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革命时代”的词与物
原标题:《“革命时代”的词与物——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在鲁迅存世的诸多演讲[1]中,《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以下简称《魏晋风度》)以篇幅长、学术性强、完成度高等特点[2],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重读经典《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研究2021-09-13
-
重读《阿金》:鲁迅晚期思想的限度
原标题:《阿金》与鲁迅晚期思想的限度 引言 鲁迅笔下的女性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长发女子(持守传统道德的旧女性),其结局是成为家庭和宗族势力的牺牲品,或辛苦地度日,或被吞吃;另一类是剪发女子(也就是受了启蒙,懂得平等自由的新女性),其结局是走投无路,即使嫁人,也不免“苦痛一生世”[1]。
-
重读《野草》:以诗为文的文体艺术特征
原标题:"以诗为文"与鲁迅《野草》文体的艺术特征 一 中国古典诗歌文体的现代转型,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同步的。
-
重读《红日》:战争小说宏大叙事的奠基之作
《红日》初版本(平装) 孟良崮战役发生在我的故乡山东沂南县西南山区,所以在诸多红色经典作品中,我对以这次战役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红日》情有独钟。
-
重读《活动变人形》:历史阴影·双重“自我”·代际悖论
一 1988年冬至1989年初,作家王蒙与批评家王干“先后进行了十次对话”,“涉及的内容较为斑杂,两人的想法也不尽一致”。
-
重读《创业史》:经典之作的悠远回响
小说《创业史》封面 柳青 1952年,柳青36岁,风华正茂,年富力强。
-
重读《家》:细思极恐的爱情故事
“家”的宗教意义 巴金的《家》,是20 世纪中国销量最高的小说之一。
-
重读《暴风骤雨》:“搅动”-“调治”
原标题:“搅动”—“调治”:《暴风骤雨》的观念前提和展开路径 内容提要:《暴风骤雨》是周立波在《讲话》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重读《北京人》:“平和静穆中却疾风暴雨”
原标题:五十年间:“炼钢熔铁”化成“绕指柔”——由生活史、演出与批评史谈《北京人》的修改 内容提要:《北京人》从1941—1950年出过十版,内容稳定。
-
重读《风波》:话语权的暗战
原标题:文学如何介入政治:鲁迅《风波》中的话语权暗战 摘要:在直皖战争前后的复辟谣言声中,在《新青年》同人思想分化的当口,鲁迅写出了《风波》,既显白地呈现了自己对政治局势的理解,又隐微地回应了战友们有关文学介入政治的歧见,不仅反省了智识者的伦理资格,也开出了独特的文学政治的路径。
-
重读《呼兰河传》:讲故事者和她的“难以忘却”
讲故事者是一个让其生命之灯芯同他的故事柔和烛光徐徐燃尽的人。
-
重读《高山下的花环》:在战火中谱写人性的光辉
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可谓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颗明星。
-
重读《红日》: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前进力量
小说《红日》封面 1970年冬天,我由老家河南邓县参军到了山东。
-
重读《李自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顾革命征程中的文艺创作,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是不能淡忘的,因为它在百年文学历史中有着独特的贡献。
-
重读《青春之歌》:青春长作伴 歌声永流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
重读《白洋淀纪事》:革命叙事的经验延展与美学弥合
作为孙犁美学风格确立的集大成之作,《白洋淀纪事》包含着多重交叠的内容。
-
重读《野火春风斗古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英儒创作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所呈现的就是燎原大势形成过程的一角缩影。
-
重读《可爱的中国》:如您所愿,因为有您
原标题:如您所愿,因为有您——重温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提起《可爱的中国》,人们就会想起革命烈士方志敏,就会想起他的《清贫》,想起他的《死!》。
-
重读《党费》:红色题材的经典之作
原标题:红色题材的经典之作——重读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党费》 在我国军事题材文学创作的行列中,王愿坚是一个不可忘却的名字。
-
重读《创业史》:到惟一丰富的生活源泉中去
原标题:到惟一丰富的生活源泉中去 和人民一道前进——重读《创业史》兼谈柳青的创作道路 上世纪50年代初,在新中国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新的社会创造初启的重要时刻,经过长时间的慎重考虑,柳青决意离开北京,落户长安县皇甫村,遂开启了他创作生涯中至关重要的“长安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