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钟芳:文学奏响我的心灵之歌
来源:宝安日报 | 徐东  2017年12月26日07:51

钟芳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低,最初的读物是街边书摊上印刷粗糙的小人书,看一本5分钱,父母给的有限的零用钱基本就花费在小人书书摊上了,那时的她还经常赖在书摊上不肯走,厚着脸皮蹭别的小伙伴的书看,直到天黑严实完全看不见字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家。那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因阅读产生的快乐让她乐此不疲,也是那个时候就爱上了文学。

记者:谈谈你对文学的认识与你创作的经历如何?

钟芳:首先,我非常认同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提出的“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文学与人的关系密切,是改造人性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手,文学艺术构建了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具体的审美形态,表现人性的各种情感。文学艺术唯一的目的就是关怀人,关怀人性。所以说爱上文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应该说是每个健全的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我的父母不是知识分子,但他们酷爱阅读的习惯对我的影响巨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宽松,我能接触到的书的种类渐渐繁多起来,当然还是以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为主。再后来接触到外国文学,痴迷了一段时间。细想想,那时的阅读习惯大多是盲从,流行什么看什么。后来随着年纪增长,渐渐学会了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给予了我太多启发和引领,指引我走出生活的困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赐予我的力量约等于宗教信仰给予我的力量。就像大师们所说的那样:“文学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只因我们的生命有限,不可能经历太多生活的体验。而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生活中经历着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别人早已或是正在经历,并且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解决相应难题的办法,即便是无法立马解决也会让我们学着释然,之后坦然接受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与考验。

我自2000年第一篇散文《川味》发表在《深圳法制报》上开始,再之后开始参与街道、区级内刊的编辑,这让我的阅读品味与写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从最初的学写散文,到近年来开始写诗与小说,我发现当我沉浸在写作之中时,生活中的黯淡、晦涩、痛苦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心量越来越大,这是文学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我认为每一个写作者或多或少都有语言的天分,或粗粝,或磅礴,或委婉,或直白,都有属于自己的气息弥散在自己作品的字里行间。于我而言文学增强了我心灵的耐受力,让我的身心更加轻盈,可以说是文学奏响了我的心灵之歌。

目前为止,我的写作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如此,我的作品还相当稚嫩浅薄,这与我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眼界格局有关,但我愿意以一颗谦卑之心在文学的道路上无畏前行,我笔写我心,以直抵人心的文字温暖愉悦自己与读者,努力创作出有哲思、有深度、有力量的作品。

记者:你的诗多与爱情相关,灵感从何而来?

钟芳: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爱与被爱都是那么令人着迷,爱情给我的心灵带来极强的震颤,灵感亦如泉涌。从幼儿园时代直至今时今日不断地尝试爱与被爱,这些诗都是我个人生活的体验。与散文、小说相比,诗歌是为自己写,完完全全是内心流淌出来的诗句。特别是当爱情来临或结束之时,灵感总是如火花般迸发出来,如同得了神灵的指引。

爱情于我而言,重于生命。我的爱真诚而热烈,如燎原之火。然而现实中的爱情常常不尽如人意,所以写诗让我的爱有了出路,这些诗看似写给某些人,其实是写给自己,写给所遭遇的每一段爱情。当然这些诗作充其量只能算是习作,在诗歌创作上我是个彻头彻尾的新丁,刚刚起步出发,一直在路上,还处于找门的摸索阶段。

记者:你的创作计划有哪些?如何取得写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钟芳:距离2012年出版的第一本个人散文集《流淌的岁月》至今已经6年,2018年我有两本个人散文集出版,《风从故乡来》、《米食记》,目前已经开始整理编辑,希望在明年5月份左右可以出来,作为送给自己的礼物。其他时间也写写小说、诗歌,广泛阅读经典佳作,认真揣摩钻研,汲取养分与能量。长远的计划是争取在2020年时将近年来的小说结集出版,向多年来引领我走上文学之路的诸位恩师有个交代。

我不是专职的写作者,本职工作与写作关联不大。工作带给我相对稳定安逸的生活,不用顾虑太多生计问题,写作带给我的却是精神上的安宁和享受。我很感谢家人们给予我的强力支持与无限自由,让我可以心无旁骛地写作。在此也特别感谢我的女儿沛杨同学,她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为我提出中肯的意见与建议。是她让我始终保持清醒,也是她鼓励我在写作中如何扬长避短。

钟芳认为,文学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仰,我们每一位写作者应学会避免随波逐流,避免陷入庸常守旧的写作,敢于直面现实,以无比敬畏之心快意书写,为历史记录细节。在生活与写作之间取得平衡,张弛有度、游刃有余,既有潇洒行走于红尘中的气魄与担当,又有静卧荒村中听雨的细腻与情怀。得文学之道,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