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艺月报》:延安文艺活跃样貌的珍贵文献
来源:学习时报 | 刘翠霞  2025年05月09日16:36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文献中心的二层,陈列着一套《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丛书。这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历时五年整理的文献,系统、完整呈现了延安时期党政机关、文艺团体的出版物原貌,其中的《文艺月报》分册吸引了我的目光。1941年是延安文艺活动较为活跃的一年,一大批文艺团体和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41年1月创刊的《文艺月报》虽然办刊时间并不长,目前能找到的也仅有17期(至1942年9月),但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1940年,萧军等人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后,与丁玲共同创建了文艺月会,次年推出机关刊物《文艺月报》,由丁玲、舒群、萧军轮流主编。《文艺月报》的创刊号刊发了丁玲、舒群、萧军的《简记文艺月会》,何其芳的《对于〈月报〉的一点意见》,荒煤的《第一声呼喊》,丁玲的《大度、宽容与文艺月报》等文章。其中荒煤的文章有较为鲜明的革命动员色彩,与丁玲的《大度、宽容与文艺月报》形成呼应,丁玲强调“大度、宽容”,荒煤则侧重“第一声呼喊”的战斗性,二者共同构建了《文艺月报》“兼容并蓄,服务革命”的办刊宗旨。荒煤在文中提出,延安被认为是“一个坚强的文艺堡垒”,如果文艺月会是以文艺创作和批评充实延安文艺堡垒的先锋队,那么《文艺月报》就是这个“文艺堡垒的号筒”。丁玲也强调“《文艺月报》要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把握斗争的原则”,内容方面要多样化,要有鲜明的特色,而“不要使《文艺月报》成为一个没有明确的主张、温吞水的拖拖沓沓的可有可无的、没有生气的东西”。

正是在这样的办刊理念指导下,《文艺月报》基本上遵循着“文艺为抗战服务”这一主旋律,刊登了大量与抗战相关的作品。其中艾青的诗歌比较有代表性。刊登在第五期的《三国公约》,是一首有较强批判意味的诗歌,艾青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际法西斯势力扩张以及部分不觉醒汉奸的批判,并呼吁民众团结起来抵抗侵略:“但中国人民不愿意自己消亡/用暴怒的反抗击碎侵略者的梦。”刊载在第十四期的《太阳的话》,艾青以其积极乐观的笔触,借太阳这一意象抒发了爱国情怀,诗中“打开窗子”“撒满光明”等语句,象征打破旧中国的封闭与黑暗,迎接民主与自由的新生活,表达了对抗战必胜的美好憧憬。此外,第七期刊登的虞迅的《骨肉——一个伤员语录》、陶着的《我们的日子》,第十一期刊登的冯牧的《欢乐的诗和斗争的诗——对于我们诗底创作的几种现象底感想》、萧军的《敬致: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逯斐的《迫害》,第十七期韦明的《于一次“焚毁”底战斗中》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或是倡导将文艺作为战斗的武器,或是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表达对战争的批判,或是以戏剧形式再现沦陷区的苦难,强化文艺的救亡功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文艺月报》作为“文艺堡垒的号筒”功能。

《文艺月报》很注重对青年作者的挖掘和培养。在《文艺月报》创办后不久,文艺月会又发起创办了名为星期文艺学园的业余文艺补习班。《文艺月报》第四期刊登的《拟创办星期〈文艺学园〉座谈会要纪》简要介绍了创办星期文艺学园的宗旨就是帮助文学青年学习写作:使一些对文艺有兴趣学习与写作的人,有一个研究的机会。第五期接着又刊登了雪韦撰写的《关于“延安星期文艺学园”的产生》一文,详细阐述了《文艺月报》的主编们想借助星期文艺学园培养青年文艺爱好者的强烈愿望。文章指出,在延安除了“鲁艺”文学系的一些同学,社会上还有许多喜欢文艺的青年是“苦”的,因为他们看不到什么文学书,也没有多少文学报刊可看,更没有相关的文艺活动可以参加。热爱文学的青年们即使写出来作品也找不到人帮助修改,他们想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但苦于无门。因此开办一些“业余”的补习班就是必要的“补救”,如此就可以让那些青年们利用周日的时间学习、提高自己。雪韦还提了几点愿望:希望工作人员能够“持久不疲”“努力工作”“任劳任怨”;希望青年学员能够“贯彻始终学习”“不因小故而抛弃或中断学习”;希望文学界的同志们能够“发扬团结友爱的作风”“为我们新民主主义的文学事业——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事业而再加珍重”。

除了几次刊登文章介绍延安星期文艺学园相关情况,《文艺月报》还为文学青年发表作品提供了平台。第六期的《文艺月报》大篇幅推出了“我与文学专页(星期文艺学园选辑)”,刊登了青年作者晋驼的《人间最高尚的趣味》、赵文藻的《我要赞美,也要学习》、杨枫的《向我所爱的人群呼唤》等五篇文章。罗烽在《“专页”及其他》一文中指出,这五篇文章是从一百二十多个青年学员的试卷中选出来的,但并不是择其优者选用,而是因为这些文章是独特的存在,透过这些文章能够让大家看到爱好文学的青年们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认识文学,与文学产生密切的关系。并且强调发表这五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让人们更好理解文学对于人生的价值,并能够把握住文学这一有力的武器,破旧立新,“给新中国的新文学的历史上,刻铸下辉煌的业绩”,可谓对青年作者寄予厚望。第十六期更是推出了“延安星期文艺学园结束纪念特辑”,除了刊登第一期四十多位学员的名单,还刊登了萧军撰写的《献辞——为延安星期文艺学园一年修业期满》和高阳撰写的《我反省——星期文艺学园结束时我所要讲的话》,以及十多位学员代表的学习体会。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业余学习,学员们的思想觉悟、文艺知识和写作能力都有明显提升,星期文艺学园为延安文艺界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而《文艺月报》就是这些青年作家成长的摇篮。

仅仅创办了十几期的《文艺月报》,不仅是左翼作家重要的创作、批评阵地,还是各行各业的文艺创作者、爱好者交流争鸣、了解文艺动向的园地。《文艺月报》刊发的一百二十多篇文章中,题材多样、类型丰富,除了小说、诗歌、剧本、译文以外,涉及文艺工作的座谈会、评论、总结以及文艺争鸣的就有四十多篇。可以说,《文艺月报》是当时延安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为今天学者研究活跃的延安文艺样貌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