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鸿踏雪且留痕——麟庆与《鸿雪因缘图记》
最初接触北京地方文献工作时,我常听前辈们说起《鸿雪因缘图记》这部书,当时只知道它是一部别具一格的清人传记,至于独特在何处,未求甚解。
后来,在一次图书馆的展览上,得以看见道光年间的扬州刻本《鸿雪因缘图记》。只见它被陈列在展柜中,书品宽大,用纸精良,蓝色洒金封面闪烁着柔和的微光,内页刻印清晰,图文并茂地记录了百余年前一位名叫麟庆的完颜氏后裔的生平见闻。而几乎同时,地球另一端的大英博物馆在2023年推出了一场晚清百态展,《鸿雪因缘图记》作为反映道光年间社会风貌的代表性文献,也位列其中。
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在穿越百余年的光阴后,仍然为人们所青睐?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鸿雪因缘图记》。
图像年谱式生命传记
《鸿雪因缘图记》的作者完颜麟庆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金代皇族完颜氏的后人,祖上以军功入关,到了麟庆这一代,他的家族逐渐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麟庆年少时考取进士,一路仕途坦荡,同时期的龚自珍在他面前也要自谦为“内阁后进”。他先后在安徽、河南、贵州、湖北等地为官,得以游历各地山川名胜,领略各处风土民情。麟庆把自己的宦游生涯用文字记述,并请汪春泉等画家描绘下来,一事一图,按时间顺序排列,形成了这部有240幅图画之多的《鸿雪因缘图记》。
《鸿雪因缘图记》的名字来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清代学者阮元在序言中这样解释“鸿雪因缘”:凡事莫不有因缘,如若漫不经意,久之亦成鸿雪。麟庆的这部图记,就仿似飞鸿在雪地上的留痕,是有心之人对人生因缘际会的点滴记录。
《鸿雪因缘图记》共分为三集。这三集的内容顺序按照麟庆的生平排布,从他的出生一直记录到他的晚年。麟庆对自己所创作的图文并茂式的年谱很是满意,他自称“即我之年谱而别创一格耳”。郑振铎先生在《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中提到《鸿雪因缘图记》,称这类书为“自传体的木刻画集”。在照相术还没有传入中国的时代,麟庆的这一创举确实可以称为那个年代的先锋代表。按照古籍传统的四部分类法,《鸿雪因缘图记》通常被分在史部传记类,有时人们也会因为它的游记性质而把它分在史部地理类。
珍贵的北京、扬州地方文献
《鸿雪因缘图记》中的图文涉及的地域十分广泛,从东岳泰山到中岳嵩山,从西子湖畔到大明湖边,从钱塘江潮到贵州溶洞……麟庆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值得一提的是,麟庆在书中对两个地方做了浓墨重彩的记录,一个是北京,另一个是扬州。
麟庆祖居北京,他的晚年也是在北京度过的。书中“金鳌归里”一节描述了他晚年从北京西安门进城,取道北海金鳌玉蝀桥返家的行程。自此之后,北京的名胜古迹频频出现在书中“戒台玩松”“大觉卧游”“玉泉试茗”“居庸挹翠”等章节。而“红桥探春”“文汇读书”“绿野泛舟”“江北督师”等章节,则记录了麟庆多次经过扬州的鸿雪因缘。2022年,扬州复建文汇阁藏书楼时,还特意参考了书中的图画。
丰富的园林景观图录
《鸿雪因缘图记》是游记,是年谱,也是一部反映清代诸多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书中对全国各地的园林景观做了不少记录,如圆明园、随园、芥子园、半亩园等,为人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清代园林史料。其中,北京的私家园林——半亩园是麟庆的居所所在,曾名噪一时。它位于北京内城东北隅,园中叠石成山,引水作沼,平台曲室,树木葱茏。麟庆青年时就对这座相传由李渔参与设计的园林极为神往,没想到晚年竟住进了半亩园,可谓是天赐良缘。《鸿雪因缘图记》记录了半亩园中的著名藏书楼“嫏嬛妙境”、可登高眺望景山的近光阁、陈列着珍奇异石的拜石轩等建筑,勾勒出清代半亩园的轮廓。如今的北京半亩园已不复往昔,幸而我们从《鸿雪因缘图记》中还能看到这座京城名园当年的盛况。
(作者为首都图书馆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