倡和传播所作出的贡献。1992年,刘乃和还精心校审了《青峰学记——柴德赓教授纪念文集》,并撰写序言。可以看出,刘乃和尽心尽力整理柴德赓的著述,积极撰写文章彰扬柴德赓在学术、教育、政治上的成就,这对世人全面了解柴德赓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方美美,系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讲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