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们炼金,我赴泥沙 你所不知道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皮兰德娄
来源:后浪(微信公众号) |   2019年09月21日12:37

四个转折点:息息相关的命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路易吉.皮兰德娄的一生有好几个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是他的家道中落,从一个很有钱的公子哥变成家里非常穷、一贫如洗。

第二个转折点是在1924年的时候,他给墨索里尼写信要求加入法西斯党。在我们的脑海里,好像法西斯跟纳粹是画等号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在1924年时,法西斯党还没有像现在那么臭名昭著,还没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阶段,希特勒也还没有出来。

他在1924年的时候特地写信给墨索里尼,同年加入了法西斯党。很多不是法西斯党的文化名人和政治界人物都开始抨击他,说他是为了成为参议员,不惜一切代价,不惜甘愿当法西斯党的走狗和乞丐,但他其实并没有参政。也有人指出他加入法西斯党是为了使他的剧团得到当局的资助,吊诡的是,虽然他加入了法西斯党,但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得到过当局的首肯和好评。

他虽然加入了法西斯党,但是他的作品与法西斯的种种方针都是背离的。短短的三年之后,1927年他当着法西斯党的书记墨索里尼的面,撕毁了党章,要求退党,这是第三个转折。

这个撕毁党章的行为,是会招致杀头之罪的。但我们看他的作品名录,《已故的帕斯卡尔》是他的第二部小说,这部小说创作出来时他已经成名。1927年之前,他已经写出像《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这样厉害的作品,享誉全世界。法西斯党不敢对他怎么样,但好像一直在监视他。

第四个转折点也就是193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获奖的理由是“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1936年他去世了,他这个去世也很有意味,跟他的作品有所关系。恰恰他是去罗马电影城指导根据《已故的帕斯卡尔》这个小说改编的电影时,在路上感染了风寒,得了肺炎,就突然去世了。命运就这样和作品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已故的帕斯卡尔 Feu Mathias Pascal (1926)

这让我想到希腊的一位电影导演,叫安哲.罗普洛斯。他在拍摄电影《另一片海》时,出车祸被一辆摩托车撞了,去世了。过了几年之后,他的故居也被火烧毁。所有的他的电影资料也好,他的笔记也好,都烧毁了。这种事情在我看来是一种命运,冥冥之中好像是注定的,皮兰德娄的命运跟他的作品也是息息相关。

自我是否存在于假面之下

他的作品在一九二几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过中国,被冠以颓废派的名号,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读它。直到改革开放,思想各方面放开,他的作品才重新回到中国读者的视野里。

讲一讲皮兰德娄的作品特色。我认为有几个特色,第一个特征是矛盾,他的作品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这从他的作品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给大家举例,1889年的时候皮兰德娄发布了第一部诗集,他是从写诗开始的,叫《欢乐的痛苦》,欢乐和痛苦是一对矛盾;他在跟老婆结婚之后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叫《没有爱情的爱情》,没有爱情和爱情又是一个矛盾组合;1902年他发表小说集叫《对生与死的嘲弄》、文论《艺术与科学》、长篇小说《老人与青年》,剧本《给赤身裸体者穿上衣服》(裸体、衣服又是一个矛盾组合),大家可以从书名当中看到全都是矛盾的所在。

第二个特征,我觉得是扮演假面、带上面具。

皮兰德娄特别喜欢描写演员、导演这种角色,很多主角都是演员。给大家举个例子,《亨利四世》(皮兰德娄导演戏剧)的男主人公,他在化装游行当中扮演中世纪的皇帝亨利四世,被情敌暗算,从马背上掉了下来,昏了过去,醒了之后他就疯了,觉得自己就是亨利四世。

这里就是一个假面的关系。皮兰德娄认为每个人都有潜意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对他的影响非常深,他觉得当一个人戴上面具之后,可以发泄自己心底的赤裸裸的东西,因为他戴上了一个面具。没有戴面具的时候,如果遇到了一些创伤,是需要一个出口发泄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出口,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作为他自己的一个自我是冲突的。皮兰德娄觉得当一个人戴上假面之后,他反而可以去发现心底的一些东西。

这让我想到一位电影导演特瑞·吉列姆,他拍了一部电影叫《谁杀死了堂吉诃德》。里面有一个一直不受人待见的农民演堂吉诃德,演完堂吉诃德后他就疯了,觉得自己就是堂吉诃德,一直要跟各种风车斗争,骑在马背上面,那个时候他觉得自己被尊重了。还有《寻找自我》里也有一位剧场女星,她觉得她在扮演某个剧中人的时候,才能够体验到自我的存在。这个扮演的关系和带上面具的东西在皮兰德娄的作品中是屡屡出现的。

第三个特征就是寻找自我和逃避现实,他的很多人物其实都是很普通的人,在生活中遇到困境的人,当他们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的时候,他们想做的是逃离这个困境,逃离现实,甚至逃避自我,变成一个局外人。这个跟我们今天的主题也是相关的,就是逃离的局外人,他觉得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就可以观察,就可以不被世俗的这种东西给框住。

把泥沙和金子混在一起

为什么说皮兰德娄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很多人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他是把这个事混合起来的,很多人是要把这个金子提炼出来,但是他的理论反而是要把这个泥沙和金子混在一起。我认为这就是他的伟大的地方。这其实也对应了人的一个状态,因为皮兰德娄认为人们的生活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中的,是不具备最终的形态的,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变化的、多样的,而且是相对的。

皮兰德娄的作品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它的结构像拨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往里面剥,他不是那种所谓政治正确的作家。很多作家他会给出一个很明确的观点,或者是很鲜明的立场,他的作品是服务于他的思想的,但是皮兰德娄他不会,看他作品的时候,很多时候会觉得有些混乱,当然这个混乱是打引号的,这和他的创作理念有关系。

因为对他来说,作为一个作家,他不满足于对事件做简单的客观描写,他希望能够表现事物的内涵本质、解剖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觉得作品应该是就像自然界一样的,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混在一起的,而且金子始终,仅仅以同泥沙混杂的形态出现。

皮兰德娄把金子和泥沙放在一起让读者自己去解读,所以它很多的东西,结构也好,或者内容也好,不是一眼可以看清的,需要我们不停地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