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宇昆 × 顾适:技幻小说是我们当代的现实文学
来源:《上海文学》 | 刘宇昆 顾适  2023年10月16日08:06

顾 适:宇昆老师,很开心能和你线上对谈!上一次我们见面,似乎还是2017年在赫尔辛基?我忽然发现,自己竟然从来没有和你一起参与过讨论。

刘宇昆:是啊!终于找到时间。看了你最近的小说之后,很高兴能有机会一起聊聊我们都感兴趣的话题。

顾 适:太开心了——因为有机会和你讨论创作,也因为这次能在和你一起合作,请你翻译这篇小说。

《母舰来到大海中央》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趣的创作经历——其实我是拖到截稿日之前才动笔,只用了一天写作,之后也几乎没有进行任何调整,而我同期创作的另一个短篇,却改了三个月、十几稿。在落笔时,我只想到它的质感会是轻的,以及故事会结束于一次清脆的断裂。它能顺利地朝着那个短促的“嗒”声前行,是有些出乎我意料的。

这么短的篇幅对我来说一直是个很大的挑战。记得在2019年,在写《为了生命的诗与远方》时,你告诉我说,国内的科幻作者似乎更崇尚篇幅相对较长的中短篇小说,但美国的作家却非常看重短篇小说,尤其是5000字以下的,因为“更见功底”。当时我才发现,自己居然没写过这个篇幅的故事。可之后我却发现,篇幅的压缩,一点都不会比篇幅的扩展更容易。直到完成这篇小说,我想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份答卷。它更像是一次深长的呼吸,气息碰触到边界,好了,就结束吧。

我很好奇,在写中短篇小说的时候,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经历——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完成了某一个一直想探索的篇幅?

刘宇昆:我觉得相对于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超短篇小说更类似诗歌。它们的篇幅不够去塑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只能点到为止。但如果能够利用好留白,短篇可以给读者深深的沉浸感,回味无穷,正如道家所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母舰来到大海中央》里有许多东西,作者没有去解释,需要读者按照自己的世界观、生活经历、理想等等来补充。我很喜欢这篇小说的自信,不是作者牵着读者的手,而是让她们直接走向大海,相信她们会跟上。

我写过多篇短篇小说,但每一篇的创作感觉都不一样。有些就像你所说的那样,似乎一口气就涌现出来了,但有些则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修改。读者不一定能弄清哪个是哪个,但我最喜欢的短篇都有一种“没讲完,但也不需要讲完”的感觉。故事讲完了,但是想象却刚刚开始。

顾 适:是结尾,也是开端。我同样喜欢那些结尾留有余韵的短篇故事。

《母舰来到大海中央》最初要回应的主题,是“积极的气候变化”。完成这篇小说之后,我才突然意识到气候变化这个选题的重大价值和意义(之前,我更多把它当成一种口号)——它是一个迫近的未来,而且几乎是我们这一代人必将面对的新现实。气候变化主题也给故事带来了更大的力量,它让科幻小说变成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预演。

刘宇昆:气候变化确实是近来科幻小说中非常受欢迎的话题。当然,这不仅仅是科幻小说,而是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不管她们愿意还是不愿意。

我希望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大家更多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它。气候变化不是可以用几个聪明的技巧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因为之前数百年间几代人的“创新”,才导致了我们当下的困境,要解决它,也需要数百年时间和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这里的努力其实很像科幻小说里多代人的星际殖民船(你也可以说地球本来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流浪飞船)。

也许这是我希望看到的科幻史诗故事。也许只有这样的故事,才能拯救我们摆脱短视与冲动,让我们不去依赖“再利用”或“碳减排”这些童话,承诺一切,却一事无成。

顾 适:在科幻里,未来已经到来,当科幻作家置身于未来时,就会发现任何“未来”都不会那么容易到达。比如,与气候变化相似的议题,还有人工智能。最近在中国也有很多人关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我曾经在一次讨论时开玩笑地说,科幻可能已经不会去写人工智能如何取代人的工作了,因为那并不“科幻”,从科幻的视角来看,他们已经被取代,科幻更多会关心从他们被取代的过程中,人类能从中总结出什么经验,以及在我们选择的那个未来时间点,还会发生什么新的问题。

我很好奇,同为科幻作家的你,是否也会感受过,那种科学技术不断迫近的时刻。在2015年我发表《嵌合体》之后不久,人-猪嵌合体就已经变成了现实(虽然受限于伦理,我们还不能把它们培育长大)。而2017年我写了《野渡无人》的初稿,当时我并不知道什么是AIGC,但在2020年这篇作品发表的时候,GPT3已经诞生了。

在你的新小说《优质咒语》(Good Spells)里,就描写了这样一些人类。他们变成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把欲望和爱意藏在孤独的床下,而那些拥有编程能力的人,变为“女巫”,她们编织“咒语”,来安抚那些深陷痛苦之中的人类,却最终发现机器也在被淘汰——同样深陷于痛苦之中。这种与机器的共情,是通过科幻才会发现的“新问题”。

这次在写气候变化小说的过程中,我发觉自己对近未来现实的隐忧,也已经超过了我原本想要建构一个完整的虚构世界的野心。我不清楚,这是否是因为未来对当下的威胁,已经超越了过往对当下的威胁。这种新现实已经清晰可见,我希望让更多人注意到它的到来。

刘宇昆:我对你说的这些很有共鸣。我觉得很多时候,“科幻”其实不是一个很准确的类型文学标签。许多“科幻”其实应该叫“技幻”。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y)不是一回事,而大多数科幻小说的中心不是科学,而是技术。

顾 适:确实!在中国,科幻作者里似乎有不小的比例是工科背景。

刘宇昆:什么是“技术”?从希腊文的词根来说,“techne”+ “-logy”是一种“关于技能的阐述”。对我来说最有启发性的理解就是技术也是一种语言,是我们人类用来和世界互动的语言。

语言通过将简单的组合成复杂的形式来演变,新词汇总是从旧词汇创造出来的。技术也通过将简单组合成复杂的形式来演变,新技术也总是通过将旧技术的部件以新颖的方式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来的。过去的词汇是未来的词根,过去的引擎是未来的零件。我们不断用别人用过的词汇来讲别人没讲过的故事,我们也不断用过去的技术来发明从不存在的未来。从旧词赋新意,用旧技发新明,这是朋克的世界观,也是我们人类最宏伟的故事。

就像“语言”和“思维”分不开,“技术”和“人性”也分不开。如果你说你可以研究海狸而不理解它们建造的水坝,或者学习蜜蜂而不学习它们的蜂巢,那肯定是笑话。但我们确实有一种想要分开“人性”和“人技”(“human craft”)的倾向,好像人性和技术是对立的,越“技术”就越“缺乏人性”——这种想法我认为没有益处。人类的发展一直和技术的发展纠缠在一起,而人性和“人技”也可以是同义词或互为词根。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发出声音,并成功地将自己心智中的模式传递到其他人的心智中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为了技术化的生物,我们依赖人技来定义人性,也依赖人性来定义人技。我们一直都是赛博格。

我很欣赏你的小说一个原因就是这种把人性和人技组合在一起的思路。不管是《嵌合体》或者《赌脑》,你的小说中一个不变的特点是坚持认为,需要通过理解“人造”来分析“造人”, 通过想象“人技”来发展“技人”(“crafted humanity”)。

顾 适:谢谢宇昆老师鼓励。人与赛博格的一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刚刚听你说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技术”脉络或许可以追溯到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那个怪物也是“技人”。这么说的话,相比于“科幻”,“技幻”确实更像是这种文体的主线。

我又想起宋明炜老师在他的新书Fear of Seeing里,建议把“科幻视为一种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体裁”(Science Fiction as Method),当然,他是从文学叙事的视角来提的,但作为一名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师,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就很受这个观点的启发——我在想,为什么科幻会在当下的中国获得如此多的关注?在我和很多人的交流过程中,我开始感觉到,大家似乎是在把科幻作为一种推演未来的方法,而给予它很大的期许。

刘宇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认为科幻承担着这样的功能,但我觉得这种推演不一定是科幻最重要的部分。科幻最好的地方是它可以用一种“非现实”的方式来表达当代。传统的现代主义写作方式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而科幻是正在用一种更诗意的、更有洞察力的方式来书写当代。

当然,如果更精确,应当是“技幻”,它让我们能理解当下所处的时刻,所处的空间。历史发展到现在,我们的语言比以前任何语言都要复杂,我们的技术也比以前任何技术要复杂。如果技术比较简单,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学懂得怎么维修,而一种“透明 ”的错觉会让人觉得“技术”是身外之物,和人性无关。这种错觉在蒸汽时代之后基本是不可能持续的。

现在,技术已经复杂到连相关领域的专家都不能完全理解的地步(比如,没有人真懂为什么ChatGPT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会如此成功,也不懂它们到底是怎样做到这些的),这更像魔法。但如我所说:技术与“人性”的对立,是一种错觉。如果人性和人技分不开,那么当人技有魔法的感觉时,人性相对也变得魔幻不确定。通过将技术置于核心位置,通过反思我们对技术的恐惧和希望,技幻小说更能够反映人性的本质。技幻小说是我们当代的现实文学。

顾 适:Wow! 我坚信不只是ChatGPT,哪怕是未来的大语言模型,也无法生成这样的对话。Chat,或者对谈,当它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时候,才会展现它的价值和力量。这或许是人的魔法吧。感谢宇昆老师!

刘宇昆:通过对话,我们可以将自己对这个宇宙的独特见解传递到彼此的脑海中。这既是语言的技艺,也是心灵感应的魔法。真开心能和你对话探讨这些想法,谢谢!

对谈者简介:

刘宇昆:律师、技术专家、作家,曾多次获得星云奖、雨果奖、世界奇幻奖、轨迹奖,以及日本、西班牙和法国等国家的科幻奇幻小说最高荣誉。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万神殿》系列及长篇丝绸朋克《蒲公英王朝》系列。在原创小说外,他还活跃于电影、电视、以及中文科幻译介等领域。

顾适:科幻作家,高级城市规划师。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等奖项,出版个人中短篇小说集《莫比乌斯时空》,多篇作品被译为英、德、西、日、意、罗马尼亚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