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魏巍和他的《四行日记》
来源:解放军报 | 石祥  2021年05月25日09:44
关键词:魏巍

著名军旅作家魏巍的《四行日记》被纳入中国文联《晚霞文库》,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08年1月出版。《四行日记》包括《二次赴朝日记》《赴越日记》《长征路寻访日记》《石油战线巡礼》。《四行日记》是魏巍同志长期深入生活,到战地、一线采访的真实记录。实际上,这也是他边深入生活边调查研究,边刻画人物边构思故事情节,已进入文艺创作状态的写作札记。

《二次赴朝日记》是魏巍于1952年6月4日至1953年1月8日入朝采访的记事。他第一次入朝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后的1950年12月至次年3月。那次入朝他只做了些笔记,未写日记。初次入朝的他,听说松骨峰战斗打得很悲壮,就亲临战斗现场考察,耳闻了志愿军战士与敌生死搏斗的英雄壮举,又详细了解了每个烈士生前的成长、战斗故事。回国后,他于1951年4月1日夜含泪写出了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并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章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极为强烈的反响。之后,魏巍认为,要表现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仅靠一篇通讯报道是不够的,只有用长篇小说才能将这场战争的历史纵深感和朝鲜战场,以及国内建设,工厂、农村的空间跨度等充分反映出来。于是,经周恩来总理同意,他才有了第二次入朝之行。

魏巍二次入朝到战地采访历时8个多月,足迹遍及志愿军总部、兵团、军、师、团队,甚至还到距美军只有200米远的坑道里呆了15天。他在敌人的炮火中,与志愿军官兵同吃、同住、同战斗,作战间隙还和指战员一起打扑克、拉家常,把每个官兵的家庭出身、成长过程、脾气、性格、心态,甚至有没有老婆孩子都要问个一清二楚。

1958年,魏巍到河北省邢台驻军蹲点写长篇小说《东方》。我于1958年底入伍,也到了从抗美援朝胜利归来的这支英雄部队。该部队是魏巍二次入朝访问过的63军187师。在朝访问过的人物此时还大都在原团队任职。当年在铁原阻击战中“猛插分割”的大功营营长罗金友已任559团副团长,“一级战斗英雄”郭恩志回国后任师副政委。这众多英模人物在长篇小说《东方》塑造的典型人物身上大都有充分的体现。

经过断断续续十几年的深入生活、沉淀、思考、创作、修改,1978年9月,长篇小说《东方》终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上、中、下三册的巨著,写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和平之战、人民之战的伟大胜利,塑造了最可爱的人的英雄群像。由于《东方》的巨大艺术成就,1982年这部小说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

《赴越日记》是1965年7月9日至10月13日魏巍访问越南的记事。1965年的越南,正像15年前的朝鲜,战争不断升级。周恩来总理决定组建中国作家访越代表团,由巴金任团长、魏巍任副团长,访问还处于战争中的越南。在越南的不到100天里,魏巍亲自到战场原址前线采访,最远行至南纬17度线,行程4000余公里,回国后写出了“人民战争花最红”系列越南战地通讯。他曾自豪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生在东方的两次最大的战争——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我都参加了。”

《长征路寻访日记》是1983年5月10日至7月11日、1984年7月23日至11月11日,魏巍两次寻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的记事。他在这组日记之前写道:“自我参军之日起,即异常向往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段神话般的历史。可以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我心中的诗,但我却一直没有勇气动笔。自1980年我参加《聂荣臻传》编写组后,经常聆听聂帅的谈话,进一步唤起我写长征的渴望。于是有了1983年和1984年的两次沿长征路寻访之旅。”

踏遍青山人未老。年逾花甲的魏巍为了实现“万里寻访长征路”的夙愿,毅然从1983年5月10日开始,沿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足迹进行实地寻访。他计划写一部表现红军长征的史诗式的长篇小说。小说不仅写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还要写出敌我双方高层领导不同战略的斗智斗勇。他要用事实证明,只有在遵义会议上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红军才能取得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长征的胜利。一些前人未曾寻访过的地方,他都要追踪、探寻,非弄出个“究竟”不可。

魏巍在1983年6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晨出天全城,行14华里到18道公社的程家窝。因不通公路,我们下车后要走3公里路,村边隔着一道坎,有一个小丘岗,那里是埋葬着200多名红军烈士,后来又被地主恶霸强迫扒来焚尸的地方。”不料,行至一处田埂上,魏巍的右脚在泥窝里崴了。无奈,他只好在此地滞留了十几天,直到能拄着双拐活动才继续下一阶段的寻访。魏巍就是这样,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长征精神去寻访长征故事。

因为脚伤休整了一年。1984年秋,魏巍又由北向南,以腊子口为起点,倒访了剩下的后半段长征路。经过连续几年的奋力创作,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隆重面世。聂荣臻元帅在序言中写道:“《地球的红飘带》是用文学语言叙述长征的第一部长篇巨著,写得真实、生动、有味道,寓意深刻,催人奋进,文字简洁精炼,读来非常爽口。读完全书,我仿佛又进行了一次长征。”

《石油战线巡礼》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岁已古稀的魏巍于1990年9月3日至10月4日、12月15日至23日,两次访问石油战线的日记。他在这组日记前说明:“1955年,石油地质学校(江汉石油学院前身)第一批毕业生出发勘察的前夕,我曾到该校为他们送行,并作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的讲话。从此,我与石油战线结下了持续了十年的友谊,直到今天。为了报答他们的热情,遂有1990年两次石油战线之行。西抵天山塔里木盆地,东至黄河入海口,实现了我的部分心愿。”

魏巍此行的目的是了解石油战线新的精神面貌,增强对改革开放和国家振兴、发展的信心,同时也是为了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准备写一部反映亲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以对新一代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这就是魏巍后来经过两年半时间创作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火凤凰》。

读罢魏巍的《四行日记》,又重读他创作的革命战争三部曲《东方》《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及其他作品,纵观横览,日记与作品相对照,能较系统地看到一个军旅作家长期地、主动地、全心全意地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一辈子与人民、子弟兵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创作征程,和他戎马战斗的一生,奋发写作的一生,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