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来自犹太族群内部的不同声音: 与奥兹家人共话《黑匣子:爱与往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钟志清  2023年08月06日08:14

今年7月20日,在即将离开特拉维夫的那天,我乘坐出租车前往坐落在列维坦大街的奥兹寓所。以色列的出租司机大多比较健谈,边开车边指点我一些标志性建筑。车子行驶到泰戈尔街,他说以色列前国家领导人拉宾和佩雷斯都住在附近。我也积极地予以回应,说自己当年就是在位于泰戈尔街的Ulpan接受的希伯来语启蒙教育。当然,我也清晰地记得奥兹告诉我如何从大学走到他家的情景。从泰戈尔街再拐过去便是奥兹家人居住的那条街。公寓楼前挂着一个简朴的标牌,上面写着“作家阿摩司·奥兹(Amos Oz, 1939-2018)在这所房子里生活,并从事创作”。

写有“作家阿摩司·奥兹(Amos Oz, 1939-2018)在这所房子里生活,并从事创作”的标牌

敲开奥兹家门,帮佣热情地引我进屋。尼莉看见我,连忙对她的钢琴老师说今天不上课了,她要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尼莉就是这样,有时像个孩子。客厅里陈设依旧,只是书籍搁放的位置有些小小的改变。我在走廊里看到了各种中文版本的奥兹作品。寒暄之后,一袭黑衣的尼莉让我稍等,她走进里面的卧室,再出来时,已经换上了一条紫色长裙,那长裙色彩明媚,与我送她的紫色围巾绝配。坐定后,她便问我是否知道目前以色列发生了什么,说这种状况阿摩司在二十多年前就早已预见。那情形,仿佛她的阿摩司(尼莉在2022年出版了一本题为《我的阿摩司》的回忆录)就在近旁。其实,从我进门的瞬间,到我离开的那一刻,阿摩司这个名字就经常在我们的谈话中出现,相当程度上,奥兹并没有离去。就像奥兹女儿范妮亚所说:她想念奥兹,不仅是女儿对父亲想念,而是超越了父女之情,要继续他未竟的事业,使之依然以某种方式留在这个世界。

奥兹夫人尼莉和回忆录《我的阿摩司》封面

范妮亚的到来给我们的谈话注入了学术色彩。我带来两本译林出版社刚刚付梓的中文版奥兹小说《黑匣子:爱与往事》,一本给尼莉,一本给范妮亚。她们一同夸赞图书装帧精美,谈话由此转移到小说。小说首版发表于1987年,《黑匣子:爱与往事》堪称奥兹的巅峰之作之一,迄今仍拥强烈的现实回响。在以色列曾经二度被搬上戏剧舞台,一次是新世纪初期,当时我还在本-古里安大学读博士,受邀在比尔谢瓦观看了这部剧目;第二次是在2019年,奥兹已经去世。许多人在观看剧目后纷纷赞赏演员精湛的表演,肯定这部戏剧的生机与优美,思考其发人深省的内涵。

爱情故事下的族群矛盾

《黑匣子:爱与往事》是一部书信体长篇小说,可归于奥兹婚姻家庭小说系列,它既触及到夫妻生活中的忠诚与背叛等诸多主题,也牵涉出当今以色列社会中两个重要族群,即欧洲犹太人与东方犹太人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作品主干由四十九封书信组成,其中包括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女主人公伊兰娜给前夫阿里克斯·吉代恩的十三封书信,伊兰娜前夫阿里克斯·吉代恩的七封书信,伊兰娜的现任丈夫米晒勒·索莫的九封书信。此外,还包括伊兰娜与吉代恩之子布阿兹的书信,吉代恩的律师曼弗雷德先生的书信,伊兰娜姐姐拉亥尔的书信,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相互往来的电报,阿里克斯收集的哲理性卡片,以及私人侦探报告,等等。小说始于伊兰娜在耶路撒冷家中,在现任丈夫米晒勒·索莫睡熟之际给前夫亚历山大·阿里克斯·吉代恩写第一封书信,结于她在前夫的病榻旁写信给米晒勒证实自己是清白的。

《黑匣子:爱与往事》 阿摩司·奥兹 著,钟志清 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4月

伊兰娜出生在波兰,幼年时随父亲和姐姐移居以色列。父亲死于意外事故后,伊兰娜与姐姐相依为命,在艰辛中长大。她的两任丈夫分别是欧洲犹太人精英阿里克·吉代恩和东方犹太人、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米晒勒·索莫。应该说伊兰娜爱着他们两人,前者令其惊心动魄,后者使之自信无比。就婚姻家庭层面而言,据《黑匣子:爱与往事》的描写,伊兰娜在从军之时爱上了自己的上司、叱咤风云的作战英雄吉代恩。吉代恩出生在以色列,自幼丧母,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造就出单纯、孤僻、冷酷、酷爱探索的性格特征。作为本土以色列人,他能征惯战,所向披靡,但为人纯真、坦率、不谙世事,甚至到被伊兰娜“俘获”时还不解男女风情,是个童男子。因此,他对婚姻与家庭生活并没有很好的心理准备。婚后,儿子的出生曾令他感到困惑,而发现妻子与自己的上司、同事乃至陌生人通奸的背叛行为更令其无法容忍。他申请宗教法庭为办理离婚手续,使伊兰娜净身出户,而后只身到美国从事学术生涯。他所从事的狂热主义研究,显然对犹太复国主义深怀不敬,暗示出犹太复国主义与宗教狂热主义、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利他主义以及极端权力之间的某些共同特征:“为了我们眼中‘希望之乡’这样一个朦朦胧胧的虚假幻术,为了心目中某种‘至高无上生活’这样一个海市蜃楼,愉快地奉献我们的人生,心醉神迷地将他人灭绝。”

离婚后的伊兰娜另嫁他人,与第二任丈夫索莫过着清贫的生活,但索莫对她十分敬重。多年后,由于她与吉代恩的儿子布阿兹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伊兰娜写信向吉代恩求助,二人恢复了书信往来,边谈论解决布阿兹的问题,边破解他俩婚姻失败的“黑匣子”。最后,布阿兹在父亲赠送的老宅中自食其力,还招募了一些志愿者一起劳作。而吉代恩拖着孱弱之躯回到那里,前去照顾他的伊兰娜又与现任丈夫索莫产生新的矛盾。

伊兰娜的第二任丈夫米晒勒·索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其性格、出身、文化背景与吉代恩形成强烈反差,尤其在信仰上与吉代恩迥然不同。索莫出生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十四岁时随家人迁往巴黎,在那里求学,寄人篱下,尝尽世态炎凉,后来参加了青年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二十岁时移居以色列,当过建筑工人、巡夜人、电影院售票员、军事警察,用他自己的话形容是“狐狸尾巴”。他笃信宗教,说话时经常引经据典,认为吉代恩的学术研究为以色列招致了坏名声,对后者《犹太复国主义的困扰》一文大加讨伐。在政治上,他属于极右营垒,竭力主张通过金钱诱导与和平占领土地等方式让阿拉伯人离开以色列国家。身为右翼人士,他寻找各种借口向吉代恩索要金钱,以实现购买西伯伦土地、在约旦河西岸建立定居点的梦想。

奥兹虽然肯定了索莫身上的诸多优点,如善良、忠诚、懂得关心与爱护家人,但对他的宗教狂热与狭隘心胸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借吉代恩、吉代恩的律师曼弗雷德、布阿兹等人之口,将索莫描述成“伪善的家伙”、“本意还好但令人讨厌”、“狡猾而雄心勃勃的狂热之徒”、具有“梦游者般的自信”、“靠一点点地蚕食将圣地收回”、“靠蛊惑和诅咒和吉代恩的钱将所有的外国人统统赶了出去”,甚至决定放弃职业生涯,用索取来的钱购买轿车和气派的住宅。至此,第一代以色列作家讴歌的励精图治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变成了见利忘义的势利小人。

伊兰娜与两任丈夫之间的爱情故事,映射着以色列国家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革、不同族裔精英之间的交流以及国家的政治危机与斗争。吉代恩与索莫的对立不仅体现爱情三角关系中两个情敌之间的矛盾,而且透视出温和的左翼人士与极端右翼人士在对待以色列占领地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问题上截然对立的态度。既凸显出以色列社会内部欧洲犹太人与东方犹太人两个族群之间的差异,也让人预见到东方犹太人中的精英与世俗犹太人的崛起。奥兹希望双方能够倾听对方的声音,更多地发掘一些共同之处,尤其是更符合人道关怀之处,也希望这种梦想能在以色列化作现实。

社会或共同体的局外人

在欧洲犹太人与东方犹太人存在着矛盾甚至冲突这一层面上,学界近年来越来越关注东方犹太人在以色列的生存境遇与抗争问题。令人叹服的是,几乎早在三四十年前,出身于欧洲犹太人家庭的奥兹就开始重视这一话题的探讨,预见到两大营垒之间存在的问题。如今,人们不得不面对以色列社会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族裔问题、宗教与世俗问题等等,不得不钦佩奥兹的先见之明以及小说所具有的前瞻色彩。尽管在小说中,奥兹对索莫一心希望借助吉代恩的钱财实现自己所谓购买土地、创建大以色列的设想加以揶揄与讽刺,但他本人在与范妮亚的谈话中曾经数次把自己戏谑为索莫,意思是他们均为某种社会或共同体的局外人。这一阐释确实令我感到震惊,但若与奥兹的成长经历建立关联也能说通。奥兹在母亲自杀后不久弃家前往以色列,希望与旧式家庭断绝联系。基布兹社会尽管有其包容性,能够接纳外来人口,胡尔达基布兹负责人也收养了他,但是生性敏感的奥兹依然感到自己在基布兹社会无异于一个局外人。在奥兹成长的年代,基布兹成员是以色列的精英阶层,为以色列国家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眼中,那些经历尘土与烈日洗礼、身强体壮的男孩,还有那昂首挺胸的女孩,是大地之盐,大地的主人,宛如半人半神一样美丽,宛如迦南之夜一样美丽。而一心想成为其中一员的奥兹本人,“即使我的皮肤最后晒成了深褐色,但内心依然苍白”,是个局外人。这种感受,与出身于阿尔及尔的索莫在以色列社会产生的那种寄人篱下之感异曲同工。索莫在给吉代恩的信中表示:

你们是大地之盐,拥有财富与强权,拥有智慧与审判权,我们是你们脚下的尘土。你们是祭司是利未人,而我们是抽水的。你们是以色列的光荣,而我们却是乌合之众。你们是选民,被奉献给神,成了神子,而我们则是后娘养的。赋予你们显赫的声名、迷人的魅力以及堂堂的仪表——整个世界为你们惊愕不已——而赋予我们的则是卑微的精神、猥琐的外表。

由此看来,在犹太族群内部同样存在着差异与不平等。以色列建国初期,欧洲犹太人在教育、经济、选举等方面都体现出一种优越感,而东方犹太人却形成了一个游离于欧洲犹太人之外的独特群体,在议会、内阁、政府阶层、工会、经济和军事机构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经济、教育领域缺乏话语权。具体到《黑匣子:爱与往事》,吉代恩、他的律师曼弗雷德以及伊兰娜均属于欧洲犹太人,在国家内享有某种特权。吉代恩的一个越洋电话,便能轻而易举地让女校长撤销开除布阿兹的决定,而索莫对此则无能为力。作为东方犹太人的代表,索莫经常不平则鸣,抱怨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希伯来文版《黑匣子:爱与往事》

耐人寻味的是,曾经驰骋疆场、享誉世界的吉代恩身体逐渐衰弱,暗示他所代表的犹太复国主义左派力量正在减弱,或许只能从后辈,即修复废弃的家族庄园、带领一小群年轻人从事正派的体力劳动、身强体壮的布阿兹身上看到些许希望;而正在崛起的东方犹太人仍然具有生命活力。

在奥兹女儿范妮亚看来,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族裔之间的差异张力依然存在,但是有识之士并不强制和解,而是试图通过某种方式使之相互对话、交流与了解。范妮亚认为,以色列政府早期犯了很多错误,无论对东方犹太人,还是对阿拉伯人,尤其是正统派犹太人。这一点在近几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均有所呈现。但是如今如何对待这些错误?是延续这些错误,还是一味地抱怨与批判,甚至应该有所行动?这是范妮亚这些六零后一代人及其子女今天应该直面的问题。就像《黑匣子:爱与往事》结尾所写的,布阿兹成立一个小型的团体,不同阵营的年轻人一起居住,共同劳动,创造财富。他们之间也有分歧,有争论,但总体呈现一幅繁荣的场景。这是一个比喻,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未来的美好期待。布阿兹并非年轻一代以色列人中的典型人物,他是一个另类,力大无比,头脑简单,但是笃信用劳动创造财富。尽管他在幼年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但以德报怨,真诚照顾病榻之上的父亲。尼莉坦言,每每读到这里,她都不禁热泪盈眶。

2019年的戏剧改编对《黑匣子:爱与往事》进行了改写。与原作不同的是,戏剧中的伊兰娜忠于婚姻,她与其他男人往来,是因为吉代恩想和妻子做不忠的游戏,伊兰娜是被动和无辜的。我对此表示不解,而范妮亚则认为,如果伊兰娜因为不忠离婚,整部作品无异于一部言情小说。从这个意义上,2019年版戏剧对原作做了新的阐释。也因此,伊兰娜对吉代恩始终念念不忘,在他临终之际一直与之相依相伴。而吉代恩作为曾经的犹太人精英,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幸福,这应该是源于一种孤儿情结。在这方面,也许是奥兹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注入到了主人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