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塞尔维亚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举办陈丹燕作品译介研讨活动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5年11月03日13:52

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指导,塞尔维亚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和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陈丹燕作品译介研讨活动在贝尔格莱德的塞尔维亚城市图书馆成功举办。作家陈丹燕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活动,与30余位当地文学爱好者云端相聚。塞尔维亚路墨出版社社长伊万娜·巴比奇主持活动。

研讨围绕陈丹燕两部塞尔维亚语译著——《捕梦之乡》与《上海的红颜遗事》展开。主持人伊万娜首先提到陈丹燕两部译著在塞尔维亚的传播与反响,并特别缅怀已离世的译者维斯娜·里斯蒂奇。她表示,维斯娜与德拉甘·米连科维奇共同完成了《上海的红颜遗事》的翻译,其对中国文学的热忱与专业功底,为塞尔维亚读者读懂中国故事搭建了重要桥梁,此次活动亦特别向这位杰出的汉学研究者表示敬意。

陈丹燕分享了自己与塞尔维亚文学的深厚联结——她曾深入研读米洛拉德·帕维奇的经典著作《哈扎尔辞典》,甚至专程拜访帕维奇夫人,这份对当地文学的尊重与理解,也成为她创作《捕梦之乡》的重要起点。她透露,《捕梦之乡》正是以《哈扎尔辞典》为“地理阅读”对象创作,书中细腻呈现的塞尔维亚与土耳其文化风情,皆源于这种“跟着文学走”的实地探寻。

谈及《哈扎尔辞典》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陈丹燕认为,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打破传统叙事的独特性,以及字里行间蕴藏的文化厚度,“它让中国读者看到了塞尔维亚文学的想象力,那种将历史、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写法,既陌生又充满吸引力”。而吸引她深入研读并重新诠释的,正是帕维奇对“个体与文明”关系的隐秘书写——这与她始终关注的“普通人与时代”主题不谋而合。

当话题转向《上海的红颜遗事》,陈丹燕再次强调创作的初心:“选择书写主人公姚姚的故事,而非其知名度更高的演员母亲,正是因为姚姚是特定时代里无数普通人的缩影。传统史书多记录重大事件,却常常忽略平凡个体的命运,但这些被遗忘的故事里,藏着最真实的时代温度。”为还原姚姚的生活背景,她曾走访所有与那个时代相关的人物,并实地调研积累素材。她不刻意区分小说与历史书的边界,只选择最适合故事的表达方式,而所有表达的根基,都是真实的资料与真诚的感知。

活动恰逢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期间,陈丹燕分享了近期的阅读清单,其中不仅包括多位当代国外作家的作品,也提及对塞尔维亚当代文学的关注——她正在阅读塞尔维亚作家的短篇集,试图从更贴近当下的文字中,感受塞尔维亚文学的新脉络。她表示,文学是跨越国界的桥梁,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塞尔维亚读者更了解中国,也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塞文学的对话。

在自由交流环节,多位读者就陈丹燕如何通过个人叙事连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进行提问。一位读者提到,阅读《上海的红颜遗事》时,尽管故事背景是上海,但姚姚作为个体在时代变迁中展现的生命韧性,与塞尔维亚人民在历史动荡中表现出的坚韧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有读者称赞这种“地理阅读”的视角——通过行走与书写让上海与贝尔格莱德两座城市的精神对话成为可能。陈丹燕表示,她始终致力于在差异性中寻找人类情感的共通点,这正是文学跨越疆界的力量。

作家陈丹燕曾担任塞尔维亚旅游形象大使并执导中塞合拍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本次俱乐部活动不仅体现了作家是推动中国文学海外深度传播重要的有生力量,更以纪念译者、畅谈创作的方式,为中塞文化交流注入了温暖而坚实的力量。未来,塞尔维亚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将助力更多中国作家作品成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桥梁,进一步促进中塞文学交流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