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忙人”冯亦同先生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徐廷华  2021年03月08日08:49

从南京市作协副主席任上退下来十多年的冯亦同先生,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的钟摆始终没有停歇过,近年来似乎更加步履匆匆,火花闪闪:时而出现于荧屏,时而闪身于讲坛,时而就坐于嘉宾或评委席上……耄耋之年的先生,依旧精神矍铄,精力充沛,思路清晰。

别的不说,只稍说两件事,可窥见一斑。一是每年端午节,在鸡鸣寺豁蒙楼举办的南京诗人的“鸡鸣诗会”,至今已第13届了。冯先生是其中一项保留节目“豁蒙楼联句”新诗创作的发起人与组织者,乃至他将自己的微信也取了个“豁蒙楼诗窗”的雅名。一是每年12月13日,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仪式上,诵读的《和平宣言》出自冯先生之手。从2002年开始,他曾五次为南京市12.13的公祭执笔撰写公祭文《南京和平宣言》。2014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决定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冯亦同又一次受邀,根据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要求撰写《和平宣言》,这一次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字斟句酌,五易其稿,最终将原先的散文“政论体”《南京和平宣言》变成为60句、240个字的“诗经体”《和平宣言》。在这年的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上,由77名青少年代表集体朗诵,字字掷地有声,句句动人心魄。

这样一位大忙人,每天夜阑人静时,还要埋首“百杖斋”(他的书斋名),伏案笔耕,一行行文字跳出键盘,一篇篇诗文走上报端,成果斐然。

初识冯亦同先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诗名享誉文坛的他从任教的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调入市文联的文协(作协前身)。那时文协办了个“南京文讲所”(后来扩大为兼有函授部的“青春文学院”),是与市文联主办的《青春》文学月刊同为培养文学青年的摇篮。在中国大地文学冰河解冻的早春,文学院办得风生水起,吸引全国各地数以千万计的文学爱好者。我当时有幸受聘青春文学院辅导老师,有缘结识了大名鼎鼎的诗人冯老师。他个子高挑,天庭饱满,阅读时横架一副眼镜,颇具诗人特质,许是教师的修为养成,与人交流谈吐间总带着微笑,给人一种亲切感。

冯亦同那时还兼任着青春文学院主办的“一报一刊”主编与责编。一刊是《创作新稿》,是面向广大学员的;一报是《朗诵报》,这是份全国专门以报道研究朗诵艺术为宗旨的报纸。第一期是1984年9月出版的,有贺敬之的题词,邵燕祥、张海迪的朗诵诗作,及郭沫若《天上的市街》、伊索寓言《狼和小羊》、屠格涅夫《门槛》等中外名篇的赏析与朗读提示,以及林林总总名人与朗诵的轶事佳话。每期我都能收到他寄来的样报,可惜这份报纸只出了13期,就停办了。几十年过去,我还完好地珍藏保存着。

1985年春天,市作协正式成立,此后冯亦同则致力于协会文学组织工作,以他敏锐的眼光、深厚的学识、高度的责任感,发现、扶植、指导、推荐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学潜质的年轻人走进文学殿堂。数十载如一日,不改初衷。他相信这是他这辈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业,先后担任市作协副秘书长、秘书长、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直至退休后,已然80岁高龄的冯老依旧担任着市作协顾问、市诗词学会和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的顾问。

我是读着他的诗、读着他的散文、读着他一系列扶植文学青年的评论,逐渐和他有了君子之交式的往来。在我心里,始终对冯亦同老师有一种敬重、一种感佩,尽管从年龄上来说,他年长我5岁,却始终把他看做是自己的师长。

冯亦同的诗作发蒙于他在南京师院(今南师大)的大学时代,那时20岁的冯亦同就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其中有一首发表在1963年《新华日报》名为《船家》的诗给我印象特深,那是写他故乡宝应的船民生活。诗曰:窗口挂着千万卷山水画,/门外栽着永远不败的浪花;/屋子里笑声沉入水底,/常常乐坏了满河的鱼虾……//一根纤绳连结起大江南北,/阵阵撸声都在问候两岸庄稼;/跃进在这蓝色的道路上,/看呵,水也在推,风也在拉……

在鱼米之乡长大的冯亦同对整日里傍着江河生活的船民并不陌生,看惯了他们的劳作,体悟到他们的所思。这首诗撷取船民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特点,生发联想。看出他的古诗功底,看出他的奇妙构思,全诗溢满诗情画意。初涉诗坛,起点不凡。几十年后,冯亦同在他新出的《牵手树》诗集自题中写到:“……一个穿开裆裤的小男孩/奔跑在油菜花开的田野上/故乡的木桥轻唤我的乳名/如画的风车唱四月之歌/旋转大运河流淌的苏北平原/……我是一朵来自柳堡的云啊/亲,在天与地的怀抱中——/我为你留影,为你歌吟……”更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一往深情,承载着诗人遥远童年的梦想。

可以说,故乡和大自然是冯亦同文学世界的太阳和月亮,照亮和温暖着他的写作生活。这以后冯亦同沿着他对故乡的歌吟,随着时代的前行,人生阅历的丰富深邃,诗作叠出,题材不断精进拓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他的新书一本接一本:诗集《相思豆荚》《男儿岛》《紫金花》《牵手树》,评论集《红叶诗话》、散文诗剧《朱自清之歌》、传记《朱枫传》《郭沫若》《徐志摩》等。作品曾获得南京文艺奖、金陵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其影响最大的《和平宣言》获第九届金陵文学特别荣誉奖,并收进了2019年教育部审编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他送了我不少他的著作,每一本他都很谦虚地写上:廷华老友,雅正,或廷华先生,惠正。

春秋辗转,2019年3月,南京出版社推出冯先生又一部新作《南京诗歌地图》,这本新著颇花费诗人的一番心血,他独具慧眼、别出心裁地将上自六朝下迄民国历代歌咏南京的经典性、代表性诗词,细读深研,择其精要,梳理归类,以“山水城史”“人文故里”“风景名胜”“寺庙遗踪”四个篇章编选成书。对每首诗词,都附有注释、赏析、作者简介,还以“小博士”名义撰写了46则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着力在“诗”与“史”的关联、人文与地理的结合上,使此书更显得风景别致。为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对“文学之都”的南京有更深层次、更宽视野的了解。

不久,我又一次面遇冯先生,已是前年的丹桂飘香时节,在雨花台区政府会议室举办第三届“天降花雨·大美雨花”全国诗文大赛颁奖典礼上。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刊主编、编辑、诗人,获奖者济济一堂,冯先生以评委身份出现在主席台上。我有幸以散文《有一种音乐让人崇敬》获一等奖而入席。颁奖典礼上,由评委评析一等奖的诗歌和散文,作为最年长的评委,亦同先生即兴发言,对我的拙作说了不少赞语,还让我站起来同大家见见面。

猛然间,和冯亦同先生几十年前最初的见面,定格在心中的那微笑,那举止,那气度又涌上心头,此时有着别样的亲切。我们的相识相处始终不带一点功利,他总是以德化文,以文化人。对他的为人为文,相倾久矣。对他的尊重,由心而出。我从心底祝愿他诗歌的琴弦弹奏出更美妙的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