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蒋胜男:现实题材转向让网络作家只为初心去创作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蒋胜男

来源:中国艺术报 | 乔燕冰 王 琼  2020年05月22日11:17

记者:近来年网络文学创作出现很多现实题材创作,您应该也切身体会到了,有何感受?

蒋胜男:近几年,我看到不少网络作家都在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包括很多网络作家的作品都被搬上了荧幕。比如阿耐的《大江东去》《都挺好》 、齐橙的《大国重工》 、卓牧闲的《朝阳警事》等等。我觉得对网络作家来说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网络文学从天马行空的玄幻逐渐走向大众,走向现实生活,让年轻人对此引起共鸣,让观众能从这些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网络文学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有深度的表现。

记者:在您看来这样一种创作现象与趋势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意义何在?

蒋胜男:在我看来这种创作现象是网络文学从量变达到质变的必然趋势。在过去,大家提起网络文学,可能一开始想到的就是玄幻、重生、穿越等等。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读者的范围扩大,更多的题材,尤其是现实题材逐渐成为了网络文学受到认可的创作类型。因为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文学所要表达的价值观一定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题材的创作,从本质上而言,就是越来越贴合读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作者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凡是能给读者带来共鸣、能引发社会思考的创作,就是好的创作。而且就我们网络作家的构成来说,我们真的是“来自于人民” ,很多网络作家本身就从事这一行的工作,或者根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生态中,所以他们写出来的东西特别能反映真实的生活,甚至在某些方面因其真实而有建设性。“没有人能比一个厨子更懂得厨子的生活和要求” ,我们的网络作家就来自现实的各行各业不同阶层,所以当他们涉足现实题材的时候,能够更接地气,更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

记者: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题材转向?这种转向对未来网络文学创作发展生态有何影响?

蒋胜男:我觉得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网络文学逐渐受到社会与观众的认可,成为了主流文学形式之一。早期的网络文学是泥沙俱下,而今的网络文学是大浪淘沙,好的作品会逐渐崭露头角,整个行业因内容而兴起,也因好的内容而壮大。这样的题材转换会让网络作家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内容创作上去,让自己站在当下,思考当下,不为逐利只为初心地去创作。对网络文学创作发展生态而言,这个产业链将逐渐健康化、全面化、主流化、精英化。

记者:网络文学创作主体是非常年轻的群体,在您看来这种题材转向意味着什么?

蒋胜男:这种转向意味着现在的年轻作家更关注生活,更多去思考我们面对的社会问题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从天马行空的异想世界回到现实、承担起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我觉得非常好。同时,我也认为无论哪种题材的创作,只要能够把握人物的情感走向,书写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引发时代的共鸣,都是好的现实题材创作。

记者:就目前已有的、您了解的现实题材创作还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克服?未来您是否也会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着力?

蒋胜男:我觉得现实题材创作有些好的非常好,但有一些可能只是跟风去写,没有来自生活,或者仅仅是把一些都市背景的小说当成现实题材写的,依旧是一些悬浮的所谓“霸道总裁爱上我”“玛丽苏少女甜宠寄生”“屌丝逆袭打脸爽文”等。简言之,只有“现实”的壳儿,没有“现实”的魂。这样的作品同质化严重、人设单一,读者无法从中找到现实共鸣。

其实作者要更多体验生活,更多思考当下,沉浸式地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感受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对个体内心的冲击和影响,去代入人物、去共情地感受人物命运,才能真正写好笔下的人物,才有可能创作出精品力作。

记者:正如《芈月传》等作品赢得无数人的喜爱,您多年深耕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并获得颇多成就,那么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您的投入和感受如何?比如去年接受本报采访时您还提到连续剧《太太时代》剧本的创作。

蒋胜男:其实我创作的作品,不管是写历史小说,还是写现实题材,归根结底,核心都是人们对人生境遇的选择与思考。比起历史小说需要考究历史细节,现实题材的作品需要更多地去贴合时代发展的境遇。在不同的时代,每个人物的选择都会有变化,人物都在时代的漩涡里,可他们该如何顺着时代的方向向前走,这是我在创作时最经常去思考的问题。 《太太时代》说的就是金融危机下,如何面临危机迎接挑战,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故事。写现实生活并不是一定要写现实当中的琐碎生活,更是要写一种社会共鸣和现实的心理突破。这个故事虽然写的是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背景,但是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黑天鹅事件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真实生态会是一种永久的共鸣。在写现实题材作品的时候,我会把虚实相对应地结合起来,“虚”指的是戏剧上的创作,“实”则指的是人物的心境变化。之所以大部分观众都能够有切身体会,就是因为这种情感上的东西得到了共鸣。所以不管是什么题材的作品,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在戏剧和现实中找到平衡点,才能保留剧本创作的艺术感,引发更多对现实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