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一宁:呼唤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评论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评论专辑,体现的是这样一些想法—— 对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质与特征的体认。
关键词:  石一宁2022-07-13
-
为时代留下西海固的声音
以小说写作见长的宁夏作家季栋梁,投身到书写脱贫攻坚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用一部《西海固笔记》,将宁夏南部山区一件件壮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呈现给读者,也将真实、丰富、全新的西海固介绍给了读者。
-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中国当代文论的基本关系
摘要: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2022-07-07
-
以书写时代的文字激发向上的力量
当代中国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早期创作以散文见长,散文集《永生羊》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  《白水台》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2022-07-07
-
地域风物与浪漫书写
我是在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在挑剔中读这篇小说的,看阿苏越尔怎么做标题,怎么开端、怎么运用语言、怎么讲故事、怎么驾驭结构、怎么设置情景和悬念,怎么让情节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怎么穿插和交汇场景,怎么让故事别致好看又精彩,怎么让他的角色们一个个适时出场。
关键词:  《飞出丛林的歌声》2022-07-05
-
昂扬的骏马 蓬勃的生命
白族青年作家北雁的小说《骏马》发表于《中国铁路文艺》,后被《作品与争鸣》2022年第1期转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
只有革命是不朽的
瑶族作家陈茂智的长篇小说《白帆船》,是他继《归隐者》《金窝窝,银窝窝》之后的第三部长篇力作。
-
《渔具列传》:野史与渔具的双螺旋
盛文强常年行走在东海之滨,用时间的维度丈量空间的宽度。
关键词:  《渔具列传》2022-07-05
-
诗人还乡的审美表达
海德格尔曾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关键词:  达斡尔族2022-07-05
-
主旋律文学中的艺术使命与美学伦理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关键词:  扎西措《长征路上的扶贫人》2022-07-05
-
巴山楚水间的《恩施文丛》
常常因为文学的缘故,有许多亲切的人和往事会跃然而出,浮动于眼前,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又因为文学的缘故,会有星星点点的灯火,不停闪动于漫漫人生路上,无论回顾还是展望,那些明亮的光照总会带给人温暖和向往。
-
史诗记忆与当代重述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支持,中国三部伟大的少数民族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文学研究界重要的议题,也进一步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关键词:  史诗记忆2022-07-05
-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征候分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民族事业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作品。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2022-07-04
-
“你所抵达的地方”
现代以来,中国蒙古族诗人脱颖于英雄的史诗和颂歌,和他们时代所有具当代性的写作者一样与辽阔的世界构成跨文化联结,尤其是新世纪,在大融合的多民族、世界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放的历史语境下,蒙古族诗人扎根于本民族丰饶的文化地层,同时汲取新的风气和养分,他们如星子,熠熠闪烁在中国当代文学浩瀚无垠的天幕。
-
歌咏扎根大地的人们
一部好作品不仅要告诉人们一个或多个故事,还应该带给人们思考,让人能从中感受到思想的力量、精神的鼓舞,内蒙古青年作家赵艳的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即是这样一部作品。
关键词:  《袁隆平与兴安大米》2022-06-20
-
两匹马为何“自然闯入”我的小说中
夏日草原奔马 新华社记者 彭源摄 平时,我喜欢看有关生态的电视专题,特别是那些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专题片。
关键词:  生态写作2022-06-19
-
“大地之子”向往“物我两亲”新世界
自古至今,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如何和谐共存,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
一个浪漫行者听见了大海的潮信
呼德尔的脸颊上映着金色的霞光,此时正眯着眼睛望着脚下那一片苍茫的无边无际的水域,对我说:我们做的对,只有大海能盛得下巴桑。
关键词:  海勒根那《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2022-06-15
-
新时代多民族文学批评的话语实践与边缘活力
内容提要:新时代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是一个多声部的审美话语世界,虽然具备独特多元的文化资源和美学传统,但一直以来存在批评话语零散化、表面化和单一化现象,理论人才短缺,力量薄弱。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2022-06-09
-
少数民族抗战诗歌的意象及主体意识探析
内容提要:“鬼”作为少数民族抗战诗歌的主要意象指涉日本侵略者,作为一种他者形象折射了自我心理的愤怒、恐惧以及自我在想象、言说他者时对他者的蔑视、惩罚与消解。
关键词:  抗战诗歌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