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经验下的生态思考
在我的视野中,使用汉语写作散文的藏族青年作家,甘南的王小忠是较为突出的一位。
-
生存的忧伤与人性的温暖
“下大雨了,一只长颈鹿在亭子下躲雨,可是长颈鹿脖子太长了,它只能把中间的身体放在亭子下面,它的头和屁股都露在外面。
-
时间所馈赠的教诲和语言
《他人的篝火》(刊发于《民族文学》2020年第7期)是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新作,也是他继《时间悄悄的嘴脸》《时间的孩子们》《时间的玫瑰》等长篇小说之后的又一本“时间之书”。
-
寻找世间的光亮
在鲁迅文学院工作多年,培训过的学员粗略一算,也能有3500位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作家了,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是来去匆匆,短暂的学习之后,便又各自回到各地,各忙各的事情了,慢慢就淡忘起来。
关键词:  宁延达2021-01-08
-
那么多的我藏在镜中
如果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划分,我还真不敢称自己为诗人,因我自觉自己的诗歌写作水准还没达到真正诗人的层次,所以我还是习惯介绍自己是一个小木匠。
关键词:  宁延达2021-01-08
-
泉水洗过的声音穿透喧嚣
写这篇序言之前我还不认识梁书正,两人从未谋面。
关键词:  梁书正2021-01-08
-
倾听大地的回声
我常常在湘西的崇山峻岭间穿梭,静坐山巅某处,望着延绵起伏的群山。
关键词:  梁书正2021-01-08
-
回望迢迢远路
我一向认为,对于作家来说,天赋、才华固然难得,但是,比天赋和才华更加难得和重要的是作家的人生经历和阅历。
关键词:  唐新运2021-01-08
-
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
严格来说,我更喜欢说或者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关键词:  唐新运2021-01-08
-
于时光的幽深处
《山河记》是一部云南之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部滇西之书,除了个别篇什(写海南和贵州的散文各一篇)外,作家大多踏行于滇西纵横交错的山川河流,探访茶马古道上一座座古镇或文化遗迹,书写山河褶皱间的丰富与壮美,掀开其中厚重、辽远的历史。
关键词:  《山河记》2021-01-08
-
寻找时间的足迹
那是4月末5月初,在剑湖的岸上,柳树的叶子在上午的阳光下翠绿而明亮,初发的绿草从岸上一直漫进了湖里,在水中随着晨风漾起的涟漪轻轻摇动。
关键词:  左中美2021-01-08
-
而立诗学:自我批评、多重视野与诗的新征程
2020年必定会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迹。
关键词:  而立诗学2021-01-08
-
心灵史·生命志·南北书
《出塞书》是一部心灵史。
-
由远及近,省察生活中的种种命题
每一本刊物都有它的“性格”。
-
文学民族志:民族文学的文化记忆与阐释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值得关注,即对地方性知识、边缘文化、弱势族群关注的作品越来越多,这些作品在对巫术、神话、宗教等的充分展示中表现了对“他者”的关注和认同。
-
何联华:我曾为民族文学鼓与呼
改革开放初期,中南民族学院复办,我有幸被调入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任教。
关键词:  民族文学2021-01-05
-
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新向度
【摘要】各民族文学的跨族际传播以及由此引发的族际间文学的交流交融,是新疆当代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缺口。
关键词:  新疆文学2021-01-05
-
彝族文化视域下的抗疫叙事
吕翼是一位70后彝族作家,也是一位有着深厚创作功力、创作成就相当突出的少数民族作家,是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
-
寻找“文学西藏”历史表述的新可能
内容提要:从扎西达娃的《骚动的香巴拉》到次仁罗布的《祭语风中》,“如何讲述西藏”经历了从寓言书写到现实关怀、从宏大族群历史到日常个人叙事的转换,其背后联系着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知识资源、话语逻辑、历史伦理等的变化。
-
当“民族”遇见“新部族”: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内容提要:网络空间不仅容纳传统的、稳定的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方式,也推动了自反性的个体身份建构,和以兴趣和情感为基础的“新部族”集体身份建构。
关键词: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