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怀念周明 —— 那股劲,真好 
来源:“文学脚印”微信公众号 | 魏心宏  2025年09月22日11:45

看消息,说周明走了,92岁。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他那见了人总是乐呵呵的表情,总爱骑个自行车到处走,见到熟人老远就下车推着过来跟你打招呼的模样。非常和善也非常热情的一位老师。

我与老师认识很早了。“四人帮”粉碎后不久,《人民文学》就发表了徐迟写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震动了全国。那时正是全国科学大会要召开,这份报告文学的推出有力推动了科学春天的到来。我们那时候都还是小孩子,对这样写科学家的作品爱不释手。后来,周明陪徐迟老来上海,到出版社来。我也得以与徐迟老相见。我知道,这篇作品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周明起到了穿针引线的绝对作用。

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采访的作家徐迟(前排右一)、黄宗英(左一)、秦牧(后排右一)、数学家陈景润(前排右二)及周明(后排中)、王南宁(后排左一)

紧接着,黄宗英就接到了写南京的林业女科学家徐凤翔入藏研究稀有林木的报告文学的任务,这件事也是周明串联起来的,我当时正随着黄宗英在深圳做都乐公司,黄宗英二话不说就去了西藏。后来就传来她在西藏摔骨折了。我不得不放下公司的一切事务奔赴西藏接她回上海。黄宗英是在卧床不起的状态下写完了《小木屋》的,周明从北京赶到上海,在新康花园的家里跟黄宗英双手紧握,表示感谢和敬意。

周明、冰心与被称为“最爱抢镜头”的“咪咪”的合影

再一次跟周明见面就是去木樨地看望冰心时,恰好遇到了他。周明是前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谦逊和悉心工作,是我们怎么学都无法学通的本事。中国的文学事业,需要无数像周明这样的老师来促成。他的作用不在于有多少事后诸葛亮式的“理论”,而是一种带有直觉和经验的判断和行动。这非常重要。

我们是做出版的,出版这个行业非常特殊,它并不等同于理论成果结晶,不能把科研成果与出版划等号,出版需要带有某些试探性、某些不确定性,这恰恰是出版业的价值所在。如果出版只是摘取成果,那么出版就失去了意义。而写作同样具有这样的价值。我在周明老师身上学到的就是这种萌动的敏感以及伴随着敏感的应对能力。想到即做到。中国文坛失去周明或许要比失去其他人更加受损。我也才知道他是陕西周至人。他从不和我说陕西话。他和我说话前总会使劲地拍我一巴掌。那股劲,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