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性研究:从比较文学到跨语境诗学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数字化加速发展,生成当代世界万花筒式的社会文化关联域,比较文学进入了多元混杂与动态生成的时代。
2020-05-12
-
“文话”的名与实
近年,传统的文话著述得到学界重视,相关典籍陆续被整理出版。
2020-05-11
-
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
文学如何应对时代大考
本文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所刊约万字理论评论文章第三部分 如果把时代看作一场大考,文艺有没有交出以及交出怎样的答卷,是文学史和艺术史要描述的内容,也是文艺理论要研究的课题。
-
媒介融合语境下——文学凝聚优势再出发
核心阅读 口头文学再次复兴,书面文学持续发展,网络文学方兴未艾,它们并没有非此即彼地取代对方,而是在融媒体中共存共生 文学以想象和叙述综合性地介入对于历史与现实、个体与总体的认识与书写之中,为各专业艺术门类提供思想与美学资源,进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进行精神引领,推动文化建构 确立中国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树立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话语和中国价值,依然在路上。
-
用寓言论批评阐释中国
在中国当下的批评界和理论界,一个极为明显而普遍的症候是阐释中国的“焦虑”。
-
真善美是文艺价值的度量衡
【新时代·新创作·新文论】 ● 文艺创作的成功与否,不在于题材的大小,而往往取决于作者体验的深浅与情感的真伪 ● 文艺作品传递的善解人意,是更高层次的温柔与善良 ● 在终极意义上,文艺作品都是以美为旨归的 对真善美的追求历来是一切文艺创作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和目的。
2020-04-29
-
发现和积聚温暖的力量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重新感受生命的可贵、英雄的伟大,重新思考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0-04-24
-
人工智能软体“写诗”的文艺学思考
摘要 从小冰“写诗”事件开始,人类的确正在走向人工智能诗学时代,旧的文艺学、旧的狭义诗学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得不重新书写。
-
以思想的方式进入文学现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就斐然,但问题意识的匮乏和聚焦问题能力的欠缺也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
以正确价值观书写“抗疫”故事
新冠疫情正席卷全球。
-
没有健康中国,中国梦就会落空
这一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教训实在太多。
-
以宽广视角讲好抗疫故事
2020年春天不同寻常。
-
人之大德 敬畏生命
天行有常,天亦无常。
-
文艺评论为迈向高峰“护航”
就时下不断涌现的抗疫题材文艺作品,评论界给予充分关注,并基于各自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
激活诗歌的“怀抱”传统
天然秉具诗性气质的中华民族,自始即是在“诗意中栖居”的民族。
-
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新时代·新创作·新文论】 ●作家与批评家都是独立的个体,但他们“共同承载着文学这个列车”。
-
辞书策划需与时俱进
国内词典学研究一直关注词典中涉及的语言现象和具体体例项目,研究的题目大都是:词典的收词、如何标注读音、如何标注词性、异形词如何处理、释义是否准确得当等等,而从宏观的角度探讨词典策划编纂的却不多。
-
学者散文与文体自觉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学者散文,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
2020-04-13
-
近现代民歌运动: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此前论者所说的近现代民歌运动,多指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发起的歌谣收集整理运动,其实不尽全面。
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