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俄作家中短篇小说合集《复活》俄文版在莫斯科首发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郑晓婷  2021年12月08日08:35

12月6日,中俄作家中短篇小说合集《复活》俄文版首发式在莫斯科会展中心举行,俄罗斯《十月》杂志主编伊巴尔梅多娃、翻译研究院院长列兹尼琴科、作家涅克拉索娃出席活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文飞、莫斯科大学副教授谢梅纽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柏英以线上形式参与首发式。

作为小说集《复活》的编者和序文作者,巴尔梅多娃首先发言。她介绍了这部文集的来龙去脉:这部小说家以“8+8”的形式编成,共收入8位当代中国作家和8位俄罗斯当代作家的同主题小说,由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莫斯科的时代出版社联袂推出,分别出版中文版和俄文版。巴尔梅多娃在为小说集撰写的前言《西瓜船上的漂流》中指出,作品集的书名《复活》(俄文版书名也可以译成《死亡之后的生命》)并非谈论彼岸、不朽或者作家的幻想,而是探讨现世的生命与生活,死亡是对日常生活的壮阔隐喻,心灵的熄灭就预示着人的死亡。有作品被收入这部文集的8位中国当代作家是梁鸿、苏童、蔡东、双雪涛、鲁敏、麦家、葛亮和江南,8位俄罗斯作家是阿赫梅朵娃、德拉贡斯基、布什科夫斯基、奥布赫、先琴、尤泽福维奇、格鲁霍夫斯基和奥索金。

首发式上还举行了题为“谁该为翻译负责”的圆桌会议。俄罗斯翻译研究院执行院长列兹尼琴科称这部作品集是一次“宝贵的文学对话”,他认为文学翻译的质量应该由译者和读者共同负责。在谈及文学经典的重译问题时,列兹尼琴科称赞中国翻译家们在尊重前人译著成果的同时,敢于超越。他还介绍,小说集《复活》是第三批“中俄文学互译出版项目·俄罗斯文库”的成果,得到俄罗斯联邦出版和大众传媒署俄罗斯翻译研究院的资助。俄罗斯翻译研究院为非盈利机构,其使命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俄罗斯文学,为各国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和出版方提供资助。成立10年来,俄罗斯翻译研究院已资助出版图书1200余种,联合全世界500余位翻译家,举办活动200余场。首都师大教授刘文飞在发言中向小说集的出版表示祝贺,并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臧永清、副总编肖丽媛向俄罗斯合作方表示感谢。针对“谁该为翻译负责?”的问题,刘文飞回答:“当然是译者本人负责。”在他看来,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翻译者始终对俄罗斯文学怀有热爱和敬畏之心,他们的译文中即便有不确切甚至误译之处,这也并不构成对俄罗斯文学的曲解,如今,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入,随着大众传媒手段和“文学外交”的发展,中国译者对于俄罗斯文学中独特的精神和道德层面的内涵也有了更大的充分传导的可能性。莫斯科大学副教授谢梅纽克分享了她在翻译、校对过程中的心得,并指出中俄文化间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文本接受的跨民族和跨文化现象。例如,包含宗教文化因素的“西天”概念并不为俄罗斯读者所知晓,苏童《西瓜船》中福三母亲竭力将发生凶杀的船摇回家还给邻居,麦家《两位富阳姑娘》中家人为证女孩清白将尸体拖至医院检查的举动,可能会令俄罗斯读者感到惊讶与不解,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中俄作家展现本国当代社会文化的新尝试。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柏英也做了发言,就此次中俄作家、出版方达成的合作表达谢意,并认为作品集之所以成功问世是基于双方的对话,而不是独白。据她介绍,文集《复活》的中文版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下月推出。

巴尔梅托娃在最后的总结中回忆了中俄两家《十月》杂志愉快的合作往事,两家杂志曾分别在北京和莫斯科举办过“中俄十月文学论坛”,还在各自的刊物上同时刊发过“北京—莫斯科”的“双城同题写作”。这次活动是中俄两国之间又一次重要的文学合作,在疫情期间,中俄文学界的深厚情谊仍继续在文字间流淌,这正好印证了中俄两国那句相近的谚语:中文是“患难见真情”,俄文是“朋友在灾难中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