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史玥琦:我们如何活着,便如何讲述
来源:《小说月报》 | 史玥琦  2023年11月16日07:45

史玥琦,一九九六年生于长春,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硕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专业博士研究生。小说、诗歌见《收获》《作品》《青年文学》《诗刊》《星星》《北京文学》等,获第二届京师-牛津“青年文学之星”金奖、第四十七届香港“青年文学奖”等奖项。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创办有猫头鹰小说社、野草莓观影会。

史玥琦,一九九六年生于长春,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硕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专业博士研究生。小说、诗歌见《收获》《作品》《青年文学》《诗刊》《星星》《北京文学》等,获第二届京师-牛津“青年文学之星”金奖、第四十七届香港“青年文学奖”等奖项。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创办有猫头鹰小说社、野草莓观影会。

Q:小说月报 A:史玥琦

Q

您开始小说创作的动力或者灵感来源于哪里?

A:萨特有句话:一个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他生活在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当中,通过故事看他所遭遇的一切,并且按他所讲的那样去生活。然而必须做出选择:或是生活,或是讲述。读此言时,我上大一,正坐在北上归家的火车上,彼时河南大水,列车走走停停,我没有座,站了一天一夜,下车后,因这句话在脑海中发酵,我想将火车上那些再也不见的人记录下来,当晚写下我的第一篇小说。于我而言,叙述是存在唯一可靠的路,去摆正纷扰的记忆,重塑可贵的真实,继承模糊的历史;在虚构中是自由的,我最终明白:我们如何活着,便如何讲述。

Q

自己作品中有哪一部,因为创作过程之难忘,让您对其有特殊的感情?

A:我去年夏天住在德国小城勒沃库森,属于老鲁尔区,宿舍正对着一片辽阔的草地,除了遛狗的人,常客是成群的喜鹊和巡回的马戏团,我始终没去看表演。多数情况下,这里十分静谧,太阳凶猛的时候,我躺在草地上,不远处矗立着一座一九〇二年建成的水塔,当时供铁路工人烧水洗澡,如今表皮涂鸦小丑,作纪念物。阳光越过水塔照向我,这时候,我怀念东北,惦记一些人,记忆推我到无埃之境,仿佛看到旧工厂孤独的烟囱,叙述成为必要,用了五天,《夜游神》在这片草地完成。一年间这篇小说发表、得奖,是它改变了我,也告诉我叙事如何重构生活,希望它能走得更远,带给更多读者温暖。

Q

您认为作家是可以培养的吗?

A:我确信。二〇一九年我进入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读研,今年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创作专业读博,我的写作有赖于大学的文学教育,除了技艺的精进和视野的延展,更为切要的是作家老师们在教学指导中内在叙事经验的传递,令学生获得生命情感与叙事肌理的双重学习。校园为我们打开一个独特的文学场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辉煌一时的“作家班”,到现在的创意写作学科的兴起,一个论断终于走向了反面,中文系是可以培养作家的,但我想,前提始终存在——他拥有作为作家的自觉和使命,他犹豫很久,最终独自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