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悲观的,诚恳的,理想的 ——波兰古典文学中对理想的追求
来源:文艺报 | 张振辉  2023年07月26日08:53

波兰从1795年到1918年一百多年来,曾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于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战败国以及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推翻了沙皇的统治,才使波兰恢复了独立。但独立后的波兰,阶级压迫依然十分严重,当时波兰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已经兴起,所以我国首次系统介绍波兰古典文学的鲁迅曾称波兰文学为被压迫民族的文学,“所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

在波兰19世纪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最著名的是1863年1月在当时沙俄占领区的波兰王国的首都华沙爆发的抗俄民族起义,这次起义虽然遭到失败,许多参加过起义斗争的波兰的爱国志士都被沙俄占领者流放到西伯利亚,但是由于这次起义的影响,沙俄占领者于1864年宣布波兰王国废除了在波兰历史上曾统治数百年的封建农奴制,此后,波兰王国的新兴资本主义开始迅速发展,华沙一些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和政治观点的社会活动家提出他们改造波兰社会的实证主义观点,并且制定了他们的社会纲领。这个纲领表示反对当时波兰存在的封建等级制度,要求摆脱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陈旧和落后的思想观念,认为当时波兰王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要让“千百万群众”特别是市民阶层参加到工业生产中来,同时促进波兰王国的工商业、金融和农业的发展。此外他们也提倡发展科学、现代化的交通如修建铁路和医疗事业,普及教育和进行城市建设,主张男女平权、社会各阶层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这个纲领当时还提出了两个口号,即“有机劳动”和“基层工作”。“有机劳动”要求各社会阶层团结一致,消除各种不应有的矛盾和冲突,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利用大自然的一切资源,为大众谋福利。

“基层工作”谈的是波兰农民的问题。实证主义者对1864年的农奴解放作出了肯定的评价,但是他们认为,农奴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因为波兰农村贫穷落后,农民不仅生活贫困,而且也没有受过教育,因此他们希望在农村尽量多地开办学校、图书馆和医院,还要多办一些反映波兰农村状况的报刊,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使他们能更多地参与到村社的管理工作中来,这样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促使了农村等级观念的消除。实证主义者出于科学、民主和理性的思维,在反封建和促使波兰王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波兰全民的文化和教育水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这个纲领没有提到要继续坚持波兰民族解放斗争,它所提出的社会发展和改革的一切措施也只能在和沙俄占领者妥协甚至要得到占领者的许可和帮助的前提下,才能够实施。当时一些著名的古典现实主义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描写过理想世界,塑造了理想人物,这些作品所描写的理想世界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他们盼着波兰民族复兴的愿望。

波列斯瓦夫·普鲁斯与《玩偶》

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波列斯瓦夫·普鲁斯(1847-1912)在他1886年出版的经典长篇小说《玩偶》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理想人物斯坦尼斯瓦夫·沃库尔斯基。沃库尔斯基是一个爱国者,他出身贫苦,参加过波兰王国1863年的一月起义,后被沙俄占领者流放到西伯利亚,他在西伯利亚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870年他回到波兰,并于1877年去保加利亚参加当时在那里爆发的俄土战争,搞军需供应,很快就挣得了几十万卢布的巨款。回到华沙后,他便联合一部分贵族,开了一家规模很大的对俄贸易公司,成了华沙商界的头面人物。普鲁斯在小说中刻画的这个人物表现出了许多突出的特点:他很善于洞察当时波兰王国市场行情的变化,能够抓住时机,大胆进取,获得成功,在这方面他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魄力都远远胜过波兰那些旧的贵族。首先是他在经营上眼光远大,能根据沙皇在经济上将波兰王国和沙俄帝国视为一体(因为沙俄占领者把当时的波兰王国视为沙俄帝国的一部分),并且对西方实行开放政策这个实际情况,在宣布创建他的这家对俄贸易公司时,向股东们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华沙是西欧和东欧之间的贸易转运站。一部分法国和德国的货物在这里集中,由我们经手销往俄国,这样我们从中便可获得可靠的利润。”

沃库尔斯基做买卖也很讲诚信,这种诚信和关心消费者利益的经营方式,使得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他也十分关心波兰的社会福利,想要用他的资金在华沙的维斯瓦河畔修建一条美丽的林荫道,以供市民的游览。他还常为穷苦的人排忧解难,他为十几个人安排过工作,为几百个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沃库尔斯基极力救助那些穷苦的人是出于对他们的同情,也因为他自己年少时有过同样的经历。他当时和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的小姐恋爱,而这个贵族小姐又自视高贵,根本就看不起他这个当时在波兰社会地位并不高的商人,她跟他的接触,只是为了骗取他的大量钱财,来维持她那极度奢华的寄生生活。但沃库尔斯基对这位贵族小姐的爱情却忠贞不二,后来她终于暴露了她的真面目,她背叛了他,沃库尔斯基因为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自杀了,但他在自杀前,还把他的全部财产都献给了在他看来对波兰社会的进步有益的人。在普鲁斯笔下,他的主人公无论在哪方面都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他年轻时曾为波兰民族的解放而战斗,起义后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以他自己的才能和勇于进取的精神,为波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和改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虽拥有巨额财富,但他从不把这一切视为己有,而把它都用于波兰的公益事业,普鲁斯正是通过这个人物的经历,反映了他当时浓郁的悲观情绪,面对沙俄占领者民族压迫,人们对波兰的民族解放事业毫不关心,而波兰过去的封建等级观念依然占有统治地位,像他这样品德高尚的爱国者在当时的波兰竟无容身之地,令他对于这个社会感到彻底的失望。

热罗姆斯基作品中“无家可归的人们”

在波兰的古典文学中,除了波列斯瓦夫·普鲁斯之外,还有一个著名革命作家斯泰凡·热罗姆斯基(1864-1925),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反映过他所设想的美好世界,但也同样因为这种美好愿望未能实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浓郁的悲观情绪,如他在19世纪末创作的长篇小说《无家可归的人们》中塑造的主人公尤蒂姆就是一个例子。尤蒂姆是一个鞋匠出身的医生,又是一个慈善事业家,他在华沙扎格文比亚煤矿区和契塞等地对波兰工人和贫苦农民当时的处境做过广泛的调查,了解到工人在被污染的环境中生活和劳动,肺部都感染了疾病。在地主家干活的长工和牲口住在一起,由于卫生条件差,常常患疟疾。尤蒂姆决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劳动条件,因此他在华沙医疗界的会议上宣布了一个改善华沙工人居住卫生条件的计划。可是遭到了许多医生的反对。有人甚至公开宣称给富人做事有钱赚,谁都干,为穷人做事得不到好处,谁都不干。后来,尤蒂姆打算去契塞的一家医院给农民治病,又遭到公司经理和那里的行政管理员的阻挠,未能实现。这些人不仅反对尤蒂姆给附近农民治病,而且还在附近的公园里挖了一个水池养鱼,想以此做投机买卖,结果造成近处腐草堆积,细菌滋生,使居住在它周边的农民染上各种疾病,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作者是把主人公作为一个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谋福利、具有大公无私品德的人物来描写的,只要世界上的“人们还受到过分劳动的榨取、工厂毒气的毒害”,“住在像野兽洞穴似的房子里”,他就要忘我地工作,直到自己停止呼吸。他把劳动人民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幸福,认为被压迫者无家可归,他自己也无家可归。因此他和那些唯利是图的资产者和依附于他们的知识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尤蒂姆在这些人面前又表现得很软弱,面对他们的强大阻力束手无策,这就决定了他的一切努力必然失败。热罗姆斯基这时期虽然目睹了波兰社会中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热切希望改变被压迫者的悲惨命运,但在现实中他又看不到一种力量能够改变这种现实面貌和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

此外,这位作家于190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罪恶史》中,也描写了他的理想世界和人物。小说主人公博增塔虽是个贵族地主,可是他的思想十分激进,他说,我并不需要土地,但千百万穷苦人却需要它,因此他把自己的庄园和财产全部献给了贫苦农民,这些农民可以永远使用他的这些土地,在这里参加集体劳动,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除一部分用于庄园的建设外,其余全都归自己所有。博增塔利用这一部分公益资金,为庄园的农业工人及其家属盖了宽敞美丽的住宅,开办了学校、医院、疔养所、养老院、图书馆、戏院等各种公共设施,建立了家具、鞋帽和丝织装饰品制造的工厂,以满足这里的劳动者的生活和精神各方面的需要。博增塔也很重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经济建设的合理化,他除了采取农田机器耕作之外,还大搞蔬菜、水果、奶制品生产等多种经营,建立了木工坊、瓦工坊和磨坊等各种劳动生产的机构。由于博增塔的努力,这个农场的农副牧业的生产率很高,各方面的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贫苦农民在这里获得了科学知识,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博增塔说,他所做的一切就是革命战争和无数流放到西伯利亚的爱国志士所要求实现的一切。此外,一个出身社会下层、秉性善良的少女爱娃曾被流氓、骗子和强盗欺骗、利用和玩弄,堕入了犯罪的深渊,后来她也在博增塔的这个庄园里参加劳动,得到了拯救。爱娃在那里不仅被改造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还培养了良好的品德。但是,她后来离开了农场,两年后再回来时,她看见这里的农场已被卖掉,博增塔也死了,他的墓碑上刻写了许多咒骂他和他生前所做的一切的文字。善良正直的爱娃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她的恩人博增塔,她猛烈地踢打着这个墓碑,但直到精疲力尽也未能把它踢倒。她感到活在这个世上毫无价值,到处都是欺凌、堕落和强暴,任何地方都没有公正的审判和保护。后来她因在强盗面前护卫一个她爱过的男人,死于强盗之手。热罗姆斯基的矛盾和悲观是出自对占领者统治下的波兰黑暗现实的痛恨,出自对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美好未来的向往和为失去这种未来而产生的惋惜,出自急切想要看到光明而又看不到光明的痛苦,所以高尔基说,《罪恶史》是一部 “悲观主义的书,但也是一部诚恳的书”。

1918年波兰独立后,热罗姆斯基的思想发展就像前一阶段一样,又经历了许多矛盾和失望。他最初对祖国社会面貌的改变曾寄予很大的希望,可是他后来看到,波兰虽然独立,但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并没有改变被压迫的命运,他的希望落空了,他说:“我对事情的理解经常是错的,一切和我所想的、预料的和估计的都不一样。”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早春》就是在这种矛盾和失望的心情中创作的。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出身小官僚家庭的知识分子崔扎莱。他的祖辈参加过波兰民族解放斗争,全家在俄国十月革命前住在俄国的巴库。母亲死后,父亲色维莱要把他领回波兰,他告诉儿子,说他有个表哥巴雷卡在波兰设计建造了一座玻璃炼钢厂,厂房是玻璃的,那里没有罢工,工人住在比美国富人的别墅还豪华的玻璃宫殿里。巴雷卡还要在农村给农民盖玻璃房子,玻璃学校、玻璃牲口圏、温室;在维斯瓦河安装一个大的玻璃水槽,用来蓄水、灌溉和发电,保持环境卫生,实现农业现代化。色维莱不久逝世,崔扎莱回到波兰,可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没有找到玻璃房子。相反的是,在纳弗沃这个地区附近的农村,他看见农民由于没有土地,夏天出外逃荒,冬天冻死饿死,还有许多革命者被关在监狱里,遭受酷刑,被迫害至死,波兰独立后的现实状况和占领者统治时期没有两样。因此他感到失望,后来他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参加了波兰工人群众的集会和华沙的五一游行,热罗姆斯基塑造这个人物是为了表露他对独立后的现实不满和悲观失望的情绪。热罗姆斯基是波兰民族和人民的歌手,他通过文学创作为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未来奋斗了一生,他把革命的理想看成是自己的理想,他的这部作品就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下写成的,虽然他最终也没有看到他的理想的实现,但他相信人民的力量,认为只有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胜利,才能实现他的这种理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