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鹏:文学,终究是有“大益”的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周围围  2021年06月02日08:34

2016年,时任《大家》主编的陈鹏转身加盟大益集团,创办大益文学院。5年来,大益文学院秉承原创作品“文学性”“深刻性”及“探索性”之精神,签约60余位老中青三代作家,推出“大益文学”系列书系等十余部原创作品合辑,90后作家短篇小说集《十三人》等,并成功举办一系列文学活动。在陈鹏的带领下,大益文学院走出传统窠臼,赋予当代文学界一些独特元素,逐步开辟了一条荆棘遍地的中国文学的民间路径。日前,在“大益文学”五周年文学嘉年华活动上,昆明作家协会主席、大益文学院院长陈鹏接受记者专访,探讨文学与青年的话题。

记者:文学是时代的写照,您怎么看当代文学现状?

陈鹏:不是太乐观。我和马原有一个相似的观点,就是最具才华的一帮年轻人并没有像20世纪80年代那样争相写小说,这必然会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的量和质。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多元了,文学绝对不再是当下青年文化娱乐的必选项。

传统纯文学的暂时趋冷其实正常,关心文学的依然关心,文学水准似乎也没有降低。但我要说的是,也许这是某种假象,即,我们并没有真正在文本的质量上有突破性进展,反而原地踏步,与时代、世界发生了割裂和脱节,自然,就出不了震撼人心的佳作。

记者:您选择坚守文学的原因是什么?

陈鹏:5年过去了,大益文学院先后推出17部“大益文学”书系原创优秀作品合辑,签下53位作家,这次嘉年华又签约了10名老中青三代作家。我们的初衷是,通过不懈努力,开辟一条中国文学的民间路径,为中国作家走出去搭建良好平台,为众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作家提供优质赛道,所以我们才有了千字千元的创新性举措,才有了法国、西班牙的国际写作营,才有了运营大奖扶掖佳作的初心。我们想做的,无非是在碎片化、娱乐化的当代语境中,捍卫汉语写作的尊严,让更多作家找到温暖,找到知音,寻求“庇护”。

记者:有人认为作家是天生的,是培养不出来的,而您和大益文学却做了很多培养青年作家的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青年作家的培养最关键是什么?

陈鹏: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以纯文学为基石,强调作品的先锋性和高品质,让更多有才华的作家得到施展的机会。我们从不在乎他或她的年纪,一切以作品质量为标杆,以先锋性、原创性或异质性为特色,尽可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大胆发表他们的优质作品。按照这一标准,实际上我们推出的年轻人并没有比中年作家更多。文学是有标准的,而且是绝对标准,青年作家们也必须接受严苛的挑剔的目光。很大程度上,我们对他们太宽容了。所以,要说培养的话,关键一点,也许就是宽容——要给他们时间,给他们机会,帮助他们成长,否则就更难了。

记者:新时代青年作家会有新的突破可能吗?

陈鹏:当然有。他们视野更宽阔,技术,语感都远超前辈,他们缺乏的是真正的生活和反思生活的能力,是打通历史和当下的能力,或者说,是建构另一种观念美学的能力。但只要强悍的个性一旦建立且不要过早地消耗和附和,就会写出了不起的杰作。而且,我深信,随着这帮年轻人日渐成熟,他们会真正成为世界文学大家庭里的翘楚。

记者:您觉得怎么让年轻人理解文学和文学的力量?

陈鹏:如何吸引更多的青年读者的目光或者受众的目光,这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我们要跟上年轻人的速度,用年轻人接受的方式吸引年轻人。怎么吸引他们,需要辩证地看。一方面年轻人善变,不一定什么都顺着年轻人走;另一方面,所有高雅的文化一定是有范儿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局部的一些变化,也能吸引年轻人,但最终还是要靠文学的范儿去吸引他们。

我们就想做一些尝试。比如跨界实验,最近我在策划一档文学真人秀,吸引更多的受众来关注文学本身。另外,我们想跟高校合作,更多地发掘,培养年轻的写作者,让他们从十七八岁就有机会接受很专业的创意写作训练,感知文学之美,真正接触经典。

我相信,这样的时代,文学,终究是有“大益”的。大益文学,愿做作家们忠实的、热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