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惠雯《美人》读札:女性为什么“不拒绝”?
早想为张惠雯最新的一本小说集《美人》写些什么,但一直碍于熟悉而无法下笔。
2025-04-24
-
陈平原:学者如何自述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有字数方面的限制,我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时,后面两三章只好割爱。
2025-04-24
-
日常书写中的生命呼叫——读《西南浪》有感
小昌的中篇小说《西南浪》就像一张迷宫图,读者在阅读中一步步分解由他精心建构的多个谜团。
2025-04-24
-
《粤食记》:舌尖上的“新南方”
近年来,伴随中国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网络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日渐成为回应社会与记录时代变迁的重要方式。
2025-04-24
-
宁肯《城与年》:开掘京味文学的新地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十年的北京城市生活,在中国当代文学各体裁创作中,早已是最醒目、最重要的人文地理素材,也是久经密集书写而被反复经典化了的一片文学厚土。
2025-04-24
-
李寂荡:技术主义语境下,文学期刊应张扬人的生命向度和审美向度
2025年,《山花》的装帧设计进行了创新,封面用白底、几何图案,简洁大气、具有现代感,较有辨识度;排版也更注重阅读的舒适性,合理运用字体、字号和留白;在纸张选择上,内页采用铜版纸,封面及彩页采用超感纸——刊登艺术作品,效果好,提升杂志的质感。
2025-04-24
-
一个小说或四个小说:多重互文交织的“神奇”
“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度。
2025-04-24
-
方志小说的女性文本——黎紫书《流俗地》的地方感形塑与精神归属
前言 在首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出版后,黎紫书于2020年推出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流俗地》。
2025-04-24
-
意象与日常的诗学重建——论贾平凹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与审美范式
从《商州》到《河山传》20部长篇小说中,《废都》堪称贾平凹反思和转换叙事策略的里程碑之作。
2025-04-24
-
黄丹丹《花窗》:关于剽窃与原创的讨论
翻开黄丹丹的小说《花窗》,随着一字一句在眼前铺陈开来,一幅集历史、艺术与人性于一体的宏大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心中感触万千。
2025-04-24
-
吴克敬《周原纪》:一曲民族记忆与文化寻根的雅乐
《周原纪》是作家吴克敬“周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2025-04-24
-
《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心灵的浸润
听说作家、新闻人李培禹的人物散文集《留恋的张望:副刊主编与文化名家》即将出版,我便热切地张望着。
2025-04-24
-
定格一座城市的生命印记——读《温州传:别是一乾坤》
金丹霞、吴林飞、尤豆豆所著的《温州传:别是一乾坤》(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新星出版社)作为温州历史上首部城市传记,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展现了文化的深邃。
2025-04-24
-
仰望的星空——《华夏石油和化工人》序
在《华夏石油和化工人》(第一辑)即将付梓之际,应叶建华先生之邀为之作序,我推之再三,诚惶诚恐。
2025-04-23
-
守护灵魂深处的文化密码——读《王国益散文选》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025-04-23
-
AI时代的阅读:既要过眼,也要过心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随时借助人工智能模型帮自己答疑解惑,那么,在当今乃至未来,我们读书求知的意义何在呢?其实,也许我们应该问的不是要不要读书,而是大多数人有没有开始阅读、如何开始阅读的问题。
2025-04-23
-
理论文章也可以是“文学”的
1992年,葛晓音先生在给钱志熙博士论文《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作序时,谈到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范式的一些看法:“大体说来,凡是先确立了理论框架和主要思路的研究模式,都会遇到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这就是思维单调和直线化的问题。
2025-04-23
-
《挂在墙上的弦子》:流淌丰饶的人情,折射古典的光晕
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写道:“如果人们试图说明一个作者即便不使用华美生动的辞藻,不特别在意句子的曲线矫饰之美,仍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家,那么契诃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25-04-23
-
陈先发《破壁与神游》:智性气息与诗歌的平衡术
陈先发诗文集《破壁与神游》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
2025-04-23
-
数字铁幕的时代寓言 ——读石一枫长篇《一日顶流》
网红千帆过尽,段子更新换代,人间处处有直播。
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