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2024年度“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出版
2025年10月,中国作家网2024年度“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在当当网、京东同步上线。作品选收录入选中国作家网2024年度“本周之星”栏目的优秀原创作品,延续往年体例,分为散文(19篇)、诗歌(15组)、小说(5篇),包括39位作者,此外,还新增了“星·人物”(6篇)、“星·回声”(3篇)、“‘本周之星’年度圆桌”(3篇)三部分内容,总计35万字。

《灯盏2024: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作家出版社2025年10月出版
在所选作品中,散文数量最多,题材丰富多样又各具特色,呈现出蓬勃的创作态势。乡土书写依然是热门题材,与去年作品对故乡、农村、田园等“直抒胸臆”式的呈现不同的是,今年不少作品选择以迂回式的手法切入。陈伟芳的《异乡记》通过一个异乡人的视角展示“在城市”的种种窘迫和不适,在一种剧烈的冲突和对比中反衬出故乡的悠闲和宁静。王贺岭的《田垄飞花》、苏万娥的《故乡苕华》、资小水的《老屋》、蔡欣的《像幸福河一样》、欧阳杏蓬的《腰江老舅》、陈巧珠的《听鱼人的回眸微笑》,或立足于故乡独特的地理坐标,或借助于乡村传统农事,甚或仅仅依凭于几个记忆碎片,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书写了个体与家族、人与土地、乡愁与记忆、离去与归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等诸多主题。同样书写城市,陈小丹的《沉默的形状》对城市的地铁、咖啡馆、办公楼以及城市的夜晚、落雨和风声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和精准的透视,勾连起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的隐秘联系,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表达内涵。写景方面多游记类散文,作者更愿意以亲历者视角切入某地某景,将眼中所见化为心中所思:常金龙的《仰望星空》细致地呈现了阁楼上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色,阁楼不仅是自然之所在,更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李云飞的《云秀西岐山》从自然风貌和历史渊源等维度介绍西岐山,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西岐山的无限热爱;李美霞的《沉默的萨拉乌苏》采取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述方式,在一幕幕画面的切换中,萨拉乌苏的沉默和神秘让人心怀敬畏;吕岛的《各拉丹冬的远方》以深情的文笔描画了各拉丹冬的奇绝和壮丽,跟随作者漫步于这片充斥着野性气息的独特地域,辽阔的心境呼之欲出;周朝的《扬州:诗意与烟花》以诗化的语言罗列了李白、张若虚、白居易、陆游等诗人笔下关于扬州的种种情景,那些历史深处的景致一一被激活。同样是写景,在结构方面,王彦的《我的夏天是一个量词》、李汀的《植物光芒》、红山飞雪的《阴河散章》选取章节形式,看似随性的书写被收束于严密的结构之中,由此,一地一景变为一个又一个特写镜头,每一处景致都被充分展示。写景之外,孙婷的《迎春花:迎风最先知春来》和李阳忠的《造房子》似乎更接近议论文,前者引用白居易、令狐楚、高濂、杨芳灿等诗人诗句,借迎春花表达了终将战胜严寒冬天的希望;后者以人类居住文化切入,由大到小,最终落笔于乡村房屋建造细节,结构严谨,逻辑分明。而梦蝶书生的《一只穿过夕阳的猫(节选)》由一只猫引入,塑造了一个形象饱满的孤独老人,大量绵密的细节,加上步步推进的叙述节奏,使之更像一篇叙事特征明显的小说。
与散文相比,诗歌同样显示出内容的丰富性和手法的多样化。高超峰的《第一病室(组诗9首)》以疾病这一独特视角切入,在剖析过敏、健忘、结石等病症的同时重新审视了人与物、人与世界之复杂关系。陈登的《旧阳台》是一组聚焦于城市生活的诗歌短章,接近“零度”的冷峻语言和反复跳跃的错落句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叙事空间。洪恩的《今天是明天的标本(组诗)》直面“人到中年”这一沉重主题,写人面对时间的无力抗争和最终和解,整组诗充满了辩证思维。姚维奇的《冰之舞(组诗)》以凌冽的笔力描摹了刺猬、熊、飞蛾、蜘蛛等动物的生存画面,实际上在反思人之存在的种种困境。徐占新的《春天是个孩子(组诗)》和方斌的《春天,这小小的幸福给你(组诗)》都将春天作为书写对象,借“他物”写“我物”,徐诗含蓄中不乏热烈,方诗深情处总有留白。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诗歌皆善于取材于普通的日常生活,又以超现实的描写凸显出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观照,雷岛的《我暗中喜欢一只乌鸦(外11首)》、惠永臣的《它只有一颗豌豆大的心脏(组诗)》、海边边的《梅花开了(组诗)》、黎落的《幻觉般的飘落》等皆属于此类。从艺术手法来看,段尚林的《风景》更倾向于以诗言志,一幅幅艰难的“登山”画面,折射出诗人复杂又微妙的心路历程。野兰的《柿子(外四首)》似在追求一种语言的新奇感和陌生化,“露出时代的上颌”“背着破旧的天空”“挤出数千克的微笑”营造出奇妙的诗歌意境。野川的《微澜(组诗)》更胜在句式短小精悍,每一首小诗都像一个思想碎片,凝聚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度沉思。刘军军的《云的故乡》的魅力在于一种举重若轻的轻盈笔触,它以一种看似不经意的敏锐探入“她”的内心世界,由此,那些藏于水面之下的隐秘心事,荡漾出更加耐人寻味的回响。长安肆少的《指尖的宽窄(组诗)》将想象作为驱动力,依托目之所及的“景观”展开一系列想象式书写,现实与幻想交织,构建出多层次的意义空间。
小说尽管只有5篇,但在题材选取、叙事策略、结构布局、艺术手法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许焕的《1945年的羊群、驴和幸福的马》虽然以1945年这个战争夹缝中的特殊年代作为故事背景,但作者却将叙述重心置于噶老爷、噶婆子、哑巴裁缝等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羊、驴、马等牲畜的隐喻书写这两个层面,借助孩子的视角,在一种近乎魔幻的叙述中,残酷战争背景的日常生活变成巨大的奢望,引人深思。沐子的《向日葵》也取材于日常生活,创业失败的青年返乡后偶遇初中同学,在与同学的叙旧中重新拾取平凡生活的力量,鼓起勇气再出发,小说情节相对简单,叙述有条不紊,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力量特别动人。坦次的《哈扎尔的记忆》和程文胜的《寻找曾国范》都是关乎“记忆”的小说,在《哈扎尔的记忆》中,作者没有按部就班推进叙述,而是以哈扎尔的记忆错乱为核心点,在现实、回忆、梦境的不断切换中,借助他人之口补叙出哈扎尔怨恨和痛苦的原因以及最终完成救赎的过程,由此重新建构了哈扎尔的记忆世界;《寻找曾国范》中,寻找是小说的主题,而记忆被作为寻找的一种手段,当主人公的记忆出现偏差时,“寻找曾国范”这一事件就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由此,小说的叙述轨道发生了根本变化,主人公的“寻找”变成“执念”,叙述由现实层面跌入虚幻梦境,空是结局,也是不确定的诞生之地。如果从“不确定”这个角度来看,吕振华的《云在天之边》在开头就设下了伏笔:“夏日的夜晚就像开放式结尾的故事,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小说一方面不断铺陈夏日夜晚无边的风景,似乎在不断强化主人公许丽娟爱幻想这一特征,另一方面反复描画她与“小偷”的种种“偶遇”以及借助书中纸条的“温暖”互动,这些处理不断模糊着主人公的记忆和幻想的边界,让“不确定”成为贯穿始终的底色。
延续2023年度作品选的呈现形式,2024年选集中每篇文章的末尾,除了配有作者简介,还增添了该作品的朗诵音频二维码,读者通过扫描即可获取。这种设计不仅丰富了阅读的感官维度,也使得文学的感染力跨越文字的界限,让读者在声音的引导下,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作品选还新增了“星·人物”“星·回声”“‘本周之星’年度圆桌”三部分内容。其中,“星·人物”共6篇访谈,聚焦李跃慧、刘雪韬、子尘、陈伟芳、红精灵、前进的孙6位基层作者的创作经历和人生故事,试图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创作微光,让更多读者看到基层写作者在文字世界里的坚守和热爱。“星·回声”收录3篇话题文章,特邀编辑、作家、评论家围绕坚持写作的意义、如何判断作品的“位置”、如何突破写作困境等内容为写作者答疑解惑,让孤独的写作之路上发出的呼喊得到关注和勉励。“‘本周之星’年度圆桌”收录3篇话题文章,特邀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编辑,对2024年度评选出的39位“本周之星”的创作情况和作者队伍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精准发掘文学新生力量、引导创作创新、激活原创文学生态探索有效路径。
2024年,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进入第七年,中国作家网着力打造的品牌栏目“本周之星”也走到第五个年头。期间,我们推出了200多位“本周之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从“40后”到“00后”,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还有越来越多的作者成为中国作家网原创平台的忠实用户,通过“本周之星”栏目起飞、远航。作为重要的互联网文学平台,中国作家网始终重视原创平台的建设,通过设置“本周之星”栏目推介优秀原创作品、开展年度“文学之星”评选活动、举办原创频道征文大赛、与文学刊物合作定期推介原创频道的优秀作品,以及连续七年推出“灯盏”原创作品选等种种举措助推原创文学作品繁荣发展。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和创新栏目的设立,中国作家网持续优化内容与形式,未来将继续发掘、推介更多优秀的原创作品,为文学的深度传播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