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关于“四郊多垒”
来源:中华读书报 | 萍厂  2021年05月10日08:03

时下诸汉语词典尤其是成语词典,大多收录了“四郊多垒”一条,释义也多相似。本来就是《礼记》的一句重要的圣铭,后之古人却只取前半,而成了现代语学中类似于“歇后”的语义。“四郊多垒”在《礼记》中的原意是什么呢?

时下诸汉语词典尤其是成语词典,大多收录了“四郊多垒”一条,释义也多相似,如说“四郊营垒很多。谓敌军充斥于四郊,形势危急”(此以新《辞海》的释义为代表)。

愚以为,这样处理,包括释义在内,实欠精当,因为这大大违越了古圣哲的初衷本意。这“四郊多垒”后面还有必须连接的一句,合起来方称完粹,即:

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见《礼记·曲礼上》)

然后再统括以释义,方称妥帖。起码应表达出“敌人充斥四郊,形势危殆,这是卿大夫们的耻辱!不能消弭灾眚(音shěnɡ,过错,灾祸)乱局,是‘肉食者’们未尽职守的结果”(勿忘《左传》中即有“肉食者谋”的话哟!)的意思。

只收录一句的前面四字,犹如只收“天下兴亡”,而没有下半句的“匹夫有责”一样,当然不成。说至此,不能不顺带说明并强调一下,顾亭林先生的原文,并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而是后人的“归纳”——看似简明而其实错谬的“归纳”。因为,把顾亭林文字中“天下”与“国家”两个概念弄混了,误导了一大片,真让人难以释怀。尝有幸读到一位前辈学者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文章,大有警愦发聋、一洗尘昧之效。标题这八个字,与“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辱”实质上异词而同工,同一机杼。

话说回来,我们不能直接怪罪词典的编者们。因为,每一个条目的确立,必得有文献典籍的书证(或称“语例”)为根据,否则就无法确立条目。仅就翻阅所及,有不少文献书例确乎只用了“四郊多垒”四字而不见下句。既然“文献足征”,我们就不妨遴选几则,试着探讨解析一番,看如何?先用《世说新语·言语》中王羲之与谢安对答的一节: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这段记载又见诸《晋书·谢安传》,足见其史料价值及真实性。

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名臣王导的孙子,尝官“会稽内史”“右军将军”,故此处称“王右军”。他的名声往往为他的书法成就所掩,实则古代并无专业的书法家,多是为官之余的“闲致”。他那篇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他任职会稽时的作品。所说“四郊多垒”,愚以为与下文所提“人人自效……”相紧扣,正是针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卿大夫”而言,而“人人”二字就不应理解为泛泛而指的每个人,确切一点,乃指自己、谢安这一类有担当的士大夫应该“人人自效”,绝非指普罗大众、平民百姓而言的“人人”。这是必须要说明的。

谢安,字安石,晋室南渡后之重臣。官至尚书仆射(射,音yè),拜司徒,逝后赐太傅,谥曰“文靖”,故而称“谢太傅”。谢的答语提及商鞅,让人马上想到“商鞅变法”。所谓“变法”,其终极考虑,就是为专制极权的秦王朝巩固地位,将百姓们管控得更严密而已。说至此,又想到一条颇具讽示意味的成语——“作法自弊”(今多写作“作法自毙”),正说的商鞅故事。什么“法家”不“法家”的,借用《史记》太史公一句话管总:“天资刻薄人也”!确乎一点儿也没有抹黑他。

平素相关文字,多称自秦始皇一统,至二世而亡,以彰秦祚之短命。而在这里,谢安却从商鞅始!约略计算一下,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到“二世而亡”,其间几乎一百五十来年,经过了包括秦始皇在内好几代的“国主”。始皇之“武统”天下,实离不开商鞅“变法”的前因!真不愧为“谢太傅”,出口即不同凡俗。诚若明末文士侯方域在《谢安论》中所说:

夫(谢)安岂不知四郊多垒,所当布置而经营,日不暇给也哉!(见于《壮悔堂集》卷七)

他任宰相期间,对外能抗御强秦(指淝水之战),对内能稳定朝纲(指守住晋祚),故名重后世,垂范青史。谢太傅安是有卿大夫之担当的!

次说一篇皇帝的手诏。唐代宗大历四年秋七月,以为“高富二代”(按,指皇上的姨表弟薛华)酗酒争色而杀了三人,并弃尸于井。事发系狱,赐自尽。为此,代宗皇帝颁发了《天下刑官滥刑诏》,其中说:

至理之代,先德后刑,上欢然以临下,下欣然而奉上,祸乱不作,法令可施……朕主三灵(按,指天、地、人)之重……八年于兹(按,唐代宗登基时,年三十五岁,至大历四年,已四十有三岁矣),而大道淳风,郁而不振;四郊多垒,连岁备边,师旅在外,役费(按,指军费)尤广;赋役转输,疾耗吾民!困竭无聊,穷斯滥矣

……

这是皇亲国戚犯法被赐死之后的皇帝手诏,从内政而联系及于外,即诏书中所称“四郊多垒,连岁备边,师旅在外”云云。复又由“外”而终归结于“内”,即所称“……役费尤广;赋役转输,疾耗吾民”——一切的内外国用开销,所有的军费支出,统而言之,全在“疾耗吾民”,都沉重地压在老百姓的身上!作为社会上层的卿大夫们,为什么不能稍加约束一下自己,有所担当呢!诏书中引《礼记》的“四郊多垒”,其深隐于内的微言大义,岂不昭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有谁真正体察到了这一层?在分析了从内到外,再归结于内的形势之后,还未忘再交待一下说:

……此皆朕之不明,教之未至;上失其道,而绳下以刑,敢不罪己以答灾眚!(这通诏书的两节引录,见《全唐文》卷四百十五)

唐代宗皇帝的这通诏书并非“罪己诏”(按,指古代帝王引咎自责的诏书),而诏书的最末却明示了“罪己”二字,显然有自责的本义在。作为最高统治者,他没有把责任担当推卸给别人。要知道,“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见韩愈《琴操·拘幽操》),找个“替罪羊”是很容易的呀,谁敢说个“不”字!可代宗皇帝“幼而好学,尤专《礼》《易》”(见《旧唐书·代宗纪》),对于“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辱”的圣训是铭记永远的,皇上是卿大夫的总领呀!

代宗幼少时即受祖父(指唐玄宗)的赏识,认作嫡皇太孙,十五岁封“广平王”。安史乱中,在北方回纥军的助力下收复长安,因唐肃宗与回纥有约:收京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这时,广平王拜于回纥军帅马前,说:

今始得西京(指长安),若遽俘掠,则东京(指洛阳)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

于是回纥军绕过城南屯驻。百姓兵士皆拜泣曰:“广平王真华、夷之主!”当广平王率众入城,百姓们扶老携幼夹道欢呼(事见《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年》)。

关于代宗皇帝,史籍之平章不一。《新唐书·代宗纪》论其“中材之主”,似过,犹不及也。未称确谳。试读《旧唐书·代宗纪》的最后“史臣曰”,愚以为中肯,姑摘其要:

……代宗皇帝少属乱离,老于军旅(按,指安史之乱时,他已二十多岁,随父亲,即唐肃宗于军旅,至灵武,领天下兵马元帅,多有战功),识人间之情伪,知稼穑之艰难……至如稔(李)辅国之恶,议(程)元振之罪,去(鱼)朝恩之权,不以酷刑,俾之自咎,亦立法念功之旨也……修己以禳(音ránɡ,祈祷消灾义)星变,侧身(戒惧不安义)以谢咎征,古之贤君,未能及此……

所称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均由宦者而窃掌权势,他们的结局固然是咎由自取,但若不是代宗皇帝的宽仁,他们的死状一定很惨。至如人们较熟悉的颜真卿、段秀实、郭子仪、董晋、刘晏……都是代宗朝的名臣,无烦赘述。试说一段郭子仪的佚事:

郭子仪的小儿子郭暧,娶代宗之女昇平公主,古称“驸马”。完婚时,两人不过十多岁。一次,小两口发生口角(按,角,音同“决”),郭暧怼曰:你依仗你老爸是天子吗,我爸有天子位还不去坐呢。公主一怒之下,回皇宫哭诉……代宗皇帝却对女儿说:这可不是你能明白的事呀!说实了,他们家想做天子的话,那么天下就真的不属你家啦!

这件事发生在任何朝代,恐怕都是杀头的死罪,甚至族灭。当郭子仪乍一听说,魂飞天外,急忙将郭暧捆绑并亲自押送金殿待罪。孰料代宗皇帝像没事一般,对郭子仪先举了一条大家都熟知的民间谚语:

不痴不聋,不为家翁。(按,“家”同“姑”,指婆婆)

意思是:做婆婆公公的,应该装痴装聋才好。接着劝慰道:小夫妻俩闺房中的那些话,岂能当真!

上所引佚事见《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历朝如此有人情味的帝王如代宗者殊为罕见!旧时京剧舞台上有一出《打金枝》,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演绎的。称他“中材之主”委实有欠公允。再回过头来看,军事上,他放手重用郭子仪,内政则重用刘晏(按,刘晏是研究经济财政的专家),俱足见代宗皇帝手诏中引用《礼记》里“四郊多垒”背后的忧心与担当。

再引录一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的笔记:

皇甫颖早以清操著称,乾符中及第。时四郊多垒,颖以垂堂之诫,绝意禄位,隐于鹿门别墅。寻以疾终。

关于皇甫颖,似无多大知名度,仅见于《唐摭言》。初读这则笔记,或误以为他为隐者,实则他曾于晚唐僖宗乾符年间进士及第,应视其传承了儒家的道统,出处穷达,在名世。要能“进士及第”,非“两榜”不可,即通过举人的考试之后,还得经过“殿试”,皇上亲自坐镇监考,绝非轻而易举。其间,没有十数年的苦读,寒窗熬油,抱定远大目标,怎么可能成就呢?应该说,在及第之先,其精神上早已进入“卿士大夫”的畛域了,而“四郊多垒”也并非他“进士及第”之后才出现的天下形势呀!那么,让他“绝意禄位”的就不应是他本人的主观意愿,“垂堂之诫”不管是“告诫”,还是“规诫”或者“劝诫”,均来自于“外”,或父辈,或师辈,或朋辈。虽无从考定,但绝非“自我”是无可疑的。他之隐于鹿门别墅,真的能不问世事,安心修养,悠闲林下吗?那句“卿大夫之辱”的“辱”字,恐怕要让他永远纠结,挥之不去。“寻以疾终”,谓接着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考进士那段漫长的艰困岁月,皇甫颖未被击倒,鹿门别墅的休闲日子,却很快“以疾终”!其中的未发之覆,还须要明白说出吗?

本来就是《礼记》的一句重要的圣铭,后之古人却只取前半,而成了现代语学中类似于“歇后”的语义,真不可思议。只是,这就颇要难为词典的编者们,该如何让“四郊多垒”的释义深入一层以体现《礼记》的原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