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狄金森的园艺与诗情
来源:文汇报 | 闻娟  2023年11月07日08:58

 19世纪美国诗坛有一颗明星,她是如此特立独行,虽然生前默默无名,30岁以后就待在家族宅邸之中闭不出户,但死后遗存世间的近1800首诗歌却轰动了整个文学界,在浪漫主义诗歌盛行的背景下创造了新的传奇。这颗璀璨的诗界之星就是艾米莉·狄金森。那句家喻户晓的“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就出自她的笔下。

人们醉心于她谜一般的诗歌,也同样为这位谜一般的诗人本身着迷。《狄金森的花园》一书从诗人的园丁身份入手,围绕具体的诗歌、书信和事件展开跨学科论证,在园艺与诗情之间牵起千丝万缕,带领读者走进诗人日夜倾注心血的现实花园与精神花园。

诗人曾说:“我在花园中长大。”她虽长期隐居避世,但并非完全断绝与外界的往来,相反,她与亲友书信往来频繁,且热衷于将自家花园的花赠给邻里左右。有时花朵与书信一同送出,花朵甚至影响了书信的表词达意,“无题诗的主题会别致地由附赠的花朵点明”。

花语无疑就是艾米莉·狄金森向外传递讯息、表达情思最婉转灵妙的“帮手”:诗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诗歌和将近半数的信件提到了她所专注的那些花花草草。在唯一一张留存于世的照片中,她手握象征真挚与谨慎的三色堇,而非通常意义上人们会选择的玫瑰或百合;第一次面见知名作家托马斯·温特沃斯·希金森时,她为这位重要的客人送上了两枝白百合;甚至在诗人的葬礼上,妹妹拉维妮娅遵照死者遗愿,在棺椁中放入芬芳的天芥菜……

花朵充斥在诗人的生活中,至今仍活在那些诗与信中。本书作者之一朱迪丝·法尔作为重要的狄金森学术研究学者,循着这些花朵在诗与信中残存下的芳香踪迹,将狄金森的花园全面多元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第一章“种花伊甸园”作为诗人与花园之间关系的总述,采用了散文化、碎片化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可能会对不太了解诗人的读者造成一定程度的阅读障碍,但其好处会在后期缓缓显现——因为花朵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生长在狄金森人生的各个角落。这些碎片串联起诗人生平,凸显诗人极度个人化的审美情感,拼凑出一个模糊但又细腻的诗人形象。

第二章“林中花园”和第三章“封闭的花园”着重阐述狄金森对林间野花和异域花卉的钟爱。这不仅直观呈现了诗人的审美偏好和自然观,还对我们澄清关于诗人性格性情的某些争议有一定的帮助。法尔从多方面剖析这些温室植物对诗人艺术感性的折射,帮助我们了解诗人矛盾的生死观和宗教观,了解她诗歌里的那些“汹涌澎湃的热情”和“百转千回的克制”。

介绍完狄金森亲手培育花草的真实空间之后,第四章“脑内花园”将真实空间中的花草和诗中的花卉意象相互呼应,而这些花卉意象又成为诗人探索真实的重要途径。这和尾声“园丁四季”中所表述的主题——生命的“四季”轮转体现时间和永恒的秘密——可以结合起来看。在两章之间,园艺师路易丝·卡特通过参考诗人的诗歌、书信、亲友回忆录和“艾米莉·狄金森博物馆”等资料,来推测诗人花园中所含的花卉种类,为想效仿狄金森的园艺爱好者们提供了简单的种植指南。

所以,来狄金森的花园里看看吧,这里有“寒霜斩首”“金发杀手迈进”的苦境,也有“玉米割后,玫瑰隐于花种”的“第二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