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把自己当成栋梁了啊!” 当朋友喝到尽兴时,把脚放到我的脖子上……
编者按:日前,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出版了董铁柱《未尽的快乐》。作者用通俗浅易的笔法深度剖析了魏晋名士的快乐来源——“真实”与“满足”,他们的喜怒哀乐皆为内心性情的真实外在体现,在真实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这便是快乐。经出版方授权,中国作家网特遴选该书部分章节发布,以飨读者。
《未尽的快乐——魏晋名士社交处方笺》,董铁柱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2025年6月
如果把朋友狭义地定义为“冥契”,那么难免有过于苛刻之嫌,不少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遇到“最高境界”的朋友。《论语》中说“有朋自远方来”,其中的“远”固然说的是距离的远近,但也可以是指心灵的距离。两个人相交,总是从远到近,直至亲密无间。其中固然有瞬间就相互欣赏的知音,也有慢慢熟悉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多远或者多近的距离才算是朋友,也许同样是见仁见智的。在《世说新语》中,颇有一些名士成日于各种场合厮混,一起清谈,互相逗趣,也许他们不会因为对方的去世而悲痛欲绝,但他们同样会在相处之时获得快乐,尽管这一份快乐也许没有知音之间那般深沉。
有学者指出,理想的友情离不开斗嘴。斗嘴能够帮助两个原本并不投缘的人成为朋友。顾显和周这对好友就是斗嘴促成的。《方正》第29则说顾显有一次对周劝酒,周却不肯喝。顾显就转而向柱子敬酒,对着柱子说:“你怎么把自己当成栋梁了啊。”周听了这话反而很开心,“遂为衿契”。两人不斗不相识,是斗嘴让周看到了顾显平时被他忽略的一面。顾显颇具幽默的调侃瞬间征服了周,两人于是成了意气相投的好友。和王导含笑看着周的那一幕相比,顾显和周之间友情的开始多少缺乏一份默契,可是斗嘴也同样能够激发出彼此之间的欣赏,为那些不能一见倾心的朋友创造了二次了解的可能性。
对已经成为朋友但距离知音尚有差距的人来说,斗嘴不失为朋友之间的另类交流方式。我们知道刘惔与王濛是生死之交,但是刘惔还有一个老“冤家对头”,他就是桓温。让我们先来看看《方正》中的两个精彩场景。《方正》第44则说的是有一次桓温去拜访刘惔,刘惔躺在床上不起来。桓温就用弹弓射刘惔的枕头,弹丸迸射进床褥后碎了。刘惔作色起身,对桓温说:“使君,像这样就可以打胜仗吗?!”桓温脸上满是愤恨之色。
有学者考证,东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率兵与前燕作战落败,刘惔所言触到了桓温的痛处,才有了桓温的“恨容”。7这样的考证多半是错失了刘义庆的本意。刘义庆故意不给读者前因后果,为的就是暗示大家这样的场景随时都可能发生。在这一次的较量中,刘惔和桓温互相使对方变色一次,看上去是势均力敌,但细细想来桓温无非是搞了一次恶作剧,而刘惔揭的却是桓温的疮疤。无论刘惔说的是哪一场败仗,桓温虽然手握兵权但未能北伐是不争的事实。最重要的是,桓温以自己的武力自傲,觉得在这方面远胜刘惔等人。
《排调》第24则说有一次桓温想要趁着下雪去打猎,在出发前先去了王濛、刘惔等人家里。刘惔见他一身戎装,就问他说:“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温曰:“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既然他们又不会一起去打猎,桓温为何在打猎之前要去王濛、刘惔处?合理的解释就是他想让刘惔他们看看自己的英武之姿,因此刘惔才会明知故问,问他要去做什么。一个“老贼”充分说明了刘惔和桓温之间的熟悉,就好像桓温会向躺着的刘惔射弹弓一样——正是这种熟悉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其实就是一对朋友。刘惔的发问应该在桓温的意料之中,这就好像彼此之间的游戏一般,于是他反击说自己要是不戎装在身,你们怎么可能在太平的日子坐着清谈?尽管桓温偷换了概念——他其实是去打猎的,而他的戎装的确也可以是保家卫国的象征,但是他对自己的战斗力颇为自信无疑是事实。
《世说新语》给了读者自由,让我们无须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先后,而是可以根据我们的理解来组合。很显然,既然桓温喜欢夸耀自己的武力,那么刘惔就针锋相对,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足。重要的是,桓温的不足也许不仅是作战的能力,还有他的气度。他的恨就是证明。分明是他主动和刘惔开玩笑,把弹丸射到人家的被窝里,可是在对方反击之后,桓温却恼怒了。我们不知道他恨的是自己不够优秀,还是恨刘惔不给面子,不过从《方正》第54则来看,很可能是后者。
《方正》第54则说,有一次王濛、刘惔和桓温一起到覆舟山游览,喝酒喝到尽兴时,刘惔把脚放到了桓温的脖子上,桓温不堪忍受,抬起手将它拨开。回来以后,王濛对刘惔说:“他(指桓温)怎么能当面给人脸色看呢?”这则故事没有放在记录种种怪异行为的《任诞》,而是在《方正》,这足以让读者心怀警惕,警惕它说的并不是刘惔的荒诞,而是位高权重的桓温心胸不够开阔,而刘惔的言行固然可以被视为一种戏弄,却同样能够理解成作为朋友的他对桓温的劝诫。作为刘惔的知己,王濛的话可以说就是刘惔的观点:一个像桓温这样地位的人不应该动辄变色。当刘惔在心灵距离上由远而近地对桓温提出忠告时,桓温应该“不亦乐乎”,而不是恼羞成怒,如此品质才可能正直无邪。
(本文摘自《未尽的快乐》第四章《不确定的朋友》,题目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