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中的崖头庙
《楚游日记》崇祯十年(1637)正月三十日记:“游城外河街,泞甚。暮,返宿天母殿。”本日记二月初七日又提及“天母庵”,所谓“天母”究竟是何方神圣?建庙宇奉祀所为何来?对于这一问题,注家一般不予理会。《粤西游日记一》崇祯十年(1637)五月初七日记:“山不甚高,而屹立扼流,有当熊之势。西向祀嘉应妃,甚灵,即灵懿庙。宋嘉定间加封嘉应善利妃。”这里的所谓“嘉应妃”“灵懿”“嘉应善利妃”又是何方神圣?徐霞客何以在此处使用“当熊”典故?以笔者所见诸多注本亦皆未予理会。
所谓“当熊”,据《汉书》卷九七下《外戚传·孝元冯昭仪》记述:“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倢伃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前当熊?’倢伃对曰:‘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当之。’”从此,后世留下“当熊”的美谈,多以之为女性临危不惧、奋不顾身之典。徐霞客之所以在此运用这一掌故,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意与下文“嘉应妃”即妈祖信仰中的女神因救海难而献身的崇高品质相关联。当日游记前文提及的“崖头庙”,即“灵懿庙”,又称“真妃庙”,当即明人所建,正是祭祀这位护航女神的庙宇。
妈祖,原名林默娘,是宋代都巡检林愿之女,据说她年近三十岁时在湄洲屿成仙登天,成为航海者的保护神。宋以后,中国沿海各地多建有天妃庙。光绪《临桂县志》卷一五《坛庙》著录:“天后庙,在王府坪大街,雍正十一年建。《会典则例》:乾隆二年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二十二年覆准加封天后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于祈报祭文内将封号书明。案,尚有天后庙二处:一在漓江东岸,一在文昌门外。”然而这部清末所编纂的县志并未著录这座明代即已位于漓江西岸的崖头庙,历史沧桑,其时此庙或已不存。
《游记》中所记述的“嘉应妃”,不过是宋代以后妈祖女神从民间信仰转化为官方认可的妈祖文化中的众多封号之一。自妈祖诞生之日起,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褒扬诰封,其封号从“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日益冠冕堂皇。据《宋会要辑稿·礼二一》,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九月加封妈祖为“嘉应善利妃”,仅是对这位女神崇拜初始阶段的官方封典,这比以后的层层加冕差多了。2009年9月,“妈祖信俗”这一文化遗产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