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22年德国文学市场回顾: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学现场
来源:文艺报 | 顾 牧  2023年05月12日08:38
关键词:德国文学

2022年对于德国的图书市场而言,依然是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一年。一方面,在经历了2020年和2021年多次因疫情影响的封控之后,到了2022年,德国各地的书店终于能够保持一整年的正常营业,人们的生活也开始逐渐回归曾经的节奏,与此同时,能源成本上升、资源短缺和消费意愿下降又使得出版商和书店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尽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这一年的文学市场依然不乏精彩,特别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文学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心灵“稳定锚”的作用。

毕希纳文学奖:

埃米娜·塞夫吉·厄兹达马尔与她的“幽暗天地”

以19世纪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命名的毕希纳文学奖是德国文坛的最高奖项,由德国语言文学院创办于1950年,奖励为德语文学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作家。2022年,这一奖项颁发给了土耳其裔作家、戏剧导演兼演员埃米娜·塞夫吉·厄兹达马尔(Emine Sevgi Özdamar)。负责遴选毕希纳文学奖的德国语言文学院给出这样的获奖理由:“她以高超的文学艺术手法,将个人对不同语言、社会和文化的经验融合在作品中。作品的多维度视角与个人的内心感受共同构成宽阔的视野,并以此展示德国与土耳其间的历史。埃米娜·塞夫吉·厄兹达马尔的戏剧及小说创作以其强大的叙述张力和出色的语言拓宽了德语文学的诗意空间。”

厄兹达马尔1946年出生在土耳其东部的马拉蒂亚市,在伊斯坦布尔和布尔萨两地长大,1965年,她来到西柏林,以工厂工人的身份在这个当时被一分为二的城市生活了两年,之后回到伊斯坦布尔,进入一所戏剧学校学习,成为一名戏剧演员,曾出演布莱希特的戏剧作品。1975年,因国内政治气氛紧张,她踏上流亡之途,再次来到西柏林,并曾在柏林人民剧院为布莱希特的学生本诺·布列松担任助手。1979年至1984年,她曾是波鸿剧院的演员。也是在这里,她正式开始了戏剧创作,并于1982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戏剧作品《黑眼睛卡拉格兹在德国》(Karagöz in Alemania)。这部作品取材于土耳其传统的卡拉格兹皮影戏,创作手法方面受到了布莱希特史诗剧的深刻影响。1990年,厄兹达马尔发表了中短篇小说集《母亲的话》(Mutterzunge),讲述远离故国因而失落母语者的故事。1992年,厄兹达马尔发表了首部长篇小说《生活是一座荒漠客栈——它有两扇门——我从一扇门进入从另一扇门走出》(Das Leben ist eine Karawanserei, hat zwei Türen, aus einer kam ich rein, aus der anderen ging ich raus),凭借这部作品,她获得了英格博格·巴赫曼奖。这部小说后被收录进彼得·伯克赛尔主编的《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第148部)。

厄兹达马尔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是对其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2021年,在经历了18年的创作停滞期之后,她发表了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幽暗天地》(Ein von Schatten begrenzter Raum)。这部作品在评论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弗雷德耶夫·居谢曼认为“厄兹达马尔在作品中让人们看到什么是陌生与被陌生化,什么是操纵语言的权力,这是这部作品给读者的伟大礼物”。书评人玛丽·施密特盛赞这部著作:“她沉默了很久,整整18年中,她用小说叙述自己人生的计划似乎中断了,直到去年。读了厄兹达马尔最新出版的小说,我深感德国的文学一天也不能够缺少这位小说家,不能够缺少她那呼吸着事物、人物、动物,还有城市与时代氛围感的语言,那已不仅仅是语言,而是拥有自己躯体的经验,这经验先是收紧身体,随后发出轰鸣,远远传开去,砰砰响着,仿佛一台敲击节奏的鼓机。这语言走过土耳其语、希腊语、法语,最终将家安在德语里。”

虽然在厄兹达马尔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中,流亡是一个重要主题,但很多评论者认为并不能够简单地将她的创作归入单纯的“外籍工人文学”或“流亡文学”中。艾布鲁·塔斯德米尔在《星期五周报》写道:“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她就通过一个土耳其女性的视角,用自己的创作勾画两个国家中的欧洲、德国和柏林文化史。”

德国图书奖:拒绝标签的“地平线的吉姆”

设立于2005年的德国图书奖每年会评选出一定期限内出版的最为优秀德语小说,2022年德国图书奖将这一荣誉授予杜蒙出版社的《血榉》(Blutbuch)。

这部小说的创作者从各个方面看都显得与众不同,出版社官网上给出的是这样的作者介绍:“地平线的吉姆”,2666年出生于“冬星”,非二元性别认知者。在创作《血榉》之前,吉姆曾利用一系列为新生代设立的奖项引起关注,其中包括“未曾写下的诗歌”及“女士处理器”等创作胡闹奖。

应该说,《血榉》的受人关注,与德国社会近年来对于性少数群体平等权益的关注不无关系。2018年,德国就成为了全球少数几个正式承认除男性和女性外的多元性别存在的国家之一。2021年2月,《南德意志报周刊》以封面报道了185名演员集体公开性别认同,其中就包括了“非二元性别”的认知者,这是更少被人关注的一个群体。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看到,《血榉》能够从诸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赢得最终大奖,并不仅仅只是依靠创作者所具备的话题性。

《血榉》的主人公出生在瑞士一个发展程度落后的城市郊区,在祖母罹患老年失智症后,主人公开始了对自己过去经历的思考。作品用充满艺术性的语言,带读者重新审视人们一直以来不假思索地接受或缄口不言之事,例如性别、心理阴影、社会属性。作品进入德国图书奖短名单后,瑞士广播电视(SRF)的文学编辑西蒙·罗伊特霍尔德就表示这是“实至名归”,这部作品能够获得评委的认可,“恰恰就是因为它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大胆创新”。德国图书奖的评奖委员会对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地平线的吉姆在长篇小说《血榉》中用巨大的创造力,讲述了非二元性别的主人公如何寻找自己的语言。一个摆脱了对性别传统认知的身体能够拥有什么样的故事?作品的叙事聚焦在主人公的祖母身上,这个人仿佛大海一样,几乎溺死了童年的吉姆,现在的吉姆则想要凭借写作游出这片大海。小说的形式富于变化,从生动的场景描述到散文般的回忆,每一个用语言完成的探索都充满张力和文学创造力,让评审团感到耳目一新。”

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血榉》是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与挑衅性的。西蒙·罗伊特霍尔德提到了这部作品带给自己的强烈阅读体验:“我觉得摸不着头脑,被人约束,被人耍弄、嘲笑,我被迫面对暴力,但是随后,书中又会出现让人深深被触动的、温情脉脉的段落。”获得了德国图书奖之后,也有读者在德国亚马逊网站上谈到了这种充满矛盾的阅读感受:“一般来说,被盛赞的作品对我来说就是超级无聊,难得能够读下去,作为一个爱读书的人,我既无法理解那些称赞,那些作品也无法触动我,但地平线的吉姆的这部作品立刻就牢牢地吸引住了我。作为一个跟作者母亲同代的读者,我认为这部作品完全值得一个五星好评,因为它非常真实,带有启蒙性,充满诗意。语言中丑与美相互交织,正如战后一代笼罩在心理阴影之下的生活。但是,书中过分激烈的性描写又让我担心会给年轻的读者留下心理阴影,所以我才会在这则评论的标题里严肃并且担忧地质疑作品是否应将读者年龄限制设置在30岁以上,出于这个原因,我只给它四星。”

对于自己的作品被选为年度最佳小说,“地平线的吉姆”认为这是评选委员会在传递“反对仇恨,支持爱”的信号,是对“所有因自己的身体而遭受压迫的人的反抗表示声援”。在感谢了一路陪伴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合作者之后,“地平线的吉姆”当众剃掉头发,以此表达对伊朗妇女的声援:“我们充满敬佩地看着伊朗妇女表现出勇气和力量,同时也意识到,那些认为只有西方世界的女性才具有独立意识的想法是多么愚蠢。”

在颁奖仪式上,身着晚礼服的“地平线的吉姆”没有准备正式的致谢词,他清唱了一首《Nightcall》:“我想带你去兜风去翻山越岭/准备告诉你一些你不想听见的话/你内心的一些种种/很难去解释/他们在谈论你啊小子/但你依然我行我素”,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目前,《血榉》已被翻译成16种语言。

进入图书奖短名单的六部作品除获得最终大奖的《血榉》之外,还包括《镇尼》(Dschinns)、《左邻右里》(Nebenan)、《那些关于母亲的谎话》(Lügen über meine Mutter)、《愚人》(Trottel)、《施皮茨韦格》(Spitzweg)。

畅销书:这是一个化学问题

2022年《明镜》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榜首的是从英文翻译的小说:《这是一个化学问题》(Eine Frage der Chemie,原书名Lessons in Chemistry)。这是作者珀尼·加穆斯(Bonnie Garmus)的首部小说。加穆斯在这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生活在1961年的美国、凭借一档烹饪节目而出名的女化学家,作品以幽默、睿智的笔触勾画出一个独立而自信的女性形象。

伊丽莎白·佐特是一个单亲妈妈,但是她并不安于那个年代为女性设计好的生活道路。上世纪50年代末,佐特在美国一所大学任职,她是个非常有天赋的化学家,但在那个年代,女性在科研领域没有什么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佐特处处受到男性同事的压制,她所在学院的院长甚至将佐特的科研成果窃为己有。身心倍感压抑的佐特离开了大学,机缘巧合,她成为电视烹饪直播节目的主持人。在这档节目中,佐特不仅展示了绝佳的厨艺,还别出心裁地将菜谱转化成一个个化学分子式,给作为这档节目主要观众群体的女性普及科学知识,用一种率真甚至有些天真的方式为女性争取平等地位。

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时,加穆斯说:“我从一开始就想要写一个明确知道自己是谁,不会不断质疑自己或者纠结自己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人物。有的时候,我都会惊讶于这个人物的自信:她不是绞尽脑汁地想,而是着手行动。当然,这样的自信也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她也会遇到问题。”加穆斯认为这个人物“既天真又有些急躁”,这让她在写作的时候感到非常有趣。

《这是一个化学问题》德文版上市仅两周,便已经在《明镜》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居前列。书评人沃尔夫冈·提舍尔认为这部作品能够有如此不俗的销售表现,首先是因为“主人公亲切可爱,天真又带有悲剧性……加穆斯将今天的价值观搬到了曾经的那个时代,除了一个强大的女性形象外,这其中还包括了对科学的崇信。此外,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也非常巧妙,喜与悲完美地糅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化学问题》行文幽默,读起来非常有趣,能够深深吸引住读者,让人感同身受,因为书中并不会屏蔽任何不愉快的内容”。

这本作品目前已经被译成多国语言。提舍尔对比了英文与德文版的封面后,对德文版封面的设计风格提出了强烈质疑:德文版的封面俗气得就像“如今的那些批量制造的商品”,“如同伊丽莎白·佐特要反抗的那个世界一样散发着腐朽的气息”。

位列2022年度畅销书榜第二位至第五位的作品分别是:《去海上》(Zur See)、《表情》(Mimik)、《那些下午》(Nachmittage)以及《孤独的夜》(Einsame Nacht)。

德国青少年图书奖:

儿童及青少年文学中的多样世界

2022年10月21日,备受瞩目的德国青少年图书奖揭晓,德国联邦家庭事务、老年、妇女及青年部长丽莎·保斯宣布了几个分奖项的得主,其中,瑞典作家、插画家艾玛·阿德贝奇的作品《我们的大坑》(Unsere Grube)获得最佳图画书奖,美国作家艾丽·本杰明的作品《寻找伟大的保利·芬克》(Die Suche nach Paulie Fink)获得最佳儿童书奖,德国作家克里斯滕·波伊的历史小说《暗夜》(Dunkelnacht)获得最佳少年书奖,获得最佳知识类图书奖的是德国作家比安卡·沙尔伯格的《松树的气味》(Der Duft der Kiefern),青少年评委奖授予德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威尔斯的作品《硬地》(Hard Land)。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是1940年出生的德国插画家汉斯·蒂查,“新秀奖”颁给了插画家米娅·奥贝兰德。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与伙伴们一起游戏也是儿童最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什么样的游戏和游戏空间对儿童来说才是合适的呢?《我们的大坑》探讨的正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在学校操场的后面,孩子们发现了一个大坑,在这个大坑里,他们可以玩各种游戏,他们捉迷藏,逮人,爬上爬下,垒房子,这里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地点。但大人们并不这样想,他们觉得这个坑太过危险,禁止孩子们到坑里去,只允许他们待在坑边上。大人们没有想到即便是在这个地方,孩子们依然迅速找到了能够玩的游戏:救生员、火山口、扔跳绳,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发现了这一点的大人们干脆将大坑填了起来,但是没有想到,填平了大坑依然没有能够阻挡孩子们的各种冒险游戏。一边是大人们出于安全考虑为孩子设置的各种规定,另一边是坚决维护自己心爱游戏场所与游戏形式的孩子,从中我们看到了存在于成年人的期望与儿童真实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书的封面上,成年人居高临下地站在大坑的边沿上,不满地看着下面坑中嬉戏的孩子,双方形成了高与低、静与动的强烈反差,让读者更进一步思考:我们的孩子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德国的青少年文学从来不会刻意回避一些沉重话题,获得2022年德国青少年图书奖最佳少年书奖的《暗夜》所涉及的就是这样一个类型的话题。

小说的背景是1945年4月的一个真实事件。二战行将结束前的巴伐利亚州彭茨贝格镇上,一些终于鼓起勇气反抗纳粹的人被下令处决,参与这场屠杀的有纳粹分子、士兵,也有镇上的普通民众。《暗夜》采用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写作风格,文中使用大量的短句和短小段落,言简意赅,并且留下了大量空白。这种高浓缩式的叙述使得读者无法流畅地阅读,例如写到主要人物之一朔尔施看到反抗者被吊死的情景,也只是写他的胃里一阵翻腾,因为干呕,嘴里全是胆汁的味道,用寥寥数语来突出刻画恐怖与黑暗。

克里斯滕·波伊在小说的后记中写到了自己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直到今天,仍有人在试图抹消纳粹的罪行,将纳粹统治时期鼓吹为美好的时光,这在波伊看来是很值得忧虑的现象。当年在彭茨贝格做出残忍行径的那些人,无论是下令者,还是执行者,都没有受到任何应有的审判和惩罚,因为在二战后,一些曾经的纳粹分子逐渐回到法官的位置上,成为许多曾经犯下罪行的人的保护伞,由此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丽莎·保斯在颁奖仪式的讲话中指出,获奖作品让我们看到当今世界的多样性,语言是达成理解的关键,“未来属于书籍,而非炸弹与战争”。文学评论家、评委会主席卡琳·法赫在颁奖时,也特别提到了获奖作品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关注,对于民主社会价值的反映,以及记忆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德国商业图书奖:

《AI未来进行式》打开通向未来世界的时空之门

2022年,德国商业图书奖授予由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和科幻小说作家陈楸帆合著的《AI 2041:预见10个未来新世界》(中文书名《AI未来进行式》,浙江人民出版社)。该奖项设立于2007年,由德国《商报》、法兰克福书展及投资银行高盛共同资助。《AI未来进行式》从进入短名单的十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来自经济界与科学界高端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认为这部作品“比其他任何作品都更具前瞻性”,为社会与经济作出了重要注脚,加深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及其影响的认识。

《AI未来进行式》采用了一种有趣的结构模式,全书分为10个部分,分别由一个小的科幻故事及对故事中出现的人工智能技术所作的解读构成,其中,前面的七个部分侧重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运用场景,后面三个部分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科幻作家刘慈欣在本书中文版的推荐语中写道:“本书有着开创性的结构,用前所未有的跨越文本的多视角,展望人工智能构造的未来,让我们从理性上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的同时,从感性上触摸未来的质感和温度。”

对于这种创作模式的选择,李开复在书的序言中有详细的解释,他认为这部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而是一本“科学小说”:“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用一种坦率、客观、建设性的方式,描绘在时光隧道另一头可能发生的AI的‘真实故事’。书中的设想不但构建于对现有AI所进行的技术分析的基础之上,还考虑到了在未来20年内有望出现或即将诞生的新技术。当然,不排除有些部分被高估或低估,但请相信,我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去畅想未来AI时代的所有可能性的。”

在解释评委会的选择时,评委会主席汉斯-约尔根·雅各布斯特别提到了这本书的易读性,认为它对于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复杂主题的处理恰到好处。这本结合了科幻小说与专业书籍特点的读物描述了未来的重要趋势,它“如同一本乌托邦式的读物,如今已然部分成真,而我们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代表两位作家上台领奖的坎普斯出版社项目主管尤迪特·威尔克-普利马维斯也同样强调了这一点,她认为这部作品将人工智能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非常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并不像很多出版物对人工智能描述的那样抽象和让人生畏。从这些专家评语中可以看出,《AI未来进行式》所采用的独特模式是其获得认可并最终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将复杂的科学技术发展以平易近人的形式呈现给普通大众,这是从科学研究领域到出版发行领域都在集中思考的问题。

从亚马逊网站上德国读者的反馈来看,作者的这一初衷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不过,也有读者批评每一章开头的小故事节奏略显拖沓,并且听起来过于玄虚。从亚马逊的读者评论中,我们还能够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这部作品给出的负面评价绝大多数都是针对作品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其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译文中所采用的具有性别包容性的语言表述方式,很多读者提出这种语言表述方式严重影响了自己阅读的流畅度,选择有声书的读者更是如此。《AI未来进行式》在德国亚马逊网站的分数不尽如人意,其中有多名读者明确指出减分的原因就是作品译文采用的性别包容性语言。由此可见,社会人文思想的发展以及政治领域对于性别多元化的强调与人们真实的接受程度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读者对于原创文学中的一些非主流想法与做法的容许度也远高于翻译文学,这一点,恐怕也将是出版者在图书引进方面将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由此观之,在2022年德国文学市场上,各具风格的作品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学世界,同时也让我们更加集中地看到了文学界对于人类生存根本性问题的关注,这其中既有对当下社会弱势、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历史的反思,更有对未来社会的畅想。优秀的文学作品勇于面对沉重、严肃的话题,清晰地表明立场,承担起对社会发展的责任,从而避免沦为仅仅追求销量的娱乐商品。文学以多元化的样貌呈现,才能成为一个多元化世界的负责任的代言。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