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英语文学与中国”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
来源:文艺报 | 陈湘静 吴娟娟  2025年05月16日08:32

5月10日至11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年会暨“英语文学与中国”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主办,清华大学外文系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化》和Island Studies Journal等期刊协办。来自128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30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杨永恒、清华大学外文系党委书记汪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申富英出席开幕式。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曹莉主持开幕式。

杨永恒在欢迎辞中说,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外文学科的赋能机制,从哲学层面和意义层面加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的学术命题和研究范式,推动外语学科再上新台阶。

申富英介绍了英语文学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历届年会的主题。她谈到,随着英语文学的范围日渐扩大以及对在地性和多元内涵的关注,英语文学内部与中国问题的关联性变得越来越强。她提议进一步拓展英语文学研究的疆界和教育教学模式,强化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主性,面向全球知识共同体发出中国的声音。

四场会议发言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金莉、张剑,南京大学教授杨金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主持。17位教授围绕“英语文学与中国”这一中心主题作会议发言。发言既有对经典作家作品深入细致的解读剖析,也有对世界文学格局和跨文明书写的宏观构想。从“模仿”到“叛逆”,从“互为转写”到“现代性生成”,从“文明批判”到“精神重建”,从“人工智能”到“伦理挑战”,从“全球南方”到“中国方案”,“唯有联结”(only connect)不仅概括了英语文学研究价值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转型和创新,也为“英语文学与中国”今后的研究思路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袁鹤翔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发展的两种趋势,缅怀过去中古时期的传统和对未来前瞻性的展望,两种趋势构成耶努斯的头颅(Janus Head)的奇特表现。陆建德从“唯有联结”出发,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文学研究与翻译在承续传统与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予以高度评价。颜海平从跨文化视角探讨中英现代性生成,进一步诠释“唯有联结”命题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价值。王宁指出中英文学交流存在显著不平衡,呼吁加强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以促进双向对话。王腊宝以犹太裔学者约翰·多克《1492:流散诗学》为研究对象,揭示1492年欧洲犹太人流散史如何成为跨文化研究的隐喻。苏耕欣探讨了维多利亚时期功利主义政策如何反映英国中产阶级构建自我身份的需求。张旭春揭示了二战后欧洲浪漫主义研究和比较文学热潮的地缘政治动因,启发中国比较文学的当代使命。章燕通过分析《彼得·贝尔》,展现华兹华斯旅行观景与艺术创作的融合智慧。高峰枫教授探讨了蒲柏荷马史诗翻译如何吸收英国史诗传统,形成独特的混响与互文效果。

杨金才反思后殖民理论对《黑暗的心》的刻板解读,主张从历史语境与文明互鉴视角重新阐释其复杂内涵。苏晖探讨人工情感智能体在文艺创作中的角色演变与伦理挑战,强调科技与伦理平衡的必要性。杰森·哈丁探讨艾略特《荒原》的现代主义特征,指出该作品对一战之后西方文明的批判具有跨越时代的文学价值。黄晖以非裔作家古尔纳为例探讨小说诗学研究路径,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陈丽分析北爱尔兰冲突小说的情感转向,以《送奶工》为例揭示情感书写对暴力创伤的新表达。冯伟通过《血色子午线》版本差异分析主人公称谓变化,揭示其人格演变与美国帝国暴力转型的隐喻关联。周敏提出“以加勒比为方法”的理论路径,主张通过南方视角重构世界文学结构。

会议特设“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选题与范式”专题论坛与“21世纪英语文学教育教学”专题论坛。学者们就外国文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方式、研究范式的创新与突破、青年学者的研究选题与发展路径等展开对谈,探讨建设中国特色外国文学研究学术话语体系的思路与方法。共计7000余人次观看了论坛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