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处陶然吟野凫 读查慎行诗兼“城南道院”位置考
来源:北京晚报 | 王炜  2025年11月05日08:15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秋,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乞假葬亲。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春,假满入都,重寓城南道院。同年秋,查慎行作《初游城南陶然亭》。

诗曰:望远村东缓辔游(余寓居道院在望远村东,去亭才二里),忽从饮马得清流。黄尘乌帽抽身晚,白露苍葭洗眼秋。风偃万梢铺井底,日斜双鹭起城头。谁怜一派萧萧意,我是江湖未泊舟。

关于诗人提及“寓居”的望远村东“城南道院”的位置,据光绪年成书的《京师坊巷志稿》载:“牛街……南有回人礼拜寺……迤西曰老君地,井一。其北有峨眉禅林,康熙初建。西南曰道士观,元之长生观也,井四。曰道士坟,明之官园也。又西南曰望远村,城南道院在焉,国初名流游咏之地,今废。”随后举例查慎行《移寓城南道院纳凉》诗。

按照文字描述理解,望远村当在今牛街西南。此位置距陶然亭直线距离约四五华里,显然与查慎行所说“去亭才二里”相抵牾,推之应系《京师坊巷志稿》记述有问题。

1997年出版、由王世仁主编的《宣南鸿雪图志》将“城南道院”标在了“万寿西宫”的西南方向,侯仁之、岳升阳主编的《北京宣南历史地图集》亦认可并沿用了这一看法。在绘于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中,没有“城南道院”地标,由此可以认为“城南道院”的位置确定,是受了查慎行《初游城南陶然亭》诗中小注:“余寓居道院在望远村东,去(陶然)亭才二里”的影响,是对《京师坊巷志稿》的修正和妥协。此诗中“道院”为“城南道院”,查另有一诗《余自甲申春寓城南道院丙戌十一月请假暂归戊子三月抵都重馆于此己丑上巳前一日将移居宣武门外临行题壁》,“戊子三月抵都重馆”,即指康熙四十七年查慎行重寓城南道院。

诗中首句:“望远村东缓辔游,忽从饮马得清流。”同年五月,查慎行《重寓城南道院》:“坏壁留题在,重来直似归。野鸥终自远(旧来积水潭鸥鹜成群今水涸无复至者),巢燕复相依。独树风吹急,丛葵雨打稀。避炎宜垲爽,作计未全非。”从这两首诗中可知,城南道院附近有一“积水潭”。故从城南道院出来,应有水流,延流到陶然亭;而从万寿西宫西南到陶然亭,沿途是没有明显水面的。

四年前(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查慎行首次居城南道院时,有诗《祈谷坛西北积水十余顷四时不竭每旦有野凫游泳其间因名之曰野凫潭口占一绝》:潭潭积潦浸城隈,不长菰蒲长水菭。我梦江湖归未得,野凫何事却飞来。

《陶然亭公园志》以此诗确认为陶然亭公园野凫潭的命名始自查慎行。但这又出现了位置偏差,陶然亭公园在祈谷坛(天坛祈年殿)西南,而非西北。也就是说,查慎行认为的野凫潭应该在城南道院附近。祈谷坛西北有较大水面的地点,即虎坊桥南,此处“水通凉河,渔洋(王士祯)、荔裳(宋琬)泛舟于此(见陈其锟《步月梁家园》)。”那么城南道院应该在哪?是否在虎坊桥南?“城南道院”是俗称?还是专有名称?

偶读《隐拙斋集》,乾隆四年(1739年)沈廷芳作《过樵沙道院(并序)》,诗序解决了上述问题。

其序曰:道院在虎坊桥南,前临积水潭,旁列老木数章,清冷萧远,宛有水乡风致。昔初白翁暨少詹公俱曾寓此,翁以多群鹜,名之曰野凫。两公各纪以诗迄今已三十余年矣。乾隆四年十月十三日,偶偕翁侄履旋来游,遇老道士,谈两公往事,甚悉。第向时文酒地,破屋数椽而已。寒风落景,低徊久之,相与题诗壁上,以寄俛仰之怀,后之视今不知更何如也。

诗曰:望远村东数株树,丹台僻似江村路。水乡人最爱烟波,积水潭边来几度。此潭旧锡以凫名,此日登临倍怆情。缅怀外氏两供奉,留题手毕犹纵横。老屋荒芜古墙断,想象名流昔欢宴。道人揖我话前尘,世出世间成感叹。樵沙道院即西州,朔吹斜阳动客愁。新诗写罢一苍莽,注目寒潭独倚楼。

沈廷芳外祖查升为查慎行族侄,少即“受业于查浦、初白两先生之门,得其诗法”。沈廷芳与查慎行既为亲属又为师生。

查慎行晚年居于初白庵,又称查初白,故尊称初白翁。少詹公指王士祯。

樵沙道院在虎坊桥南,查慎行曾寓此。“望远村东数株树”,村名符合查诗,此地距离陶然亭约二里。因此可以确认,樵沙道院即指查慎行曾僦居的城南道院,位置在虎坊桥南。

查慎行以道院前水潭“多群鹜”,而命名积水潭为“野凫潭”。从虎坊桥南到黑窑厂,有多处大面积积水,绵延到南城墙黑龙潭,“潭潭积潦浸城隈”,野凫潭也可广义地认为是自虎坊桥以南至黑窑厂一带的水潭。

光绪十六年(1890年),毓俊作《同张吉人往城南为王公玉觅葬地小憩龙树院即景成诗》:“为寻佳壤到城南,小坐溪边古佛庵。爱杀江乡好风景,淡烟疏雨野凫潭。”可见光绪时,已经认为龙树寺、陶然亭附近水潭为“野凫潭”。

康熙五十一年,查慎行时寓魏染胡同,又在立秋前后两次来樵沙道院,作《立秋前一日冯卯君同年招游樵沙道院》《立秋后七日偕周桐野宫恕堂钱絅庵张日容缪湘芷林鹿原顾侠君郭双村家查浦润木两弟再集樵沙道院用白香山游开元观韵》,其中有怀念旧居之句:“循环互主宾,荏苒淹岁时。自我为此会,四三年于兹。中间小聚散,比复相追随。”

顾嗣立《闾丘先生自订年谱》:“(康熙四十五年),是时,商丘中丞内擢太宰(宋荦)来都,辄邀故旧数人寓斋雅集。或携壶挈榼至龙泉、圣安、崇效诸寺、樵沙道院、风氏园古松下,分韵赋诗,文酒之会,朋友之聚,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宋荦有《九日暨诸君登毗卢阁饮樵沙道院和韵》,陪游唱和者众多。这一时期,樵沙道院的独特位置,加之风景环境,成为一时觞咏雅集之地。后樵沙道院逐渐没落,到了乾隆后期,樵沙道院已不可考。成书于嘉庆元年的《藤阴杂记》载:“似在西城,俟考”,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