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英文名
徐志摩早年读过沪江大学、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他在《猛虎集》序言自述,父亲送他出洋是要他“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 ilton”。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美国开国元勋,为制定新宪法、建立联邦政府辩护,出任首任财政部长。徐志摩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论文署名“Chang Hsu Hamilton Hsu”,因心存仰慕而取名Hamilton,此事广为人知。但他是何时开始用这个英文名的呢?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沪江年刊和学生刊物《天籁》上,他的姓名按吴语发音拼写为Zee Tsong Zu,未见其他英文名。1918年8月他在护照上填写的Hsü Chang-hsü是威妥玛氏拼音。徐志摩的好友吴经熊1951年用英文出版自传《超越东西方》,书中写到,他与徐志摩一同从沪江投考北洋法科,1917年春在北洋时,二人分别给自己起了洋名,他选择与经熊读音相近的若望(John),“志摩选了‘汉密尔顿’,因为他很想成为大立法者和经济学家”。按吴经熊的说法,徐志摩早在1917年已成为胸怀鸿鹄之志的Hamilton。
1917年秋,徐志摩转入北大法科政治学门。同期在校的蒋复璁和毛子水回忆,徐志摩热衷听戏,爱在宿舍里唱戏,也为小报写剧评。另一位校友罗家伦笔下,住同一幢宿舍的徐志摩是个衣着华丽的阔少,喜欢玩乐,常和一班纨绔子弟去逛八大胡同。这样的形象沾满新文化运动要革除的旧习气,与“汉密尔顿”出现了错位。出国前,徐志摩也没有论述经世济民的文章,只留有一些用文言撰写的掌故笔记。
在北大读本科期间,徐志摩加入过阅书报社和雄辩会两个社团。1917年12月,雄辩会选举雷国能、赵承易为正副会长,次年1月推定包括“徐章垿君”在内的16位干事,成立国语第一支部和外国语第一支部。外国语第一支部的部长是赵迺抟,副部长曹杰,文牍徐章垿、方豪。当时的辩论正反方各三人,分主辩和第一、第二助辩。1918年3月16日《北京大学日刊第二张》刊有一则英文的《雄辩会布告》,正文大意为:3月17日上午九点半在法科第一教室举行常会,要求全体成员参加,也欢迎非会员出席。议程包括演讲和辩论,演讲人雷国能,辩题“在中国鼓励工业比加强陆军海军更重要”,正方:曹杰、季警洲、徐望之,反方:方豪、潘耀德、毛以亨,评判人徐墀教授。落款:英文雄辩会,“Henery Hsü(Sec)”。布告的排印者不通英文,有多处拼写错误。Henery是罕见的英文名,疑系Henry之误。
为这场辩论担任文牍(Secretary)的“亨利·徐”,无疑就是徐志摩。这则被研究者忽视的材料是徐志摩学生时代留在北大校刊的唯一文字,可见他彼时还没想当汉密尔顿,用的英文名是贴合富商之子身份,有好彩头的亨利。到美国不久,他在日记中对懒散堕落的人生表示警醒,立志奋起,笔端洋溢着忧心天下的新气象。汉密尔顿是哥伦比亚大学前身国王学院的校友,要追随先贤,应是1919年9月就读哥大之后的事。
Hamilton这个名字,徐志摩到英国后还在使用,1922年2月他与罗素的通信即署C.Hamilton Hsu。1922年春天,他在剑桥诗心勃发,8月写信的落款已经变为Tsemou Hsu。“汉密尔顿”随着从政的理想一起消散在康河的柔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