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是谁纵火烧了亲爱的图书馆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林颐  2021年09月10日14:46

1986年4月29日,洛杉矶的中央图书馆连续烧了7个小时,温度达到两千华氏度,火势余温炙烤了地表5天。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损失。事后清点,在这幢60年历史的大楼里,一共有40万册图书被烧毁,70万册图书被烟或水严重毁坏。大约1500名志愿者与图书馆职工一起,夜以继日地干了3天,把浸水的书籍装箱运到城区和周边有冰冻干燥设备的冷库。

作家苏珊·奥尔琳说,洛杉矶民众自觉组成了一座有生命的图书馆,以血肉之躯给遭难的藏书遮风挡雨,他们依靠爱书的天性,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一套系统,以保护和传递那些共享给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知识,尽力保全我们赖以联系彼此的纽带。

苏珊·奥尔琳的《亲爱的图书馆》,是关于这次灾难的非虚构作品。童年时期的奥尔琳住在克利夫兰郊区,妈妈带她前往图书馆的经历是记忆里最温暖的时光,奥尔琳关心书的一切,所以,若干年后,她决心弄清楚:中央图书馆火灾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

警方的基本判断是纵火者制造了这场事故,此人名叫哈利·皮克。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疑团,包括图书馆设计的漏洞和设施的老化,目击者们不算靠谱的证词,皮克本人颠三倒四的供述和心理状态,起火点判定的科学依据,等等。

奥尔琳依据卷宗和走访,对于这起事件的相关人员,包括警方、消防队员、目击者、图书馆员和皮克亲友等众人的看法,做了细致的梳理。拼图逐渐填充,还原现场,有些位置仍然空白,有些位置勉强贴合,可是,已经够了,奥尔琳做得足够到位,凶手是谁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凶手是谁根本就不重要。如果不是哈利·皮克,总会有另外那么一个人。

正如奥尔琳所说,人类焚烧图书馆的历史几乎与建造图书馆的历史一样悠久。人类收藏图书的努力与不折不扣并且不断发生的破坏相互伴随。过度审查、无知、愚蠢、暴行、遗弃、疏忽、恶作剧等等,都会带来凶险的危机,从公元前48年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大火到20世纪30年代纳粹的焚书政策,也许还包括小说《华氏451度》里出于幻想而又相当实在的场景,葬身火海的图书从来不在少数。残酷的战争是图书馆最大的杀手,而和平时期也难以幸免,根据《亲爱的图书馆》的统计,由于气候、设备故障,或偶然的不小心的行为,另外一些就是故意纵火等原因,美国每年大约发生两百起图书馆火灾。

这部作品并不只是中央图书馆灾难的追踪调查,奥尔琳致力于揭示公共图书馆的更多层面,更多呈现它的价值与意义。

书籍作为记忆的载体,而图书馆是容器。每座图书馆的实体空间都是有限的,应该收藏什么或者定期更换哪些呢?我们是否意识到,文化记忆实际上是被选择的,是那些被过滤之后幸运地保存下来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图书馆是一种社会性建构,它只是尽可能挽留部分记忆的方式之一,人类文明的浩瀚丰富同时也是贫瘠困乏的对应。依据遗忘的规则,图书馆容纳的一些物件,常常就在时间深处掩埋,妥善保存并不等于就有用,它们被层层密锁,与常人无缘,还有一些看似无用,在遭受巨大的摧毁之后,人们才会关注它珍惜它。

奥尔琳形容图书馆是一台极为复杂的机器,一台由无数齿轮旋转维持的装置。图书馆运转有一套常规的程序,要求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数量庞大到汪洋一般的书籍,必须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调度。图书馆的场域有种奇特的魅力。即使互联网发达,电子书在技术上可以满足各种阅读需求,但人们仍然愿意来到图书馆,在这里,来往的人群和偶然的相视不会影响阅读,反而有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读者的阅读痕迹有时也会带来联动,置身图书馆的环境,可以放大对阅读的书籍的真正兴趣,巩固对阅读行为本身的热爱。图书馆也以适应互联网的各种举措进行电子化方向的改革和信息的收录与互享,为公众做好服务。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强调公共图书馆的公众性。奥尔琳认为,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景观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城市的枢纽,是市民在日常生活的中转站。公共图书馆是少数欢迎无家可归者的地方之一,这里允许他们使用电脑和网络,可以在馆里闲逛,除非他们有任何过分的举止。这段阐述的实证之一,我们也可以在身边发现。2020年6月,湖北农民工写给东莞图书馆的留言,“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感动千万人。

全世界共有32万个公共图书馆,为地球上的数亿人提供服务。每一家图书馆都在致力于解决,或者说,尽力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服务。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的承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央图书馆的火灾,据说就是因为哈利·皮克被门卫阻拦、推搡后心怀不满而报复的行为。馆员们对奥尔琳倾吐苦水,既要欢迎无家可归者,又要考虑到那些排斥无家可归者的读者,做好各类人群的平衡,是相当困难的。这个问题考验所有人的同理心,公共性质是图书馆的本质,需要共享的精神和一些共享的基本准则。

英国藏书家约翰·伯顿说过:“伟大的图书馆不是靠建筑来成就的,它是多年生长而成就的。”1988年6月3日,中央图书馆新翼楼破土动工,重建工程启动。一切似乎回到了正轨,它也许仍不能令人满意,但尽力在成为:一个当你不在家时就是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