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图书馆要主动“走出去”
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 深圳商报实习记者 黄磊 摄
历史学、图书馆学是张岩的两大研究领域。如果说历史学研究让她拥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和传统情怀,也让她开始思考学问与现实的关联,那么,图书馆学研究则让她不断实践“学以致用”的抱负。在张岩身上,我们能看到传统知识分子那种执着于探究问题、服务社会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近年来,“图书馆之城”建设实施质量化、标准化发展战略,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成果显著,为人瞩目,而这一切,也见证了张岩对图书馆事业所倾注的理想和诚意。近日,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接受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记者专访。
了解社会现实以期学以致用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您在2016年出版了学术专著《包世臣经世思想研究》,为何您选择了历史学作为专业?
张岩:我们这代人的求学经历与前几代人不大一样,基本是从校门到校门。我本科到博士都是历史专业。虽然最早报的志愿并不是历史系,但从小对历史挺感兴趣,所以接受了学校对专业的调整。青少年时期父亲喜欢给我们买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几套青少年读物我都读过。很巧的是,其中《祖冲之》《康熙的故事》的作者、武汉大学陈锋教授后来成为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这是一种缘分,也说明青少年时代的阅读对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996年,冯天瑜教授从湖北大学调入武汉大学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我有幸考入,成为冯先生在武大的第一批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化史。在冯先生指导下,本届几位同门主要围绕明清经世实学、鸦片战争前后代表性人物开展研究,人物方面就有两江总督陶澍和我从事的幕僚包世臣研究。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2002年您是由于怎样的机缘来到深圳?您真正跟图书馆事业结合在一起,应要从2012年开始算起,那年您从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调到深圳图书馆担任主持工作的副馆长,2014年正式担任深圳图书馆馆长。
张岩:主要还是家庭原因。我先生在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深圳工作,过了几年正好深圳市文化局有一个机会,就调动过来了。
我跟图书馆结缘很早。自初中就在市图书馆办了读者证,借的第一本书还记得是中英对照的《黑郁金香》,当时在书店是买不到这种书的,因此对图书馆留下很深的印象。高中时期我是班里的图书管理员,图书馆老师对我很好,利用“职务之便”,我也就多看了不少书。大学经常泡图书馆,硕、博士和任教时期更是常态,没有特别的事情几乎天天都去。在深圳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工作期间,我们为图书馆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有一个呈缴本制度,规定深圳本地所有公开报刊图书音像制品出版单位和内部资料编印单位,都要向市新闻出版局和市图书馆送呈缴本。每隔几年局里会以文件形式对此规定进行落实,敦促各单位知法守法,确保呈缴本及时、足额送达。这一措施有效保障了市图书馆完整收集保存深圳地方出版物。这项工作很有价值,还要继续保持下去。
启动图书馆“深圳记忆”项目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时下很多地方都只注重“请进来”,但却很少发掘重视本土学者资源。“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深图人文讲坛”等活动请了许多深圳本土学者,而这些平台也已成为了深圳学者的展示空间,以及与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桥梁,有助于促进学术思想交流,推动深圳学派构建。为何您在邀请专家学者方面重“外”同时又重“内”?
张岩:人才哪里都有,看你怎么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迷失。有些人在一个地方是人才,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不是了。有些人似乎很普通,但是放对了地方会大放异彩,人才是用出来的。现在引进人才讲得比较多,总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其实人才培养同等重要,且更长远。深圳正在快速建设多所高校,可以发挥蓄水池功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社会各界也是藏龙卧虎。需要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给予发现的眼光、促进建立知识体系的激励机制。优良的文化土壤一旦形成,文化人才的森林自然也会形成。只有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才是真正属于当地的人才。深圳提出打造深圳学派,也是志在长远的文化发展战略,虽然可能有不同理解,但我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深圳要有自己的文化人才、话语意识、学术方法、问题特点,共同形成具有一定共性的学术流派。这个方向显示了深圳人的文化抱负,有没有这个理想,文化建设效果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城市图书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在学派建设理念的感召下,我们从文化空间、展示平台、思想交流平台、文献资源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很多策划组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党委政府支持、学者积极响应、读者踊跃参与、媒体大力支持,实现了各方联动,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近年来您大力提倡寻找保存深圳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自2015年以来开展“深圳记忆”项目建设等,可见您对深圳历史文化的重视支持,同时刷新了我们对图书馆的认识理解。为何图书馆需要主动“走出去”去承担这些保护工作?
张岩:图书馆的核心使命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后者是外在的显现,其内在的逻辑和使命是传承文明。深圳近几十年发展很快,但是它也有自己深厚的历史。受国家图书馆“国家记忆”项目启发,我倡导启动了本馆的“深圳记忆”项目,希望全面梳理与发现深圳本土历史文化脉络。几年来,我们的馆员已走访了多个古村落,并在专家指导下拍摄纪录片,相关成果上传至“国家记忆”数据库,汇入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记忆之中。今年则开始对非遗进行走访,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现在也加入进来,我们的队伍扩大了。通过走访和调研,人们会发现深圳过去虽位置偏僻,但在历史上一样曾有过繁荣兴盛的似锦年华,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小渔村”那么简单。
众多古迹遗世独立,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文化风华。为了更好地保存城市记忆,我们现在也倡导各区图书馆同仁一起做,因为各个区协同作战会更接地气,成果更丰。将来我们会加强规划和合作,建立发现记录传承“深圳记忆”的协同发展机制。图书馆不仅只是把别人传承的东西保存下来即可,还应该动手动脚去搜集、去发现、去整理和记录。图书馆不是不少人以为的只是借书还书而已,它还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