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文学经典《邮差》出版:他不懂诗,却用诗意打动全世界
提起智利,很多人会想到那位写尽大海与爱情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大诗人还曾“带过徒弟”。当年,一个名叫斯卡尔梅达的年轻人曾得其指点,受其点拨,并最终成为一位文学大家,他就是拉美“文学爆炸后”代表作家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
斯卡尔梅达的代表作《邮差》,被认为是拉美最好的中篇小说之一,至今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成为当之无愧的拉美文学经典。今年6月,译文社联合群岛图书共同推出新版《邮差》,用最平凡的故事,传递最动人的诗意。
用文学致敬逝去的诗人
据说,初出茅庐的斯卡尔梅达曾兴冲冲地拿着首作去向聂鲁达求夸夸。我们的大诗人随手翻了翻就一句话打发了他:“两周后听意见。”两周后,年轻人满怀期待地登门,聂鲁达却只给了一句:“很好。”还没等斯卡尔梅达嘴角上扬,老爷子就补了一刀:“但是那不说明任何问题,因为所有的智利作家的第一本书都写得非常出色,让我们等着看第二本吧。”
年轻时与聂鲁达相识,相同的政治立场和文化使命感,这一切让斯卡尔梅达对聂鲁达产生了深刻的敬仰之情。他曾多次公开提及聂鲁达对其创作的启发,聂鲁达在他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他政治和生活方向的指引者。
1983年,巴勃罗·聂鲁达逝世十周年之际,作为聂鲁达的朋友、学生,当时已很有名气的斯卡尔梅达,倡议国内每位作家创作一部小说以纪念逝去的诗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火热的耐心》(即《邮差》)一书诞生了!
小说中有一节叙述的是智利人民观看聂鲁达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情景,聂鲁达在演说词中引用了法国诗人兰波的一句话:“只要怀着火热的耐心,我们定能攻克那座将给予所有人以光明、正义和尊严的壮丽城池。”原书名也正是源于此处。
2000年,时任智利总统拉戈斯任命斯卡尔梅达为智利驻德大使,让曾被军政府迫害的流亡者代表国家,展示智利民主转型的诚意,并利用他的文化影响力推广智利艺术,尤其是在智利的重要贸易伙伴德国境内。据说,斯卡尔梅达在自己的任期内疯狂安利智利文学,甚至亲自朗诵《邮差》片段,成功让聂鲁达成为德国书店的畅销诗人。
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诗意
乌拉圭著名文学评论家安赫尔·拉玛曾经说过,拉丁美洲最好的文学作品是中篇小说,因为它是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最好方式,而斯卡尔梅达的这本《邮差》就是最好的范例之一。在《邮差》中,斯卡尔梅达把聂鲁达的许多诗句,或者说,聂鲁达式的许多诗句巧妙地按情节需要穿插在书中,加上作者在语言上的文采,两者结合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让我们先来看看《邮差》讲述了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马里奥是智利十八线小城黑岛的一名底层青年。文化水平不高,生活单调乏味,跟着父亲打渔,却不愿早起,有限的一点小聪明都被用于在父亲面前装病。他唯一的爱好是骑着心爱的自行车去港口城市圣安东尼奥兜风以及去影院看一场由性感女郎出演的电影。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份邮递员的差事,而他唯一的客户,竟是隐居于此的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二人结识之初,对于聂鲁达来说,马里奥是他不愿在其身上多浪费一秒的“文学丧尸”,对于马里奥来说,聂鲁达是与他分属不同世界的尊贵客户。然而在两人的互动过程中,他们逐渐被对方吸引。马里奥逐渐被诗歌吸引,开始向诗人提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疑问,并开始笨拙地尝试写诗。他用朴素的逻辑理解聂鲁达的诗歌,逐渐理解诗歌的力量,甚至用诗歌俘获了心爱的姑娘的芳心……马里奥的笨拙、真诚和勇敢,让后期深陷政治与声誉纠葛的聂鲁达重新感受到诗歌最原始的感染力以及来自朴素的生活经验的诗意,找回了自己的初心。
小说中的马里奥曾被戏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文盲诗人”,他的觉醒经历,堪称一首普通人的史诗。身为渔村废柴的他,大字不识几个,婚前啃老爹、婚后啃丈母娘,唯一的优点大概是心态好,只摆烂不焦虑,只躺平不内卷。阴差阳错之下,他遇见诗歌,在送信的枯燥日常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追到了原本对他来说遥不可及的美丽姑娘,并收获了一种崭新的看世界的方式。
“怎么跟您说那种感觉呢?当您念这首诗时,那些词儿从这儿蹦到那儿。”
“那么,就像大海一样。”
“对,是这样,就像大海一样运动。”
“这就是韵律。”
“我的感觉非常奇特,因为词儿蹦来蹦去让我感到头晕。”
“你头晕了?”
“可不!我像一只小船,在您的词语中颠簸。”
村上春树:《邮差》是我钟爱的电影
1994年,由英国著名导演迈克尔·雷德福执导、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马西莫·特洛伊西担任主要角色邮递员,作家亲自审定电影剧本的同名电影《邮差》上映。这部电影不仅在艺术上广受赞誉,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电影荣获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并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大奖,成为意大利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除此之外,影片还横扫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等多个奖项。全球票房与口碑双丰收。
据导演迈克尔·雷福德所说,村上春树曾写信告诉他《邮差》是他钟爱的电影;许多人都渴望借诗篇抒发内心更美好的自我。除此之外,电影版《邮差》的男主角马西莫·特洛伊西(拍摄完成后即因心脏病去世)的悲剧色彩,更加深了影片的传奇性。
事实上,电影版《邮差》中被频繁引用的聂鲁达诗歌直接激发了观众对诗歌原作的兴趣,影片的成功上映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人们对聂鲁达诗歌的广泛关注和阅读热潮,因此有媒体称其为“聂鲁达的诗歌宣传片”。在《纽约时报》1995年刊登的一篇影评中,影评人珍妮特·马斯林写道:“(电影版《邮差》)让聂鲁达的诗句重回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