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仙”李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来源:《传记文学》 | 詹福瑞  2021年06月28日08:28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在此人世间,有的人生仅一世,死则“身与名俱灭”,化为一抔黄土而已。有的人非为当世生,亦为万世生;不惟为本土生,亦为世界生,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即是。唐代诗坛群星灿烂,李白光芒四射,掩抑群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李白的诗歌,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悬诸日月的艺术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永映千秋的文学遗产。

川之子

如果说,李白的诗歌因其深微的艺术底蕴,永远使人体味无穷的话,那么,李白的家世和生平,则因文献记载的匮乏和历史传说的广泛离奇,而成为一个破解不了、永远具有特殊吸引力的谜。

唐武后长安元年(701)的一个夜晚,一位母亲即将临产时,做了一个极为奇异的梦:太白星从天而降,撞入怀中。醒后,即产下一子。因此梦,父母为这个新生儿起名李白,字太白。太白又名长庚,即启明星。此说见于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亦见于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是李白族叔,范传正是李白友人范伦之子,曾见过李白的孙女,二人听到的李白出生故事,当直接来自李白或其后人。说李白是太白星转世,是人们的附会,但梦太白星而生李白,当可信。李白的先人,字其太白,既是为了纪念李白出生之奇,也应该有其美好寄托。所以,李白一出生,就有了传奇色彩。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也有不同记载。旧说李白生于蜀地的彰明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李阳冰和范传正都明确说李白是李客自西域逃蜀后所生,李白的朋友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也说李白“身既生蜀”。三人之中,李阳冰和魏颢与李白有过密切交往,范传正也做过调查,亲访李白后人,得到李白儿子伯禽手疏十数行家事的记载,三人之说最具权威性。1923年,李宜琛始对李白出生地提出怀疑,问题也是出在李阳冰和范传正的序。李白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写的《为宋中丞自荐表》,称自己时年57岁。据李阳冰、范传正序,李白应是东晋时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李暠称自己是李广的十六世孙,所以李白自称是汉飞将军李广之后。隋朝末年,李白先祖蒙难,流离碎叶。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李白一家神龙初年(705)逃至蜀地,此年李白已经4岁,推算其应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所以陈寅恪颇疑李白本为西域胡人,至中国后方改李姓。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又否定了胡人说。李白是否为胡人,是个谜。为了解决生于蜀与神龙初逃归于蜀的矛盾,清人王琦猜测“神龙”或为“神功”之误。神功是武则天称帝后的第9个年号,即公元697年。魏颢《李翰林集序》称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1],似乎生得神采特异,非同常人。李白的父亲李客,生平事迹均不详,但从李白挥金似土的生活,研究者推测其父是位商人。

李白出生何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先居于碎叶以及少时在蜀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样的家庭里,李白受到了传统与非传统的教育。

李白少时的教育自然以读书为主,而且读书很早。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2] 汉代人“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3],而李白5岁就开始学习小学课程,10岁已经可读百家诸子,可见其发蒙之早。与人相比,李白不仅读书早,而且杂。《赠张相镐》其二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4] “百家”之中,当然应该包含儒家的经书,《唐才子传》说他“十岁通五经”[5]。李白一生热衷于建功立业,兼济天下,自有其儒家思想渊源。在正宗的学业中,诗文辞赋也是要学的。尤其是蜀地有司马相如和扬雄等辞赋家,他们对李白一生都有重要影响,“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6],少年时就以之为榜样,作赋与其比试高低了。然而,所谓“奇书”,当指儒家经典之外的非正统的书。李白小时候的教育是比较随意的。接受的思想也比较驳杂,不主一家一派。虽然没有文献记载,李白此时所读之物,也应有道家和道教的典籍。在李白所接受的思想影响中,有深厚的道教神仙的思想。据《彰明逸事》记载,李白在这一时期,还曾向“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的赵蕤学习纵横术一年有余。纵横术乃王霸之术,赵蕤所著《长短经》就是此类著作。

壮年时期的李白曾写《嘲鲁儒》诗讽刺“白发死章句”的儒生,其实少时的李白,就不是一个安分的读书人。他一面读书习文,“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7],一面开始了早期的社会活动。李白《感兴八首》其五诗云:“十五游神仙”,他的求仙访道始于此时,且成为一生的兴趣。李白在戴天山读书时期所作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证明他这一时期就与道士有了交往。“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不遇道士的惆怅,最有说服力地表明了诗人与道士在情感上的亲近。李白此时写有《听蜀僧濬弹琴》的诗,亦可见诗人与僧人交往的踪迹。传统的文士多尚儒雅,李白却喜仗剑任侠,在蜀中就学过剑术。李白《与韩荆州书》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8]。范传正《李公新墓碑》说:“少以侠自任,而门多长者车。”[9]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也说:“少任侠,不事产业。”[10] 李白甚至有任侠尚气、杀人红尘之举:“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11] 如果只是李白一家之说,那么他的“大言”是不足信的;但李白友人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12],就使我们不能不信了。李白不少诗中,也常有杀人的描写:“笑尽一杯酒, 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行》)“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侠客行》)“杀人如剪草, 剧孟同游遨。”(《白马篇》)文学中的少年剑侠,或许就是他个人少年生活的写照。唐代士人有干谒之风。开元八年(720),与张说齐名、并称为“燕许大手笔”的苏頲出为益州长史,李白遂于道中投刺。苏頲甚为欣赏,称李白“天才英丽”,对群僚说,此子“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13]。此时李白年方二十。

青少年时期的李白,受到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儒、道、纵横,兼收并蓄,接受各种思想的态度通脱随意,思想结构的形成就呈多元。李白一生积极入世,立业建功的理想始终不泯,是为儒家思想;尚气任侠,喜谈王霸之术,是为纵横家思想;蔑视爵禄,粪土王侯,寻仙访道,追求自由,是为道家思想。李白思想结构的多元特点,虽然是在他一生坎坷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但其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显然奠定了重要基础。青少年时期的李白性情也很特异,与其说他有文士气,倒不如说他有更多的豪侠之气、英雄少年之气。

仗剑行

李白是有天下之志的人,“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14]。这样的一个青年才子,恰恰又生在大唐帝国的极盛时期,著名的开元、天宝之治,就浓缩在李白的青少年时代。强大的国势,也对李白的世界观产生了重要影响,确立了他“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15] 的英雄意识。所以出川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其势已如箭在弦上。

开元十二年(724) 秋,23岁的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像一只六翮劲健、欲搏九天的大鹏疾飞出三峡,第一次也是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家乡。李白沿长江出川,写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四句诗。入地名者五,清晰勾勒出此行的路线: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到达渝州(今重庆一带)。江行胜景随韵自呈,既见出川充满希望之喜悦,亦寓依依不舍故乡之情,炉锤之功老到,然自然流利,古今目为绝唱,只此首就已经隐现出李白诗人的天才。

李白出三峡后的第一站是荆门。在此处他幸运地遇见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16],引以为同道。司马承祯何许人也?他是道教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曾两度被应召入宫。睿宗召入宫,事之为师;玄宗迎入京,亲受法箓,他是两代皇帝的老师。他称李白有神仙气质,给予这位年轻人很大激励,因此李白创作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喻其志。此赋是李白的成名作,广为流传。其后李白又修改为《大鹏赋》,礼赞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大鹏。李白天宝初应召入京时,此赋已经家家都有收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李白也把大鹏作为个人的精神象征,在《上李邕》一诗中,李白以大鹏来比喻自己不同于世人的“殊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摩苍穹,逍遥于恍惚虚无之场的大鹏,在《庄子》中,是作为逍遥浮世的理想而出现的,但李白却赋予它特殊的意义,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奇才的自许自信,又表现了他不受世俗羁约的性格。李白临终作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又把自己比作中天摧折的大鹏,以表达绝世才华不得其用的遗憾。

出川后,李白多事异举,蓄其声名,以求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些异举有任侠、求仙访道、隐居和干谒州郡长官。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与友人吴指南同游洞庭。吴指南死,李白“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上安州裴长史书》),埋葬了友人。后数年,又来湖边,起出尸骸,用布包裹,徒步百里,背到鄂城埋葬。由此可见他的侠肝义胆。开元十四年(726)李白东游吴越,途经江西,登庐山、观瀑布,作《望庐山瀑布》二首。一首是五古,另一首为七绝:“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落九天拟瀑布之状,乃天外之奇想,以此成千古名篇。李白吴越之行,先到金陵(今南京市),带着家僮丹砂与小妓金陵子,过了一段“谢安携妓东山”的风流生活,因此被人称为“李东山”。然后去广陵(今扬州市),游苏州、杭州,再去浙东,登天台,望渤海。李白在扬州,仗义行侠,不到一年,散金30万,落魄公子皆得周济。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漂泊到淮南道安州安陆郡(今湖北省安陆县),隐居寿山。开元十六年(728),李白有了第一次婚姻,夫人是唐高宗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李白与许氏生有一子一女,儿子伯禽、女儿平阳,从此寓居安陆十余年。李白有《赠内》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应该是他安乐生活的真实写照。李白出川后始见饮酒诗,不仅有交际酒、朋友酒,还常独酌,酒后非歌即舞,应该有很高的音乐天分。酒隐安陆期间,李白以安陆为家,出走四方,寻找机遇。李白曾到嵩山与道士元丹丘隐居,又受友人元演邀请,北上太原小住,与元演同游太行。近年来,学术界有一影响较大的说法,认为在开元十八年(730)或十九年(731),李白曾有长安之行。他隐居终南山,结识了玄宗宠婿卫尉张卿。在长安北门曾与斗鸡之徒发生冲突。后西游邠州、坊州,再返终南山,取道黄河离开长安。这就是所谓“一入长安”[17] 之说。李白还去过洛阳,正逢玄宗幸东都,李白亲见朝会之盛。一方面是去朝廷寻找政治机会,再者就是干谒地方长官。开元二十年(732),李白得知韩朝宗为荆州长史兼襄阳刺史,于是“高冠佩雄剑”,前去拜访,上《与韩荆州书》,希望得到引荐,这就是一次有代表性的活动。

开元二十五年(737),或因许夫人离世,李白举家迁往山东兖州。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共隐徂徕山的竹溪,时号“竹溪六逸”。李白在山东先与刘氏同居,分手后又与一妇人共同生活,且生有一子名颇黎。不过此子并无更多文献记载,颇疑早夭。

这一段漫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李白对政治前途充满了幻想,加之饱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他的诗中充满豪迈风发之气。这一时期,他写了许多山水诗,描绘山河的多彩多姿之美,可见李白心胸之俊朗、思想之积极向上。此一时期的饮酒诗、游仙诗也都充满了豪放俊逸之气。

长安梦

天宝元年(742),李白诗满天下,名达“圣聪”,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进京。李白以为“兼济天下”的良机终于到来,踌躇满志,写下了堪称天下第一快诗的《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狂喜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到了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在紫极宫乍见李白飘逸的风神气骨,惊呼为“谪仙人”,读《蜀道难》,更称赏不已。《蜀道难》是大家熟知的李白代表作。李白极富于天才的艺术想象力,他的诗言出天地之外,思出鬼神之表,如天马行空,飘然而至,忽然而去,充满了“出鬼入神,惝恍莫测”( 胡应麟《诗薮•古体中》) 的奇幻色彩。此诗描写蜀道的奇丽险峻,并不泥迹于现实中的山川,而是展开神奇莫测的想象,一方面驱驾历史、神话、传说,通过蚕丛开国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六龙回日的神话,来渲染蜀道的古老、高危、奇险。而在叙述神话、传说、历史的同时,又创造了“扪参历井仰胁息”这样新的神话般的境界,为全诗蒙上了一层神异迷幻的色彩;另一方面,又调动笔墨浓彩重墨地描写蜀道上的飞湍瀑流、奇峰古木、空山悲鸟,真实地再现蜀道的奇丽瑰伟。正是这忽而历史、忽而现实、忽而神话传说、忽而山川实境的天马行空般想象,才创造出了《蜀道难》千古不朽的艺术境界。

在朝中,李白得到了唐玄宗特殊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18] 以翰林供奉的身份安置于翰林院。供奉翰林,是玄宗特许,“但假其名,而无所职”[19]。李白在长安的优遇,传说很多,且多事渲染。其实,在玄宗那里,李白不过是个文学弄臣,待遇颇优,却无政事,偶尔侍从玄宗游赏宫中,写写歌词而已。一日,玄宗在宫中行乐,对高力士说:“对此良辰美景,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吟咏之,可以夸耀于后。”[20] 遂命召来李白。李白时已大醉,宦官以冷水泼面,二人驾着李白,把蘸好墨的笔交给他,“白取笔抒思,略不停缀,十篇立就,更无加点”[21],此即李白集中尚存八首的《宫中行乐词》。事见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李白另有《清平调词》三章,也是醉中被召,为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而写,虽为宫体,然仅“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非一般宫体诗可比了。

不过,据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初入翰林似乎也曾参与国政。“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22] 魏颢《李翰林集序》说他写过《出师诏》,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和乐史《李翰林别集序》说他起草过《和蕃书》,言之凿凿。

然而李白后来却被玄宗疏远了。李白之被疏远,据《新唐书》本传记载是因为得罪了玄宗的佞臣高力士和宠妃杨贵妃:“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23] 此说本《松窗杂录》,乃小说家言,未必实有其事。然而高力士脱靴一事却颇具传神之笔地表现了李白傲视权贵的性格。李白自视甚高,曾言“长才犹可倚,不惭世上雄”(《还山留别金门知己》),认为自己就是旷世奇才,无人可与伦比。所以他一生都执着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热衷功名事业。而其雄豪的尚气任侠性格,又使他粪土权门,敝履富贵,保持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布衣尊严,不愿为人为物羁约,追求一种飘然而来、飘然而去的洒脱生活。李白辞京还山后写有《酬崔侍御》诗:“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从诗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与玄宗的关系视为平等的朋友关系。君臣关系,既然是一种类似主客的平等关系,对那些权贵,李白就更不屑一顾了:“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在权贵面前,李白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出类拔萃的布衣之傲,因此也产生了对权贵的极大蔑视。杜甫《饮中八仙歌》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李白这位“谪仙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天子之召尚不为意,更何况大臣们! 这种目空一切的傲岸性格,招致贵戚权臣谗毁,并且最终导致玄宗的疏远,应是情理之中的。

李白被玄宗疏远后,在长安曾经有过一段不得意的生活。他“浪迹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崔宗之等人为八仙之游,众人称李白为“谪仙人”,为之赋《谪仙歌》数百首,可惜都未流传下来。在此期间,李白愤而作《行路难》三首,第二首描写了他此时的境遇:“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已经有了入朝为官的经历,虽为虚职,身份已非布衣,故羞于再回到市井,如初入长安时那样生活了。他现在所出入的乃是王侯权贵之门,然而这些权贵对李白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所到之处所遭遇的都是冷眼,使他又感受到了韩信在市井遭人侮辱的耻辱。更令李白失望的是唐玄宗,他隆重地接待李白入宫,却因听信谗言,疏远并礼貌地把李白赶出宫门。李白哀叹“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那个招贤纳士的皇帝没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李白所有的政治出路都被阻断,虽有美酒而不能饮,虽有珍馐而不能食,四顾前途茫然。所以他决然归隐,要似姜尚那样垂钓碧溪,等待机会,哪怕到老。因为他相信或有一天再一次梦到乘船而过日旁,如出身微贱的伊尹一样得到君主任用。而那时,相信凭个人的才能,终会乘风破浪,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功成名就,然后挂云帆而济沧海,完成其功成身退的人生之梦。

玄宗倡优畜之的待遇与李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理想格格不入,李白终于请求还山,而玄宗也就给足李白面子,赐金放还了。天宝元年入京,天宝三载(744)出京,李白在宫中前后生活了两年。

谪仙人

长安放还,李白又开始了他特有的生活方式——漫游。

天宝三载夏秋之际,有一件文学史上“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的盛事[24]:李白在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与杜甫、高适相遇。三位诗人一见如故,同游古吹台,其后又携手去宋洲(今商丘市一带),在单父孟诸泽打猎。李、杜又同游了兖州和齐州(今济南市)。两位伟大诗人从此结下深厚友谊,分别时,李白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别后,李白又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惜别与思念之情。杜甫也写了《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二首》《不见》等多首怀念李白的诗。

李白在齐鲁,曾到安陵(今河北省景县)请道士盖寰为他书写真箓,到齐州临淄郡(今济南市)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入了道籍。李白一生热衷于求仙学道,这一次总算圆了他的仙道梦。天宝五载(746),李白又要前往江南,临行赋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作《别东鲁诸公》)。此诗既是游仙诗,同时亦可视为山水诗,是李白自由的天性遭到屈曲而复得解放后所作。此诗穷极笔力,创造出奇山幻境。因是借梦写山,实写不足,继之以仙,山林变幻奇景,仙境瑰丽神奇。而从诗人梦醒后长嗟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来看,李白创造超拔宏伟的天姥之境,是有意识的。他写天姥,正是要释放他曾经在长安遭到压抑的自由天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的横天之势,是否可以看作李白目空一切、为所欲为性格的象征?而梦中见到的奇幻之山水,遇到的飘然来去之仙人,全是与羁缚人的自由、屈曲人的天性的世间生活相对照的意象,依然是李白崇尚自然的性情与理想的一种形象反映。

李白重至金陵、扬州,多所游历,然后到会稽(今绍兴市)寻访贺知章。而贺知章已经离世,“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对酒忆贺监二首》),回忆起在初到长安时贺知章金龟换酒与己共饮的旧事,李白凄然伤情。天宝十载(751),李白返鲁省家。天宝十一载(752),经广平邯郸诸地至幽州,复又去了汴梁。在那里李白与宗楚客的孙女成婚。宗楚客在武后与中宗朝三次拜相,所以宗氏出身名门。宗氏也热衷于求仙学道,与李白兴趣相投,李白有多首赠内诗,二人感情甚好,但李白终究不是居家之人,不久他就去了江南,漫游于当涂、宣城、秋浦诸地。这一时期的生活特点,就是“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25]。

离开长安后的十年漫游期间,是李白思想上最为苦闷的时期。长安受挫被遣,李白所受的打击很大。他的功名理想和受此理想趋动的热情虽未灰飞烟灭,但是一股强烈的遭世遗弃的孤独感却汹涌如潮地淹没了他的情感世界。李白深刻地感受到了政治前途似飞蓬离根、落叶离本的无寄与无望。《将进酒》《梁甫吟》《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等诸多代表作,即产生于此一时期。这些诗抒发了李白的苦闷,尖锐地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蔑视富贵、否定功名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李白诗中也有充分地表现。《将进酒》是李白的名篇,一向以情感豪荡名世。李白“长醉不复醒”狂饮所排遣的“万古愁”,直接原因就是他政治上遭致放逐、奇才大志不为世用的遭遇;而人生日月飞逝、生命苦短的悲剧又如火浇油,使他悲不自胜。诗中类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巨大情感冲击力,从根本上说,是来自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负和自信与蔑视人才个性的社会剧烈冲突而产生的悲愤至极的情感。在创作时,李白极善于渲染情感以张大其力度。此诗起情如火山喷发、山洪出谷,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突发性和爆炸性,一下子就把烦忧的情感喷发出来,极为突兀,也极为震撼人心。而且诗人善于通过泼墨式渲染,层层铺垫。此诗从四个层次渲染纵酒之必须:美好的生命与生命苦短、人生易老之间的矛盾,要用酒来缓解;自恃为天纵奇才与玄宗倡优蓄之的愤懑,要用酒来消解;“钟鼓馔玉”生活的虚幻给诗人带来的幻灭感,要用酒来充填;圣贤的寂寞与纵乐者留名的矛盾,要用酒来开释。正因为这样,开端突发式的情感宣泄,才有了后面有以为继的滔滔之势,最后推出“与尔同销万古愁”之语,把情感推向终极。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看似不假思索,情感流动天然,实则无不体现了李白天才的艺术匠心。

李白的诗极富艺术想象力,涌动着无尽的历史、神话、传说。借物象言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突出特点,李白的诗亦不乏托物言志之作。然而,他的诗更多地是利用历史、神话、传说等所谓的事象来抒发感情。《梁甫吟》一诗中,李白风云际会的理想与现实的遭遇不平,完全是通过历史故事与神幻境界表现出来的。他连用了两个“君不见”,历数了吕望与周文王、郦食其与汉高祖的风云际会,历史人物的风云际会与他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极力赞美历史上的风云际会,正是为了反衬自己的不幸。而后笔锋陡转,借助于幻设的神话境界,抒发了自己欲见君王以陈心迹,却又无门而入,精诚不为人理解的愤慨:“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神话传说在这里重新组合成一个惝恍奇幻的境界,而李白在现实中的遭遇幻化成了这一神话境界中的奇特遭遇。这种写法很明显是继承了屈原《离骚》的传统。

长安遭遇,无情地摧毁了李白的政治梦,却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这一时期,是李白诗歌创作最富有成果的时期。无论诗歌的思想成就,还是艺术成就,都发挥到了极致。

正是长安生活,使李白认识到了政治的腐败、社会的不平、风俗的浇薄。李白的诗对唐代社会的许多腐败现象给予了尖锐揭露与批判。李白最鄙视的是那些靠取悦玄宗而暴贵的奴才们,对他们的揭露也最为深刻。《古风》(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李白此诗乃为实笔,笔锋所向就是玄宗身边如贾昌等佞幸者流。这些得志的嚣小,搜刮财富,广开甲舍名苑,如连云成片。出门时更是显赫骄横:车所过处,灰尘暴起,日月为之昏暗,气息逼人。李白此诗的价值在于生动地描写出皇帝身边奴才的本性和特点。

天宝年间,唐玄宗喜好边功,发动了多次边境战争。天宝八载(749)有哥舒翰石堡之役,天宝十载(751)至十三载(754)与南诏有泸南之战。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三)“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古风》(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所写就是这两次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李白并不在意战争正义与否,他所关心的是战争中无辜的百姓,李白的反战主张是从爱护人民、关怀人民出发的。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胡兵如疾电,迅速攻陷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李白回到汴梁,带上宗夫人一起南奔,经溧阳、杭州,最后隐居庐山屏风叠。此时,玄宗逃往蜀中,永王璘受命为江陵大都督,经略南方军事。至德元载(756),永王兵下浔阳,三次征召李白。李白以为谢安“一起振横流”的机会终于来了,应召参加了永王璘幕府,自信而又自豪地向永王璘宣称:“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然而,天真的李白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牺牲品。就是在同一年,永王璘的胞兄李亨即位,是为肃宗。肃宗命李璘回蜀,璘不从,兵败被杀。至德二载(757),李白在彭泽(今属江西)被捕,系狱浔阳。经宗夫人、宰相崔焕、御史中丞宋若思等营救出狱,旋被判长流夜郎。乾元二年(759)在流放中途遇赦,回到江夏(今武汉市),后又重游宣城等地。60岁时,李白闻李光弼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他毅然前往金陵,冀申铅刀一割之用,不幸因病半途折返。李白回到当涂,寄居当涂县令、李白称为族叔的李阳冰家。代宗宝应元年(762),李白以“腐胁疾”病逝。

从“安史之乱”到流放夜郎这一时期,李白的诗多具忧国忧民的思想。《古风》(其十九)最典型:“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向往神仙生活,但更关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兵乱之苦,对安史乱军表达了强烈的憎恨。宋人论唐诗,多扬杜抑李,认为李白不关心苍生社稷。“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26] 这种说法显然是一种偏见。李白既然常怀大济天下的英雄心志,具有强烈的拯时济物的社会情怀,不可能超然物外,对社稷苍生作壁上观。写于“安史之乱”中的作品,除《古风》(其十九)外,《奔亡道中》《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赠张相镐》《扶风豪士歌》等,都反映了战乱给国家造成的破坏、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表现出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提起“诗仙”,人们就以为他是一个整日耽于神仙境界,超然世外的人,其实并非如此。

李白病危之际,在枕上把诗文手稿交给李阳冰,嘱其写序刊刻。经永王璘之祸,8年期间,李白作品“十丧其九”,李阳冰编为《草堂集》。代宗上元二年(761),李白好友魏颢偶然得到李白集,编成《李翰林集》。今所见宋人宋敏求编《李太白文集》即是在二书基础上编刊的,存诗九百余首。经今人辑佚,李白留诗一千余首。李白的诗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在其当代就享有盛誉,历代皆为经典。李白五绝、七绝都称名于世,五言古诗也写得很好。然而他用得最多、也最擅长的是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李太白文集》中,现存乐府149首,七言古诗八十余首。长短不拘,自由灵活的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为诗人抒发激荡奔放的情感,驰骋天才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都是乐府歌行或七言古诗。李白极熟练地运用了这些诗体,所以无论诗的思想内容怎样风雨争飞,鱼龙百变,怪伟奇绝,但都如同水随山转,云从风幻,自在天然。

李白去世时葬于当涂龙山东麓,宪宗元和末年,范传正出任宣歙观察使,查访到李白两个孙女,得知李白希望的终老之地是青山,于是迁葬于青山南麓。

临终前,李白写下《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表达他“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雄心壮志。但这只大鹏终于未能在唐代的政坛一飞冲天,壮志未酬,中天摧落,结束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苏轼《李太白碑阴记》极为赞赏李白“气盖天下”的士人气骨,他借用西晋人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语评价李白人格:“开济明豁,包含宏大。陵轹卿相,嘲哂豪杰。笼罩靡前,跆籍贵势。出不休显,贱不忧戚。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27] 可谓对李白人格的定评。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是对李白诗歌艺术成就和影响的恰切评价。

注释:

[1][2][4][6][7][8][9][10][11][12][13][14][15][16][18][22][25] 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4027页、1629页、4082页、4027页、4018页、11页、9页、1259页、4页、4035页、4030页、3982页、3880页、1页、1页、9页。

[3][汉]班固撰:《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22页。

[5][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3页。

[17] 详见郁贤皓:《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见《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19][宋] 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78页。

[20][21][唐] 孟棨等撰:《本事诗 本事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6页、16页。

[23][宋] 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李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63页。

[24] 闻一多撰:《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26][宋] 罗大经撰:《鹤林玉露》丙编卷六《李杜》,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1页。

[27] 张志烈等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