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各具千秋的莎士比亚译本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杨小洲  2025年05月06日08:50

十年前从伦敦搭火车到莎士比亚故居去,大约两小时即可抵达莎翁的生养小镇斯特拉福德,在莎氏故居近旁建有一座莎士比亚纪念馆,进门便可看见有一堵墙上用世界各种语言,雕刻着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那句话“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朱生豪译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此为《哈姆雷特》中王子的自问自答。朱生豪所译莎剧文采焕然,富含哲理,一向受人追崇。后来得知九秩的许渊冲先生立愿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正好有机会到许府拜访,遂面呈莎翁此句请教。此前我知朱生豪所译莎剧因其英年早逝而中断,梁实秋去台湾后受托将莎氏全集译出,我的藏书中有一册民国时期出版的梁实秋译莎剧《暴风雨》,但梁氏全译本我未曾读到,故对此句颇为好奇。许先生快人快语无所顾忌,早年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梁实秋是英语系主任,许先生所称“梁实秋是我的老师”源于此,不过许先生对老师翻译这句话没有太多印象,却强调了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这样活下去吗?”作为王子,王父被暗杀,王母嫁给杀父仇人,自己活得浑浑噩噩,站在舞台上发出这样的人生拷问,正是情理,也为王子复仇记设下伏笔,但在出版的许译却是:“要不要这样过日子? 真是难了。”剧名译作《哈梦莱》,可见只是将文字做些变化,并未脱离朱生豪译本的窠臼。诗人卞之琳译作“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似乎未能展现诗人译笔所予人的期待。而梁实秋的翻译“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令人匪夷所思,按说要将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很难通顺,因此便有直译与意译之别,此不得已而为之,梁氏此译是直译抑或意译,倒令人想到另一个问题:莎士比亚这句名言到底是什么意思?

七八年前国家图书馆有一场中英联合展览《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我在展场里看到有巴金捐赠给国家图书馆的《莎士比亚第五对开本》,1904年伦敦梅休因公司以1685年第四对开本为底本增编出版,书上钤有“巴金赠书”红色印章。自1623年《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出版,跨度近三百年,在此期间莎士比亚作品在出版环节是否有修改,我无从研究,不过我曾将复制版的《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复印给许渊冲先生,供他翻译参考,几天后许渊冲先生回复说他看不懂,大概三百年前的英语已是古英语吧,好比我们明朝的文言作品放在今天的读者面前,也还是需要译介为现代汉语一样。莎士比亚作品也随时间而不断修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语言需求,这样一来,莎士比亚作品的中译本的英文底本,是否也因此而略有不同,似乎被大家所忽略。我问过许渊冲先生他所用的英文底本,是近年出版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本,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来,算是现代比较权威的版本。

由此推想,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曹未风诸先生的英文底本或许各有不同,所翻译的中译本也许会有所别,所致各种中文版也便各具风貌,如同英文版的不同以适应不同喜好的读者一样,中译本各具千秋未尝不是件好事,譬如前述“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一句,英文必然不会改变,因为它太著名,无须为改变而改变,但它的中文翻译,则呈现出翻译家们各自的理解和语言特色,这或许是英文原著所不曾所有的罢。当年许渊冲老先生在九秩高龄意欲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终未尝所愿,及至莎士比亚作品中译的百年间,梁实秋所译莎士比亚全集是唯一一部全集,不过梁实秋依然还是民国时期的语言风格,与朱生豪有鲜明的对照,而中译本里但凡华丽的语言辞藻,大多经过译者的修饰,与原文有所脱离,梁实秋译本追求莎士比亚原汁原味,还原舞台所呈现的现实生活的对话风格,或许也是我们中国读者多角度阅读莎士比亚的选择吧。据说现有傅光明先生以一己之力陆续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倒是件值得期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