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徐则臣:写大运河是因为到了可以写的时候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 李严  2017年11月01日07:29

原题:文化带+文学 将引出一个潮流

北京玉河遗址再现水穿街巷历史景观,玉河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一条河道。CFP/供图

70后作家徐则臣正在创作一部以京杭大运河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北上》,恰好与三个文化带的概念不谋而合,为此信报记者专访了徐则臣,请他详谈小说创作的原因和进展情况。徐则臣表示,与文化带相结合的文学,可以在相关的领域起到标杆的、典范的、开先河的作用,也有可能引出一个潮流。

创作缘起

系统全面梳理大运河

信:2017年是您从事文学创作的第20个年头,明年好像正好是您的40周岁,为何选择写这部大运河题材的小说?

徐则臣(以下简称徐):我写这部小说算是个巧合,正好赶上大运河文化带这个概念的提出。其实主要的是我现在到了自己感觉可以写它的时候。

信:大运河好像您在以前的作品里涉及过,现在应该是对大运河有了新的特别的认识了吧?

徐:运河我之前写过很多次,不仅是长篇小说里,短篇里也写过,《水边书》里写过,《夜火车》里也写过,《耶路撒冷》里也涉及过。但是在那些小说里,运河只是一个背景,重点放在了人的身上。这次是我比较系统全面地对运河做一次梳理,把我这么多年对运河的感性、理性的认识,包括虚构和演绎做一次彻底的书写。

这次的运河肯定跟别的运河不一样,以往的运河只是片段,现在我尽量从时间、空间相对全面的角度呈现、把握运河。空间上会涉及从南到北,时间上的“绝对时间”是从20世纪初到最近一百年左右,“相对时间”会有两千年。我在写作过程中会穿插更早的历史,比如吴王夫差、比如邗沟等等。

信:这本书会比通常的小说需要更多知识性的内容,您是不是也系统地学习了大运河的文化和历史?

徐:我从2003年就开始涉及运河的知识,将大运河重要的河段、城市基本都走了一遍,还包括田野调查。经过实地考察,我写时肯定感觉不一样。大运河也是我个人的兴趣,我在阅读、写作、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地整理想法,积累了这么多年,我才觉得可以了,能够从整体把握它。

创作进展

材料准备得比较充分

信:这部大运河题材的小说目前筹备得怎样了?涉及的众多历史资料收集得如何?

徐:这本书已经开始写了,刚刚开始写。

之前我材料的准备比较充分,除了实地田野调查之外,还看过大量的资料,我的书架上有专门一溜的大运河资料,包括各种历史,还有河流史,因为运河有跟黄河、淮河、钱塘江等交汇的地方,所以也要把周边的情况了解清楚。此外,还涉及经济的以及社会的研究,还有漕运的以及水文上的。我还看了包括最近申遗的材料,还有很多采访材料,比如运河的人情、历史和风俗等。所有的周边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个准备材料的过程就像蜘蛛织网一样,盘根错节。

当然,写作的时候,有些材料可能用不上,但你也要看,因为我起码要保证我写的重要环节不能被挑出毛病。

运河文化

大运河起到“供养”作用

信:大运河文化带是三个文化带之一,根据您现在对大运河和北京的了解,您觉得大运河对北京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徐:我能够理解北京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原因,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名字就带着一个“京”字,它和北京的关系是血缘性的。大运河曾经哺育了北京,如果没有大运河,能否定都在这里都未必。历史上,北京一直需要南方的滋养,如果说北京是国家的心脏,这颗心脏需要供养,一部分血就需要从大运河、从南方运送过来。

大运河对北京很重要,虽然很少有人说北京的“母亲河”这个概念,但在我看来,大运河可以说是北京的母亲河。包括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大运河都不比黄河、长江差。

大运河对北京的文化、精神也起到过塑造作用,水与山对一个城市和人民的性格的形成,肯定有巨大的影响。它曾经是外面的世界进入北京的重要通道,相当于如今高铁、航空的作用,可能这也是北京成为大城市、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路径,成就了北京作为大都市的地位。

信:您觉得三个文化带的建设,与文学创作之间会有哪些关联?

徐:只要一件事做得好、有意义,文艺创作肯定能够跟得上。作家的感觉、触角很灵敏,真正重要的事情,政府能感觉得到,作家同样能感觉得到。

与文化带相结合的文学,可以在相关的领域起到标杆的、典范的、开先河的作用。这种打前站的作品,起码能够吸引大家的关注和注意,也有可能引出一个潮流。

建议

重新塑造和强化运河

信:您能否对大运河文化带提供一些见解和建议呢?

徐:大运河对北京不仅是风景的还是文化的,它也是生命之源,能够影响北京的小气候。另外,大运河对我们正在倡导的民族文化复兴也很有价值,在传统文化中,运河文化也是重要章节。如今要重新发扬运河文化,其实也是复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我以为更关键的是审美上、生存环境上、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上重新地塑造和强化运河,提醒我们关注运河文化。

之前我去了通州,看到很多东西做得很好很漂亮,但要让一种文化深入人心,还需要做更多努力。除了政府的提倡,还需要精神上的东西一点点落到实处、落到细节。因为文化上的东西可能真的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真正产生影响。

■人物小传

徐则臣

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居北京。

著有《耶路撒冷》《如果大雪封门》《跑步穿过中关村》《王城如海》《午夜之门》《夜火车》《居延》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德、英、日、韩、意、蒙、荷等多种语言。

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春天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

■昨天·今天·明天

昨天

过去大运河对北京的文化、精神起到了塑造作用。

今天

发扬运河文化,是复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明天

有可能引导出一个文学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