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众谈:网络文学发展20年20部作品的得与失
来源:华语文学网微信公众号 |   2018年04月09日13:40

主题:网络文学发展20年20部作品的得与失

时间:2018年3月30日上午

地点:上海市长宁区番禺路381号幸福集荟书店

主持人 肖惊鸿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首席专家,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

肖惊鸿:大家上午好!今天,让我们用一个轻松的形式,聊一聊网络文学,聊一聊这二十年中有哪些得、哪些失,网络文学究竟应该怎么样,它应该朝向什么样的未来。有请今天到场的几位专家。

李晓亮:大家好!我是阅文集团的李晓亮。

王祥:我是王祥。

肖惊鸿:王祥先生是鲁迅文学院研究员,资深网络文学评论家。

王祥:我是搞评论的吗?不是,我是搞摄影的。(众人笑。王祥现场已经开始“工作”,抓拍了不少照片。)

庄庸:他拍我,拍得像个怪叔叔;拍惊鸿,就拍出惊鸿一瞥。他的眼光是发现美的,但是不适合用在我身上。我是学美学的,我坐在旁边,做他陪衬。我叫庄庸,来自中国青年智库论坛办公室。

肖惊鸿:庄庸老师是中国青年智库论坛办公室主任。资深网络文学评论家。

何平:我是在南京师范大学教书的。

肖惊鸿:何平老师是南师大教授,在当代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其中网络文学研究非常独到。

肖惊鸿:大家都知道,我们推出了一份网络文学20年20部作品的名单。昨天(3月29日)发布后,社会反响非常大,各家媒体都争相报道,同时各种采访文章也陆续出来。我们这些作为评委的专家学者,内心很是激动,有很多话要说。这二十部作品,我先简单提一下,接下来再请评论家们和大家聊聊。

第一部是猫腻的《间客》,第二部是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第三部是今何在的《悟空传》,第四部是阿耐的《大江东去》,第五部是萧鼎的《诛仙》,第六部是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第七部是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第八部是萧潜的《飘邈之旅》,第九部是桐华的《步步惊心》,第十部是酒徒的《家园》,第十一部是金宇澄的《繁花》,第十二部是月关《回到明朝当王爷》,第十三部是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第十四部是wanglong的《复兴之路》,第十五部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第十六部血红的《巫神纪》,第十七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第十八部我吃西红柿《盘龙》,第十九部蝴蝶蓝《全职高手》,第二十部辰东《神墓》。我们一共推选出了20部作品,其中包括现实题材、玄幻题材、历史题材、悬疑题材等等。

今天的形式比较灵活,大家随意谈,先请评论家们说说网络文学20年的这些事——

何平:刚才肖惊鸿把20部作品跟大家说了一下,这里面的作品与非网络文学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网络文学20年”,关于“网络文学”,是庄庸、王祥要说的,我来说说这20年的事。20年前,在座的有人还没出生吧。

何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惊鸿:请问当中有没有不到20岁的孩子?(有人举手。)

何平:差不多这个岁数。

肖惊鸿:在座的大多应该刚刚出生没多久。

何平:网络文学是特别新的东西,它跟网络普及有很大的关系。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传播,才出现了这种文学现象。二十年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一种新的文学方式也好,或者文学类型、文学现象,如果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没有立得住的作品和作家,那么它能不能站住脚就很值得怀疑了。大家都说,这二十年里好的网络文学作品远远超过二十部,我们是因为网络文学二十年才选了相对应的二十部。相信这里年轻的孩子们可以在其中找到他们满意的网络文学作品。

去年是中国新文学白话文文学的一百周年。现在不会说用白话写的文学是不合法或者可疑的,也不会提倡我们要用文言文写作。当然今天还有些人用文言文写作,这往往是个人癖好或者高考作文炫技。一般人拿起笔都用白话文写作,但白话文不是一开始就被大家接受的。网络文学同样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刚开始大家也怀疑这种新兴的网络写作方式,怀疑它能不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白话文学从1917年左右开始出现鲁迅这样的作家,也是经过大概20年的时间,到30年代中期诞生了一套很重要的书——《中国新文学大系》。那时候对抗的是几千年的文言文传统,他们大概花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将白话文学经典化了。

现在谈网络文学,大家往往认为它对应的是纸媒文学。我认为它对应的传统应该是上个世纪初现代文学的传统。昨天大家谈到网络文学二十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1978年开始来看当代文学,也即所谓新时期的文学。现在你们熟悉的这批五十年代的作家比如余华、莫言、舒婷、格非、刘震云,大概是在1998年前后,也就是当代文学二十年的时候写出了对他们而言比较重要的作品。

所以,在二十年这个时刻,好好总结一下网络文学,梳理一下发展过程,这是很有必要的。这二十部作品,刚才肖惊鸿是按照得票顺序说的,如果她按照时间顺序说一下,整个脉络就更清楚了,能唤起不同代人读网络小说的不同记忆。比如网络小说刚开始的时候,正好是我失去第一份工作开始读书的时候。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县城里教书,因为教得比较郁闷就出来读书。那时正好是网络小说兴起的时候,有榕树下、安妮宝贝、李寻欢、今何在这些作家。

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我们能唤起一种新的阅读记忆。一些年纪大的人会经历一个改变阅读方式的过程——从原来在图书馆的阅读方式转变成在网络上的读屏方式。你们很难想象,我刚开始用电脑写作的时候突然丧失了思维能力,一句话都写不出来,就坐在电脑面前发呆。我今年五十岁了,在我目前人生过去五分之三的时候,网络文学让我换了一种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文学阅读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网络改变了我们的文学生活,就好像现在的手机阅读一样。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谢谢大家!

肖惊鸿:刚才何平教授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网络文学发展的历史,一直讲到了他个人的文学接受史。虽然时间仓促,讲的细节比较少,但仍然让我们很震撼——个人的命运的确是与文学的命运、时代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接下来,我们再请出另外一位专家,接着谈。有请庄庸老师,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审,也是著名网络文学研究专家、评论家。

庄庸:我大致算了一下,今天坐在下面的各位4:10的男女比例,所以我干脆从女性的角度来谈一下。网络文学二十年,这是大家能大概达成一个公约数的概念。这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判断,但有一点最基本的是两性驱动。在网络文学之前,当代文学或者现当代文学从来不会刻意谈女性文学或男性文学。但是网络文学这二十年,基本结构是男频文与女频文的并行架构。

庄庸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智库论坛执行秘书长

咱们这里可以单谈一下作品。这次入选的《步步惊心》,大概在2003到2006年,当时有“清穿三座大山”,就是穿越到清朝、改变历史的女性网络文学中最著名的三部小说,其中一部是《梦回大清》,一部是《步步惊心》,第三部有争议。在网络文学二十年里,男频和女频作为二元基本结构,其背后反映了女性的自我意识、两性关系,以及价值观的变化。在我们这次入选的作品中,《步步惊心》就是一部经典作品,它反映的是当时大部分女性穿越文背后的价值观:不管是《梦回大清》中的几个王子争一个女性,还是几个女性争取一个男性,核心价值观都是争爱。穿越文为大众所知是在2004到2006年之间,但是它的潮流发源是在2002到2004年。再往前追溯,它的鼻祖是席绢的《穿越时空的爱恋》,以及香港言情和日本动漫《天是红河岸》、《尼罗河的女儿》。

与此同时,2003年左右有一部港剧叫《金枝欲孽》,当时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女性作家。从那时开始,在穿越文后面分化出了后宫文。2007年,《后宫·甄嬛传》出现,重心从争爱变成了争宠,包括后来的《芈月传》基本上也延续了这个脉络。从争取爱情变成了争取宠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2003年到2007年是网络文学的大年,很多重要的价值观在这时候孕育。

这时还有一个作品,2015年被正午阳光拍成的电视剧《琅琊榜》。2005、2006年的时候诞生的两部作品必须提——《琅琊榜》和《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它们在女频文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之前写历史题材的大多是男性视角,但从2003年开始出现了一大批写大历史的女作家,这两部就代表了这种女性写男权宫斗的视角。

从刚才的几部代表作品可以看出一个发展的脉络,从争爱到争宠,再到女性构建自身的历史,想要将自身作为衡量历史的标尺。2007年的时候,出现了《杜拉拉升职记》,再到2010年,在女频文中出现了一个起点网的年度作品《庶女攻略》,这是一个更重要的转变。从争爱到争宠,再到女性想要构建自身历史,这个发展路线在小说呈现的现实中遭到了强有力的狙击。《庶女攻略》反映出来的价值观是把老公当老板——所有的温暖、爱情、梦想,为了生存都必须削弱到最低程度,它反映到两性关系的层面上,就是把老公当老板。从2010到2013年,女频文里很重要的后宫文、宅斗文基本都体现了这一点。2013年,有一部作品出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它在18年改编成电视剧。这部作品开始对“把老公当老板”这种价值观进行反思,开始寻找女人的本质,探讨两性关系到底应该怎么建构。这部作品是一个拐点,当时成为晋江的年度作品。

这时有两个作家值得关注——吱吱和希行。在《庶女攻略》之后,吱吱这两年也在不断地探索。还有就是希行的《君九龄》。大家看到很多电视剧的大女主主题,就跟这个有关系。在这几个重要作家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从争爱到争宠,再到把老公当老板,后来又开始寻找一种女性的自我意识。《芈月传》有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就是希望女性要独立、自信,女人要强起来,同时希望男人也强,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双强的结构,开始寻找一种势均力敌、互相匹配的爱情。到2015、2016年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女主成为了IP化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在网络文学里,文学表达方式、两性关系的价值观都在不断往前探索,但与之不匹配的是影视剧的泛文化娱乐倾向。我们会看到,从争爱到争宠,再到女性争取自我意识、梦想、地位,在尝试重新构建两性关系方面已经走到了争论的前沿。但再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无论是《亲爱的翻译官》《芈月传》还是《我的前半生》,都一夜回到了解放前,名义上是构建大女主形象,但最后女人不是靠自己决定命运,还是要靠男人。网络文学在女性构建自我意识与两性关系的方面,已经达到了很多突破性的认识,但我们在改编影视剧的过程中又把它拉回了传统价值观上,甚至是十多年前的价值观。比如你看《芈月传》电视剧反映的价值观和郑晓龙拍的《渴望》,相比之下价值观并没有前进多少,这就是一种倒退。

肖惊鸿:刚才庄庸老师从网络文学发展脉络之中梳理出一条重要的线索——女性创作。刚才听庄庸老师说的时候,我想起我在2000年前做过金庸小说的女性价值观研究;2003年做了韩国电视剧的研究,韩剧女编剧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家庭、婚恋、伦理方面,以女性角色为主。后来我结合了这两项研究,试图梳理出中外文学作品尤其是影视化作品中的女性价值观,这是一个非常有趣、有意义的话题。

回到庄庸老师的讲述,这个话题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揭示了当下网络女性小说在影视化过程中价值观的逆行。这里每一个点都能够延展出很多研究和文章,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之后继续深挖。下面,有请著名学者王祥教授。

王祥:明末清初文艺理论家李渔曾经说过,女子之有态如灯之有焰也。什么叫有态?比如,女子跟别人粘在一块,或者躲在人的后面,畏首畏尾,就叫无“态”,一个人自由自在,自成风景,这叫有“态”。网络文学好处之一,就是它有态,独立、自主、自足。当然,网络文学作品实在太多了,浩如烟海,我们搞研究和评论工作的有一个作用,就是发现文学作品的价值,发挥社会评价的功能,我们把其中好的作品选出来,呈现它们的价值,让大家更有效率地去了解、接受网络文学,这是批评的职责之一。

王祥 鲁迅文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

多年前我看到一部好作品,我判断它会在文学史上留下足迹, 就是这次评选二十年二十部网络文学作品排名居前的《间客》。当时我连续多日通宵达旦地看,作品中的主角许乐和施清海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屡屡浴血奋斗,那种壮怀激烈,令人感佩,施清海知道必死无疑,但仍然拼死击杀大敌,最后自己一个人孤独地走向广场、走向死亡的时候,看得我热泪盈眶。他死去了,我这里天亮了,我走出家门,对着太阳泪流满面。《间客》这样有情怀的作品,在这几十年的当代文学里并不多见。文学表达受到的束缚太多,能直击心灵深处的作品太少,而我们在网络文学这里,可以发现很多具有独立姿态,体现文学理想,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的好作品,还有如《佣兵天下》、《上品寒士》《1911新中华》等等,都是很有感染力的。所谓文学价值,最重要的层面就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力。

网络文学已经很热闹了,但可以说,价值发现,特别是文学价值发现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我可以算是博览群书的人,世界上好一点的小说我都会找来看,很多作品不止看过一遍,《红楼梦》看过二十遍,《聊斋志异》看了十几遍,《鲁迅全集》看过八遍。我有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我前几年说过,网络文学的成绩已经超过了明清小说。它们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大众文学,可以做一个比较。乍一听挺吓人,但明清两朝其实没多少读者,更没有多少作者,两朝四百年加起来,也就几十个留下名姓的作者。而网络文学发展到现在,世界范围内近十亿的读者,作者不计其数,写出有特点的作品的作者,几百名是有的,有很多聪明人在写作,他们受过的现代教育和明清时代视野狭窄的小知识分子不一样,他们更有人类文明的视野、更懂得怎么展现自己的才华,所以网络小说超过明清小说并不奇怪。超越《红楼梦》有点难度,以故事情节的精彩、对人性的挖掘、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等因素的考量,好作品其实很多,对文字与情节稍加整理,文本略微完善一下,超越世界观错乱的《西游记》《封神榜》,价值观混乱的《水浒传》的网络小说那就太多了。

本来我确定会有超越《红楼梦》的网络小说作者,贼道三痴,但他已经生病去世了,如果他能够正常成长,一定会写出更好的作品。也是在某些深夜,我看他的作品《上品寒士》、《雅骚》,觉得这是很有才华很有文学理想的人,是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很多人一天到晚说要继承传统文化,其实并不了解传统文化,他们脑子里的传统文化是别人用机器输入进去的。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是自由和美,中国的美是自由的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孔孟之道、诸子百家、唐诗宋词,这些说得出来的东西,还有几千年来这片土地与文明养育出来的,中国人骨子里的高贵、自由的精神,追求美的精神。对这些人文精神有意识地发现与呈现,对人性之美、人的情态之美的深度体验,才会有《上品寒士》《雅骚》的创作情怀,作品大量情节呈现了人的美,男人之美、女人之美、内心的美、仪表风度的美,作者真正地承接了《诗经》楚辞的血脉、魏晋风度、《红楼梦》的温情,涵养出具有生命质感的创作品格。《红楼梦》好在哪里?核心审美价值在于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女性之美。《上品寒士》《雅骚》不光写出了特别的女性之美,还充分展现了男性之美,一种充满热诚、温情和自信的男性之美,一种兼备自由精神和天下担当的好男儿姿态,而不是龙阳断袖之癖或者耽美。欲知真正的中国男性之美,请看《雅骚》和《上品寒士》,中文系的学生假如爱看才子小说,我首推这个作者的两部作品。

网络文学中玄幻、奇幻、修真、仙侠等幻想类小说占据多半江山,人们常说小白文如何如何,好像没有什么文学价值,是网络文学的缺点似的,其实不然。人们对这些类型小说的价值肯定得不够,对于广大读者发自内心的阅读需求也不够尊重。在男性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雄性荷尔蒙促使他产生战斗的欲望,成长中的挫折感也会让他们有攻击性,这是人类长期进化而来的男性功能的成长所不可缺少的,非如此,人将不人,这些战斗——攻击性欲望需要在文艺作品中得到确认、自我实现和伦理安置。青少年的攻击性没有安置好,就会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它需要文艺作品来疏解和转化。有人指责小白文、战斗升级文从头打到尾,甚至没有爱情,没有女性角色,没有精神厚度,但为什么那么多青少年着迷呢?因为战斗成长的故事情节,帮助读者把内心战斗欲望、挫折和溃败感转化成一种愉悦和自信,这对于青少年成长具有无限大的功劳。在文艺作品中,人的每个阶段的精神需求都需要得到某种确认、转化、疏解和伦理安置,这是文艺重要的功能,在中文系的教材里是没有充分论述的。如果没有这种文学意识的话,我们就不了解网络文学的价值,也就不能真正地读懂明清小说,也不了解美剧、韩剧的成功的原因,对网络小说爆红现象一概以文艺的娱乐功能囫囵应对,以通俗文艺不登大雅之堂的态度对待,很不专业很不负责。

这些年当我说网络文学已经全面超越明清小说的时候,大部分人不信,因为在我们心目中明清小说四大名著是高高在上的经典。而我们做文学研究的人,就是要给权威祛魅,用事实进行比较论证,当你把明清小说还原为一部部具体作品时,你会发现网络文学确实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它们,尤其是幻想类小说,很多优秀作品都超越了升级打怪为主要情节的《西游记》等神魔小说。不是网络小说没有好作品,是一些人没有眼光。其实以当代中国人的创造能力,网络小说成绩超过明清小说是自然的必然的,不如明清小说才是奇怪的。

我的第二个判断现在大家都接受了,就是说中国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电影、韩剧、日本动漫等可以并驾齐驱。中国网络小说可以算是中国大众文艺的代表性现象,社会对网络小说重视有了,但尊重不够,对它的价值发现更不够。 我下了很多功夫对网络小说与好莱坞电影、美剧进行比较研究,这是为了研究每一种文学类型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内在的发生学原理在哪里,比如把网络奇幻小说与美国奇幻电影、美剧还有美国游戏动漫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元素来自于美国大众文艺的影响。很多网络小说作者打过暴雪公司的游戏,如魔兽世界等等,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世界观、角色想象、故事情节的动力要素,都受到其深刻的影响。如果不搞清楚来源,不进行比较批评的话,我们的视野受到限制,就不了解文体类型的发生发展规律,更不了解文艺角色原型与发展,在人性深处的根源,为什么我们内心深处会产生魔兽想象?与人性深处的欲望是什么对应关系?网络小说里魔兽角色很多,品种多,功能多,形态多,可以说是全面继承发展了西方奇幻文艺的魔兽概念。比如《兽血沸腾》,它的兽人角色创造可以算是登峰造极,但是除了读者热捧,评论界对它的特殊价值几乎无动于衷。

最近有一部小说《放开那个女巫》,还没写完,但我认为它已经是经典,这个不需要开会做出决议,再承认它是经典。可以说放在整个世界文学范畴内,它超越了一般西方的奇幻小说奇幻电影。女巫是来自西方的角色概念,这部小说塑造了种类、功能、姿态、长相、性格各不相同的,一百多个有血有肉的女巫形象,也许后面还会增加。全世界没有哪个西方奇幻文艺作品,能够创造这么多活灵活现的女巫角色。 而《放开那个女巫》 的故事情节的精彩奇崛,不输于一般好莱坞电影与美剧。

我们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这样分门别类地看,才知道为什么我们说,网络小说可以跟好莱坞电影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它。可以说,在幻想类小说,穿越历史类小说等方面,网络文学已经全面超越了好莱坞电影。但是中国的评论界,某些缺少独立判断能力的人,却把这些成绩显著,世界影响日益扩大的幻想类艺术类型,当做是网络文学的缺点,实在是令人气闷。没见识的人们,聪明过头的人们,是不是在等国际理论大腕,来对中国网络幻想类小说发表一番惊叹,才能确认中国人的想象力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不要以为现实题材写作才是接地气,能够触动读者心灵的才是真正的接地气,除非把人类排除在大地之外。以幻想文类为常见形态的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网络小说,都是很接地气的。中国网络文学取得这样的成就,获得这样的世界影响,并将取得更大的世界影响,主要依靠现有的幻想文类,事实如此,何必自废武功?

这样从整体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把握网络文学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纵向比较,网络文学已经超越了明清小说,相信不用过多久,大家会普遍接受这个结论的;横向比较,网络文学可以和好莱坞电影相提并论,大家已经普遍接受了。事实在那里,作家作品在那里,去看作品吧。

肖惊鸿:刚才听了王祥教授的高论,可以说是醍醐灌顶。网络文学的有态被注入了深切的情怀,同时揭示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刻关系。下面有请李晓亮,资深网络文学行业人士,听他来讲讲他眼中的网络作家、网络文学,还有文学编辑。

李晓亮:我在编辑行业做了十几年,有时候眼光太聚焦于工作本身,对理论工作就有一些生疏。今天就谈谈我自己平时做编辑的一些感想,还有对网络文学的了解。

在我看来,网文有很多类型,比如都市,玄幻,仙侠,游戏,科幻等等,他们无论是读者群还是写作元素都相差很大,十几年来,每条线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且很多时候它们是独立发展,互相之间的干扰并不是那么大。从2002年到现在,网文经历了很多次变革,这些变革并不是网络文学一起变,可能是历史题材在变,或者科幻、都市、仙侠题材在变,这些变革往往独立掀起了一个风潮,出现一批让人惊喜的作品,然后就有人跟风。经过市场淘选,有几条写的好的路径分别被几部作品占据头部,这时候就很多人模仿跟风,当读者厌烦后,就有人又想到一个新办法,然后又出现新的写法,新的题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穷……这是一个循环,十几个的类别,上百个小类别都在不断这样发展。

李晓亮(胡说) 阅文集团原创内容部高级总监,起点中文网副总编辑

比如历史题材,历史本身是一个很典型的类型模式。刚才庄庸老师说的女性网文的变化,以前写大历史的主要是男作家,而《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就是女性作家写历史、家族、朝廷的作品。

庄庸:这部也体现了女性作家的特点,题材风格从大历史变得比较日常化。

李晓亮:我是觉得倒不一定是电视剧对女性的定位倒退了,只是电视剧的改编有些滞后效应,他们拍的毕竟是几年前的作品,而网文三五年就一个变化,像现在一些科幻和仙侠题材的网文里也出现了独立女性的形象,几乎不靠男人,在网站里比较受欢迎,比如写女性角色在末日灾难里挣扎,不靠男性自己救人。

肖惊鸿:这处于科幻玄幻之间。

李晓亮:就是靠自己拯救别人、打击坏人,而里面几乎没有出过男主。这种情节在修真小说里也有,女性角色独立修炼,打抱不平,跟其他的男性帮派争斗。这种情节有出现,虽然还没大红起来,但已经能聚集一批粉丝,说明女性价值观有往这个方向走。

在网文里有幻想和现实里两种元素。科幻、历史、都市、玄幻、修真,这些题材在幻想和现实中不断交错。幻想的好处是,它能激起人深刻的感情。当我想写某一种感情或某一个矛盾,我可以围绕这个感情或矛盾创造一个世界,从而把这种感情写得非常激烈、深刻。

回到历史题材的话题,历史小说在2002到2006年发生一次变化,2010、2011年又发生一次变化。以前读者的趣味比较粗糙,作品不是很成熟,幻想内容比较放飞自我,比如带一支热兵器部队穿越到古代。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人批评说那时候的作品跟游戏很接近,大家只想在游戏里打通关,结果就无限得开金手指,闹了很多笑话。

后来到了2006年有一个变化,那就是《回到明朝当王爷》,内容从打仗统一争霸变成了朝堂、历史人物和感情。这个作品一开始名字叫《舵》,大家一看名字就关掉了,我说改一个名字,叫《回到明朝当王爷》。当时大家喜欢直白的名字,其实我有点后悔,这么文艺的名字让我改成这样。从那时候起,大家就觉得这种朝堂斗争的书火,一大堆类似的风格涌现在起点。

到2012、2013年又有一次,内容从政治斗争变成家族故事,类似《红楼梦》,写家族里有几个伯父叔叔,主角是家族里的庶女庶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待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他们不一定写当官,但对社会中低层的生活写得更细,基本就是古代普通中产阶级的孩子从社会底层往上攀爬奋斗的经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纯幻想就像做梦,这种梦做多了很快会索然无味,回到古代争霸天下写多了就没什么好写了。而当故事从幻想往现实转化,视角变窄聚焦一点后,往往会触动我们内心细腻的感情。网文从最初的大开大阖,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越来越现实,题材也越来越多。

像其他比如都市、历史、仙侠,军事,科幻的题材也是这个发展趋势。科幻题材最早大家都喜欢银河英雄传说,小兵传奇这种星际战争题材,后来写无限流,再后来写都市里得到一种很小的金手指,怎么利用它做一些事情,或者主角能看到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这也是一个从大开大阖到细腻的过程。庄老师研究现实题材,这就是现实题材。

庄庸:从幻想到现实,越来越接地气。

李晓亮:是的,从幻想到地气。

庄庸:有一些网络文学穿越文,我们叫知识考古。作者写一个宋朝的故事,他把宋朝女性的地位、婚嫁财产等方面都考证一遍,反映到作品里,写得比一个博士生更专业。而他的读者又再考据、反驳,发展出一批专业的群体,叫考据党。从原来的大开大阖,到后来考据越来越严、越来越专业,培养出来的读者简直比博士生还厉害,后来还出现很多博士生做论文从网文里引用资料,闹出很多笑话。不仅仅是历史题材,在很多学科和领域,网络文学已经不是大家印象中那样粗制滥造,它从知识考古到重构知识谱系已经大有成果,甚至改变了我们对历史学科的看法。

李晓亮: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作者如果乱写的话,读者就不会再看。如果作者考据起来,所聚集起来的读者也是考据的。读者越挑剔,作者写得越严谨,这是一个正循环。但并不是说所有读者都开始喜欢考据,这些人是最早看网文的那一批,而目前网文正处于爆炸性的扩张时期,不断有巨量的新人进来,很多新读者又要走一遍前辈的阅读经历。所有战争,朝堂,家族题材现在都有很多人分别在看,这是一个并存的状态。而且读者的口味也被自己的学历、经历与社会地位限制,不能把他们看成太简单的几个群体。

肖惊鸿:李晓亮的观点也是大开脑洞。他以一线专家的角度讲述了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创作类型的分析、创作手法的独特性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仿佛让我们也穿越一次,亲临网文现场。是啊,网络文学发展了二十年,如果我们没有这么一个场合坐下来好好细聊,也不会集中地从回望中国传统文化再梳理到网络文学的历史。中间何平教授与王祥教授讲到中国文化、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一些现代性的价值指向,包括文学的终极目标以及至美追求,这些都是形而上的大道理。庄庸教授把网文中的半壁江山——女频类也梳理得特别清晰。李晓亮因为有了第一线的实际操作经验,让我们对网络文学创作产生了宝贵的现场感。是的,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网络文学的二十年,往近了说是改革开放期间的二十年,网络文学的成果证明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从远处看,网络小说的成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明清时期的小说;再往更远看,回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历史,会发现我们的网络文学尤其是幻想类,它和中华经典的传承关系一目了然。

我们的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首先是向中华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这是一条披沙简金的传承之路。其次,这是一条众志成城的创新之路。网络文学发展二十年,从类型来说分十几大类,细分有几十种类别,甚至快上百类了,真的是一条繁花似锦的创新之路。在这条路上,评论队伍、创作队伍、行业队伍接踵而至,许许多多的人前赴后继、奔涌向前。截止到去年年底,经不完全统计,网络作家的队伍已达到1400万,签约的作者不完全统计下已达68万,创作总量已经达到了1646万部,签约作品的总量132万部。在这样一片网络文学的蓝海之中,有这么多人为之奋斗,我们的情怀与事业都在于此。说到底,每个人终究都在寻求自由之美,在这样一条梦想的路上前行。

网络文学二十年间,困难与希望同在,问题与成就并存,一切都在路上,一切都指向远方。为了我们的诗和远方,大家一起加油!(摄影:迟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