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莹:小说家只有痛饮生活的泉水,才有可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付秀莹,1976年出生,文学硕士。著有长篇小说《野望》《陌上》《他乡》,小说集《爱情到处流传》《朱颜记》《花好月圆》《锦绣》《无衣令》《夜妆》《有时候岁月徒有虚名》《六月半》等多部。曾获首届《小说选刊》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首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第五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奖、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等多种奖项。作品被收入多种选刊、选本、年鉴及排行榜,部分作品被译介到海外。
Q:小说月报
A:付秀莹
Q
您常以“观察者”还是“介入者”身份面对世界?这种姿态如何渗透进小说肌理?
A:我是一个热爱世俗生活的人,你看滚滚红尘人世间,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人群,怀着各自的烦恼心事,有着各自的人生悲喜,在各自的人生大戏中认真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我喜欢以旁观者的姿态,想象和猜测他们的前世今生,探索和发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跟这个世界之间丰富复杂的种种关系。我很享受那种消失在人群中的感觉,比如我喜欢逛街,喜欢在超市里随意看看。热气腾腾的人群,活色生香的生活,浸染着世俗生活的烟火气息,有一种岁月悠长、隐入烟尘的安定感。其实这个时候,“观察者”的身份已经悄悄转化为“介入者”,身在其中,是一种很入迷的沉浸感,甚至感觉自己也化身为笔下的那些人物,有平凡的心事,也有梦想的光亮,在日复一日平凡而又伟大的日常中坚韧地活着,慢慢去触摸生活的真谛,感受一种平静的喜悦。跟诗歌相比,小说可称“俗物”。小说家其实是在世俗生活中浸染很深的人。无论是“观察者”还是“介入者”,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小说家只有痛饮生活的泉水,才有可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Q
您开始小说创作的动力或者灵感来源于哪里?
A: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微事物,比如说一个细节、一个场景,甚至几句对话,往往都能引发我写作的兴致和冲动。这更多指的是短篇小说。至于长篇小说,重要的是积累,在长期积累中蓄力,厚积而薄发,触动灵感的可能是一种偶然,但完成漫长的跋涉肯定源于一种来自精神的强大动力。
Q
您是否有固定的私人写作习惯?
A:我从不熬夜写作。我也从不肯为了写作影响生活。我对写作环境不挑剔,几乎随时随地坐下就能写,不大容易受外界打扰。
Q
请描述一下您与现在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关系?
A:我生活在北京。我喜欢北京的精神气质,宽阔、大气、厚重、包容,海纳百川。这座城市滋养我、塑造我、教导我、纠正我。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我与北京应该是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我喜欢这种水在海中、相融相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