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变局中的美国亚裔文学 ——“2020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高端论坛”侧记
来源:文艺报 | 王会刚  2020年12月28日08:11
关键词:美国亚裔文学

12月4日至6日,“2020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高端论坛”在延边大学召开。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规划项目“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课题组主办,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参加此次论坛的有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所高校的80余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延边大学数十位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也旁听了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朴玉明主持。延边大学常务副校长张寿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延边大学和外语学科的基本情况,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在开幕辞中简要回顾了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高端论坛的发展历程。他说,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疫情之思:变局中的美国亚裔文学”。“疫情”是2020年的一个关键词,疫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疫情,我们应当思考伟大之变局的由来,而作为学者、作为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者,我们更应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思考美国亚裔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潘志明以“《蒲安臣条约》的移民自由与《中国佬》声索美国的法律依据”为题做主旨报告。潘教授介绍了《蒲安臣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及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潘志明从移民自由、美国的移民自由、华裔美国移民自由以及华裔美国文学的移民自由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享。

论坛的第二场主旨报告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主持。暨南大学教授蒲若茜以“亚裔美国文学研究之范式类型及其范式转换”为题做主旨报告。蒲若茜分析了五种有代表性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即族裔身份批评、文化身份批评、心理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和流散批评的特点。在此框架下,聚焦关键词,层层递进,详细展开文本例证。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观照亚裔美国人各个历史阶段的生存语境和文学想象,在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理论的互动中,凝练出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关键词,初步形成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蒲若茜认为,当今的美国亚裔文学批评依然没有脱离“身份政治”(族裔身份、文化身份、性别身份等)的话语体系,但也不无对超越“身份政治”、从哲学美学层面切入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吁求和实践。而这样的范式转变以及由此而来的批评实践,丰富了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内涵,拓展了美国亚裔文学研究的空间。

郭英剑教授以“这是个怎样的世界?——游朝凯与他的《唐人街内部》”为题做主旨报告。郭英剑首先介绍了美国华裔作家游朝凯的生活经历、创作历程、获奖经历、代表作品等,然后重点讲解了游朝凯的三部作品。在此基础上,郭英剑进一步阐述了游朝凯的写作特色、创作关注点及其重要影响。最后,郭英剑在回溯美国华裔文学传统的过程中,阐明了游朝凯创作回归传统和创新的意义,并从作家作品出发进一步对当代语境下美国亚裔群体困境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5日下午的会议分为两场。第一场是分组讨论环节,与会者就美国亚裔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共同体书写、乡村书写、城市书写和移民书写等主题分为五个小组进行讨论。第二场是主旨报告阶段,由闽南师范大学教授张龙海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磊以“无问‘西’‘东’——《西乐之梦》中的听觉政治”为题做了主旨报告。张磊认为,当前学界对华裔文学中音乐性与听觉性的书写传统关注不够,许多作品中音乐激发巨大的情感张力被忽视。温州大学教授傅守祥以“美国亚裔文学中的国殇叙事与女性创伤——以《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安魂曲》为例”为题做了主旨报告。他认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写,经历了从“战争男人”到“战争女人”这一转向,20世纪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写主要是以男性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残虐。在美国,作为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之一,“南京大屠杀”一度处于被遮蔽的状态,鲜有文学作品提及这一事件。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刘葵兰以“歧视与反抗:FOB的前世今生”为题做主旨报告。她首先追溯了FOB(Fresh Off the Boat,刚下船的人或新移民)这一短语在美国历史与文化中的起源和演变。接着分析、比较了四部美国亚裔文学作品中的FOB形象,通过对这四个作品的文本细读揭示了种族歧视在美国种族之间以及新老移民之间扮演的重要角色,强调美国社会对新移民的敌意根深蒂固,贯穿美国历史并且延续至今。

6日的会议上,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胡亚敏以“美国亚裔文学中的战争、难民、身份与伦理”为题做主旨报告。她的发言分为四个部分:战争文学中的平民书写、美国亚裔文学的界定、难民与身份、难民与伦理。胡亚敏认为,战争文学的合法呈现对象不仅仅包括参与战争的士兵,也包括平民、难民。同时,她认为美国亚裔文学的研究应该将西亚、阿拉伯裔的作家作品包括进来。胡亚敏对难民与身份、难民与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美国亚裔文学在书写战争和难民时的重要话题包括创伤记忆、流散身份、移民危机等。对伦理道德的反思也是美国亚裔战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论题。

中央民族大学的王凯博士以“超越垂死的肉身: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传》”为题做主旨报告。他认为李白形象的多重性主要体现为历史真实的李白、诗人自我创造的李白以及历史文化想象所制造的李白。而李白身份的矛盾性主要有两点:一是代表世俗政治的朝廷中人,二是代表精神领域的道教徒。王凯将《李白传》与《自由生活》作了比较。在人物上,李白和武男都是离散诗人;在主题上,两部作品都深刻再现了诗歌、物质以及宗教这三个主题间的博弈关系。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李白与武男都是离经叛道的书写者。他说,作为移民作家的代笔,哈金始终用他的文字烛照着文学的价值、作家的职责以及离散的议题。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陆薇以“科幻现实主义与反乌托邦寓言:以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为例”(Sci-fi Realism and the Allegory of Dystopia:with Kazuo Ishiguro’s Never Let Me Go as an Example)为题做主旨报告。陆薇简要回顾了石黑一雄和他的作品,并对科幻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分类,同时对比了二者的起源、定义和特点。陆薇分析了中国科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进一步分析科幻现实主义小说乃科幻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结合,并将中国科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成功归结为科幻作家的新奇想象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主义式的细致描写。她认为,新一代的科幻现实主义小说家不仅具备科学技术方面的“硬知识”,更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陆薇以《别让我走》为例,阐述了科幻现实主义文学似是而非的特性以及奇幻力,认为熟悉的现实主义描写和陌生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形成了这类小说的美学崇高。在结论部分,陆薇谈到,过去,现实主义小说和科幻小说各自独立发展,但它们在现实主义反乌托邦这一点是一致的。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石平萍以“神话与象征学派与美国乡村书写研究”为题做主旨报告。她首先给出了美国少数族裔田园文学的定义,并梳理了美国神话与象征学派的美国乡村书写研究范式:一是形式主义研究,尤其是原型研究;另一种研究路径是将田园文学与过去两个世纪里的历史与环境状态勾连,即语境化研究。美国少数族裔乡村书写研究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在美国从农耕社会转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美国少数族裔乡村书写如何反映和反思其对乡村社会与乡村环境造成的冲击和问题;二是这一历史进程如何与美国的殖民行径、种族政治、族裔文化形成过程、劳工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叠加影响,使少数族裔乡村书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石平萍说,美国少数族裔乡村书写在思想意识和审美特色等方面的特色与美国主流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田园文学传统构成了对话和互补的关系;同时,美国少数族裔乡村书写既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又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汤俏以“‘他者’视域下北美新移民文学中的性别书写”做主旨报告。她认为新移民因其离散的经历成为地缘意义和文化上的“他者”,而女性新移民则由于性别和种族冲突的双重原因而处于双重边缘化的地位。汤俏揭示了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源起以及新移民群体面临的“他者”的身份困境:女性的弱势化与男性的弱裔化。她以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为例,分析了女性作为种族和性别的双重边缘化身份,认为西方世界中的新移民女性处在一种性别与种族的双重边缘,不仅成为了族裔文化的“他者”,同时也成为了性别上的“他者”。她说,新移民作家常常通过将男性弱裔化的处理来表达东方人在北美文化中的边缘化地位,并进一步揭示新移民作家写作的问题:在一部分北美新移民作家的书写中,男性的弱裔化、失语症始终存在,作家偏爱女性形象,男性处于部分缺席的状态。

朴玉明教授以“美国韩裔小说《柏青哥》中的群体身份认同”为题做主旨报告。她主要从名字、身体、语言、宗教四方面来观照美国韩裔的群体身份认同。首先,朴玉明揭示了小说中人物名字背后反映出的原乡情感与认同感,这种连带的关系就是基本群体认同。身体是创造个人与族群认同关系最显而易见的要素,小说中人物身体象征了国家被殖民的疮痍,而族群认同所负载的身体特征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延伸到以语言文学、历史、神话紧紧依附的乡土,有乡土感才有自我认同。朴玉明认为,名字为个体提供了一种最低限度的安全感、所属感,名字的变化则反映出了个体向优势族群认同的倾向。而代代相传的叙事模式是对文化的还原与连带,是一种溯源性与传承性的族群认同的维系模式。在小说《柏青哥》中,作者试图表达保持族裔关系属性结构的完整性的诉求,用三代人身体、语言、名字、宗教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代际和国别的矛盾,寓意族裔群体认同的未来不仅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更应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会的专家学者向大家展示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分组讨论了美国亚裔文学中的共同体、乡村、城市以及移民书写的思考等问题。经过一天半的观点碰撞与交锋,与会者对美国亚裔文学新的思考将引领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也会使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