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子超对谈罗新:好的旅行文学充满人的故事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新书发布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鹏波  2020年07月21日21:2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近几年网上非常流行的一句话,不少人以此激励自己。旅行和读书的相似处在于,两者都是探索未知、增进见识的方式。正如法国哲人蒙田所说,“旅行在我看来还是一种颇为有益的锻炼,心灵在施行中不断进行探索未知事物的活动”。

波斯诗人萨迪将没有知识的旅行者形象地形容为没有翅膀的鸟,萨迪的意思是阅读获得的知识能增进旅行的强度和深度。青年作家刘子超,便是这样一位带着翅膀旅行的人。7月19日,刘子超携其新书《失落的卫星》做客单向空间,与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罗新畅谈,分享深入亚洲腹地的旅程,交流各自对旅行和旅行文学的看法。

从文学青年到旅行文学作者

2010年夏天,刘子超站在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口岸,看着排着长龙的货车,远处的天山冰雪覆盖,刘子超对国境另一边的中亚产生了好奇。2011年,他去乌兹别克斯坦旅行,立即为中亚的“呼愁”吸引。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带着后苏联时代特有的落寞色彩,给刘子超一种上世纪90年北京城的印象。此后,刘子超在9年间数次往返亚洲腹地,足迹遍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

刘子超

刘子超走向旅行,并非一蹴而就。高中时期,刘子超以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参加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第二名,同年竞技的还有我们熟知的郭敬明和郝景芳。因为成绩优异,刘子超顺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期望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发现中文系并不教写小说后,刘子超不免为自己的选择产生一丝悔意。在本科毕业后,刘子超毅然当了一名记者,他一直记着海明威说过的一句话——你想当作家的话,有几年记者经验是非常好的。

刘子超的记者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从校园生活切换到职场生活,他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在几年时间里,刘子超辗转《南都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和《GQ》,写过社会新闻和人物特稿,但仍然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从媒体辞职后,刘子超作为中德媒体使者在德国待了三个月,期间周游欧洲各国。回国后,刘子超将旅程的见闻记录成文字,后来收录在他的第一部旅行文学作品《午夜降临前抵达》。刘子超突然发现了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旅行文学。此后,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漫长旅程:印度之行和中亚之旅,分别产生了两部颇受好评的非虚构作品《穿越印度的火车之旅》和《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失落卫星上的边缘人物

刘子超将中亚形容为一颗颗失落的卫星,中亚诸国因为苏联解体而迷失方向。刘子超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苏联加盟共和国虽然逐渐摆脱俄罗斯的影响,譬如加强对本国母语的重视,但俄语的影响依然渗透在社会各个层面。再加上全球化的影响,英语的介入更让本国母语的处境“雪上加霜”。刘子超也观察到,苏联解体后,大多数留在前苏联联邦诸国的俄罗斯人回到了故国,但也有少部分人选择留在他乡。他们自小在中亚长大,母语是俄语,被当地人当作外国人看待,他们身上带有一种明显的疏离感。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书影

他在现场分享了几位在中亚遇到的有趣人物,他们的故事写在了《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其中一位叫阿拜的吉尔吉斯青年作家让刘子超印象深刻,阿拜在苏联解体后出生,从小受西方文化熏陶,会说俄语、英语和法语等多门语言。阿拜自称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得意地向刘子超展示一篇发表在美国期刊上的小说。刘子超读过这篇叫“移民的命运”的小说后发现里面塞满了“政治正确”的东西,阿拜的写作不是给吉尔吉斯斯坦人民看的,而是为美国读者量身定做。刘子超认为,这反映出这些东亚小国作家们的命运,倘使想成为职业作家,他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移民,要么用外语写作。

刘子超分享的另一位人物叫“幸运”。幸运是来自塔吉克斯坦的95后,正在学中文,刘子超在杜尚别一个公园闲逛时遇见了他。幸运主动向刘子超搭讪,并用中文问刘子超能不能为他当导游。刘子超从幸运口中了解到,塔吉克斯坦人想要谋求发展,多数会选择去俄罗斯或美国打工,并且只能在异国他乡干些粗活累活。幸运对塔吉克斯坦的现状感到茫然,觉得自己像“河床上一艘搁浅的小船无处可去”。后来刘子超了解到,幸运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了汉语能力考试,成为一名中国留学生。

为了展开中亚之旅,刘子超做过许多准备:阅读西方旅行作家写的中亚游记,自然不用多说;他还报班学习俄语和乌兹别克语,他觉得如果有语言为基础,自己和当地人的交流能更加密切。不过事情并非如他想象的那般,他到中亚后,发现不少中亚人实际上已经忘记了母语该怎么说,而只会说俄语。

学术研究视角下的中亚

罗新是北大历史系研究中古史与中国古代边疆史的教授,研究内容有时也会涉及中亚的历史。罗新介绍说,古代游牧民族在战乱之时经常向西迁徙,多数蒙古高原中部的政权,其政治中心往往延伸到中亚,甚至到里海地区。罗新也曾多次探访中亚诸国,不过与刘子超出自兴趣的旅行不同,罗新前往中亚多是带着研究的目的。

活动现场

罗新回忆说,自己当初在北大念中文系,对苏俄文学抱有浓厚的兴趣。苏俄文学课推荐的阅读书目,他都会找来看,那个时候就知道吉尔吉斯斯坦有位大作家叫艾特玛托夫,艾特玛托夫是罗新对中亚产生的第一印象。罗新也会找中亚诸国的电影来看,比如苏联时期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加盟共和国的一些电影。

罗新自认为对高加索地区比较熟悉。年轻的时候,罗新就很有兴趣到高加索去看看。研究生学习历史专业后,更是不由自主地关注中亚。出于研究目的,也是因为感兴趣,罗新读过不下五十种关于中亚的旅行类图书,由此对中亚的兴趣更加浓厚。近十年来,罗新断断续续跑过中亚好多次,可以说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去。最近一次是在去年的12月,他再次去了咸海、撒拉马罕等地。

罗新同样是一位旅行文学作者,不过带点“玩票”性质。他曾以徒步的形式重走元朝大都(今北京)到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辇路,用文字记录路途上的点滴见闻以及触发的思索。这些旅行文字最后集成一本颇受欢迎的书——《从大都到上都》。

《从大都到上都》书影

在不确定的年代,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

《失落的卫星》出版前一年,经评委梁鸿、李海鹏、吴琦推荐,书中的《乌兹别克斯坦: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入围非虚构杂志Reportagen创设的“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并获得特别关注奖。“全球真实故事奖”是第一个在全球范围内甄选、由29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参与的非虚构特稿大奖 ,该届评奖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担任顾问,获奖对刘子超来说是巨大的鼓励。

第一届全球真实故事奖中国区入围者与评委之一吴琦在活动现场合影,左起:刘子超、吴琦、巴芮、杜强

提到获奖的原因,刘子超认为西方人对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西方人觉得中国人不太愿意对外界事物发表看法,喜欢把观点藏在心里。因此评委看到他写的中亚见闻,会有一种惊喜。不少人将刘子超评价为“中国的何伟(Peter Hessler )”,刘子超对此表现出一种淡然的喜悦。他认为这是一种美誉——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何伟”可以算是旅行类非虚构文学的代表。

罗新认为,刘子超的旅行文学还接受过别的影响。他介绍说,旅行文学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十九世纪,欧洲就已经诞生了成熟的旅行作品。旅行对欧洲人来说,是自我认知的过程。旅行文学在中国算是新事物,刘子超做出了很好的尝试。罗新打趣说,”旅行不重要,读旅行文学更重要。读别人写的旅行见闻,好像亲自去过一样。旅行文学不只是旅行,还是一种创造有趣事物的方式。旅行消退后,涌现出来的是人。”

罗新认为刘子超在书中写了大量的人,这些人分属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文化圈,但都是人。“旅行是一种很重要的确认,发现远处的人和我们一样。旅行和写作的过程是确认大家一样是人的过程,这非常美好动人。”刘子超则认为,旅行对他来说更多是一种方法。“作为方法,旅行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旅行带着一个目的。”他自认为是一个带着目的的游牧者,断舍离后带着最重要的东西上路。在不确定的时代,旅行成了他的生活方式。

刘子超曾在一席演讲中说,“当你通过旅行和文字打捞起这些卵石,它就慢慢地构筑起你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可能比真实的世界更牢固、更有依靠感。我想,这就是旅行和写作的意义,也是我一直做这件事的原因。” 见证世界的流动,阐明演进的曲折,或许就是刘子超一直在旅行并写作的原因。 (中国作家网记者 刘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