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与全球翻译家“译研汇”国际文化工作坊在青岛开幕
7月16日上午,位于青岛的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迎来了一场文学盛事。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土耳其、匈牙利、克罗地亚等国的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以及国内各省份的13位中国作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此次国际工作坊的盛大开幕。
世界汉学中心的责任专家孙建华在开幕致辞中,对远道而来的国外翻译家和中国作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强调,世界汉学中心作为中国文学传播的重要平台,多年来致力于组织翻译活动,积极搭建桥梁,推动中国文学走向全球市场。他预祝此次翻译家与作家的交流能够取得圆满成功,并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国际写作中心会长赵晏彪,在致辞中阐述了举办此次工作坊的主旨和意义。他回顾了工作坊创立的历程和一路走来的艰辛,指出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仍面临资源集中于少数作家、作家与翻译家及海外出版市场之间存在信息断层等瓶颈。为破解这一困局,世界汉学中心和国际写作中心发起了“中国作家与全球翻译家‘译研汇’国际工作坊”,旨在通过搭建翻译家(海外出版人)与作家的深度对话平台,精准对接全球市场需求,实现“作家敢出海、翻译家愿接单、市场有回响”的良好反馈,探索中国文学国际化传播的新路径。本次国际工作坊与以往传统文学交流活动的核心差异,在于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为实现这一目标,活动前期已进行系统性筹备,邀请的海外翻译家不仅具备扎实的语言转换能力,更对所在区域的读者偏好、出版机构选题倾向等市场要素有着深度洞察。他们所分享的市场动态与需求信息,能够为中国作家提供明确的创作与推广指引,有效降低作品出海的试错成本。
与会作家东来作为作家代表发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文学需要更多优秀作品融入世界文明的大家庭。希望通过工作坊,能够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欣赏,并感谢世界汉学中心为中外文学交流搭建的平台。
开幕式上,土耳其翻译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东方语言和文化系教授吉来(Giray Fidan)就土耳其语中的中国经典作了精彩演讲,详细介绍了土耳其翻译的中国文学出版发行状况,并分析了一本翻译文学取得成功的要素。
西班牙翻译家、格拉纳达大学翻译和口译学院教授高伯译(Gabriel Garcia-Noblejas)则分享了西班牙的译介状况以及西班牙读者喜欢的中国作家。
匈牙利翻译家、匈中友好协会主席宗博莉·克拉拉(Zombory Klára)就匈牙利与中国的文学关系,结合本国翻译现状及自身翻译成果,作了详实的主题演讲。
下午,会议继续进行,英国汉学家、《中国共产党简史》英文版译者蒲华杰(James Trapp)通过远程传输介绍了自己的翻译工作,并就中国文学如何翻译、为什么翻译以及谁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北马其顿翻译家席晓兰,就中-马文化关系和文学映照、东欧市场偏好,也通过远程传输作了主题演讲。
全球化智库外籍专家、美国学者谭嘉煦(Joshua Dominick)作了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翻译与出版透视的主题演讲,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从翻译到编辑、作品定位和归位的过程。
克罗地亚翻译家伊万娜·布尔詹、萨格勒布哲学研究所主任卢卡·博尔希奇,就受到东方哲学影响的女性哲学家的翻译成果、亚欧大陆对中国文学的期待,作了精彩的发言。
翻译家们共同表示,希望参加活动的作家们的作品能够成为畅销书,获得国外读者的尊重和青睐。
世界汉学中心的同志还在会议上介绍了中国作家与全球翻译家国际译言汇工作坊、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及海外译介与传播在“走出去”战略中取得的辉煌成果。与会作家们也对自身的文学创作情况和提交的作品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国际工作坊不仅为中国作家和全球翻译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文学将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次活动为期四天,旨在破解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的资源集中化、市场对接低效等核心瓶颈,通过搭建“兼具市场洞察力的译者”与“拥有优质创作的作家”之间的直接对话平台,旨在为中国文学作品高效触达海外读者群体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