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边角料”中的人文世界
我们往往能够通过一个人的学术专著了解他的学术成果,而那些闲置的文字和思想的“边角料”点缀甚至组成了他的学术来路,推动了他思想的形成,使他的人生历程变得具体、生动。
有鉴于此,2021年起,团结出版社策划“边角料书系”,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学术领域造诣深厚,在社会事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者和大家身上。他们的研究专著以及社会观察或许早已深入人心,但他们于生活中不经意抛洒的思想火花,那些妙手偶得的文章和那些流动的人文“边角料”,同样是他们学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人文魅力的生动展现。
目前这套书系先后出版了《陈思和人文演讲录》《陈思和人文访谈录》《严家炎忆师友》《温儒敏序跋集》(增订本)、《审美与思辨的舞蹈:丁帆序跋集》《严家炎人文讲演录》《谢冕人文讲演录》《书似故人来:聂震宁人文随笔》《君自故乡来:孟泽人文随笔》《书中人世:骆玉明人文随笔》等。
学术思想的补充与延伸
不同于学术专著的庄严厚重,“边角料书系”将目光投向序跋、讲演、访谈等“学术副文本”,如同在恢弘的学术殿堂外拾取散落的碎片,拼凑出学者们最本真的思想脉动。这些研究学者学术思想的补充与延伸,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因为真正的学术生命不仅存在于宏篇巨制中,更流淌在那些即兴的演讲、偶然的对话、随手的记录里。
严家炎从《诗经》《楚辞》《论语》《庄子》,到荷马史诗、柏拉图,再到19世纪、20世纪重要作家作品中浸润出深厚严谨的学术基础,在编写教材、著书立说和文学评论中也塑造了他一丝不苟、不畏权威、敢于直言的学术性格。读过《严家炎人文讲演录》之后,我们还会发现他在学术研究中的探索精神。他在北大开设“金庸小说研究课”,掀起了一股“金庸热”,这并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他在读遍金庸作品甚至相关社论后,出于文学史研究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所做出的决定。这些讲演让我们感受到“他身上有一点可爱的呆气和固执”,感受到他内心的侠骨柔情。
谢冕是一位诗情激越、心灵纯洁的诗人,一位严谨的诗评家。《谢冕人文讲演录》中收录了谢冕教授在诗歌研究领域的多篇精彩讲演,从“新的崛起”到“百年和解”,他提出新诗和旧诗应该和解,并为半个世纪的中国新诗的发展与变革划出了一条简约脉络。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到当代文学批评的前沿思考,他始终站在学术的前沿,以开放的胸襟拥抱各种思想潮流,同时又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他既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守护者,又是新思想的开拓者。他常说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只做了一个诗歌梦,从那个在昏暗的阁楼里读诗自愈的少年,到因为感受不到自由而不再写诗的青年,再到回望一生也从未与诗歌分开的老年,读过这些讲演之后,我们才发觉这个梦有多长,这个梦有多重。
陈思和深耕文学批评领域,他始终强调“做一个批评家,离不开分析文本”。他说:“评论家把作家创作的文本看作是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可以像医学上做人体解剖实验一样,对文本进行深度拆解和分析,阐释文本内部隐藏的意义。”他认为细读文本是需要理论的,即面对创作文本靠什么解读? 解读的途径在哪里? 这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在他读书的时候学术界流行的两种理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说都令他十分着迷;巴赫金解析拉伯雷时代的“民间狂欢”的理论,更是让他醍醐灌顶;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大学以后开始研究巴金,又读了不少无政府主义的理论著作,这些理论对于陈思和教授都有着直接影响,包括他今天看待这个世界、社会的立场观点,用这个立场来解读文学作品。
学术之外的温情与感怀
在严肃的学术与思想之外,总有一些温润的情感悄然流淌。“边角料书系”将那些浸润着学者体温的文字,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絮语一一展现。这些文字不是正襟危坐的学术宣言,而是学者们脱下学术铠甲后,灵魂最柔软的袒露,是学术成就和学术性格之外最真实、最生活的情感与情怀。
在人们的印象中,严家炎谦和,严谨,不苟言笑,但他心里却有一个隐秘而丰富的柔情世界,他与唐弢、丁玲、萧乾、柳青、杨晦、王瑶、季羡林、金庸等人跨越70年的师友情谊,在《严家炎忆师友》中逐一呈现。提到恩师杨晦,他说:“杨晦先生并不善于言辞,然而他的谈话却时时显露出闪光的思想和可贵的真知灼见。”提到丁玲,他会说:“她乐呵呵地说的那句‘我是生来注定吃苦的!’仍在烫灼着我的心灵、我的感情,使我永远难以忘却。”提到武侠人物,他会说:“我最喜欢的是萧峰,我觉得这样的人物是应该给予崇高评价的。令狐冲我也喜欢,但是他最后的‘遁世隐居’,和任盈盈到世外桃源去过幸福生活,我尊重这种选择,但并不很欣赏。”
温儒敏将序跋比作“杂感”的自白,他说:“这些不同时期写下的序跋,文字有些芜杂,但都在围绕书来说话,叙说和评判各种书的内容。个别篇札长一些,大部分都是短制。‘说书’之余难免信马由缰,或批评现实,或品藻学界,或议论人生,多少带点杂感的味道。其实,我是更乐意把这些序跋看作杂感,而不是一本正经的文章的。”
陈思和是一位兼具传统风骨和当代情怀的学者,他在学术研究之余多次参加电影资料馆组织的中外电影观摩研讨,对国内外电影发展与现状有着独特的见解。中国刚刚加入“世贸”不久的时候,中国电影界曾对好莱坞电影冲击中国电影市场充满忧虑,但陈思和教授坚定地认为,“电影是世界性的艺术,各国电影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应该是平等的”,技术的落后可以弥补,但作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其实更加重要,并呼吁“要有一颗敢于抗衡的心”。今天看来,他对于中国电影的自信得到了印证。
从一位前沿出版人,转入出版学科研究、文学创作和阅读推广,聂震宁从未离开书业。老作家李国文曾为他的小说集作序,序的名字是《文学是条不归路》,而这句话也成为了他的人生召唤。当他以《书似故人来:聂震宁人文随笔》的温润笔触谈论出版、谈论文学创作、谈论阅读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出版家的情怀、作家的想象力和阅读学专家的社会责任感,更是文明接力的生动现场与人生意趣的珍贵记录。
时代发展的足迹与印象
“边角料书系”构建起独特的叙事方式,这些文本形成的学术与情怀的“微历史”地层,为传统学术历史的别样书写提供了珍贵的探索与尝试。这些“非正式文本”如同学术研究的“毛细血管”,既承载思想火花的瞬间迸发,也记录学者与时代对话的轨迹。
谢冕在讲演中不时回望自己珍贵的人生经历,幼年贫苦,少年参军,复员后适逢恢复高考,坚定信念参加高考,顺利进入北大,从此再没有离开北大,没有离开诗歌研究。他总是感谢诗歌、感谢北大,感谢诗歌治愈了他痛苦的童年,感谢北大给予他最大限度的保护与研究自由,让他在特殊年代也能尽可能的免于伤害。从谢冕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也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百年流转与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轨迹。
温儒敏对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倾注了许多心力,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工作上的需要,同时也因为观念的更新”。在他看来,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其实是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的;在此过程中一线教师的宝贵经验与最终的教学感受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阻力,这就对课程改革的节奏、力度的把握提出了一定要求。《温儒敏序跋集》(增订本)中收录了多篇与语文教育和课程改革等相关的序跋文章,从中可窥见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脉络和历程,是涉及几代人的教育政策与实践的真实记录。
文学评论家丁帆曾说:“我们必须尊重的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不管你认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是在那个历史时期引起过反响的理论和批评都要纳入文学史的范畴之列,它是呈现历史样态的文本,从中我们才能拂去现实世界给它叠加上去的厚厚尘埃,看清楚历史的原貌。”《审美与思辨的舞蹈:丁帆序跋集》收录的《重回“五四”起跑线》《历史长镜头里的典雅交响诗》《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农村变革》《寻觅民国文化风景线》等文章不仅展现了一位文学评论家的审美与思辨,也描绘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百年流变图景。
思想的“边角料”,人文的大世界。这一套“边角料书系”的文化启示在于:这些看似零散的书写,实则在构建知识分子的精神原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边角料书系”犹如一座座微型思想博物馆,提醒我们:那些在微信对话框里闪现的学术灵感,在学术会议茶歇时的即兴讨论,在书页边缘潦草写下的批注,或许正是未来文明图谱的重要拼图。对研究者而言,它们是理解学术脉络的全景记录;对公众而言,它们是触摸学者灵魂的生动媒介;对学术史而言,它们是不可替代的立体档案。
(本文作者供职于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