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研究的三个突破 ——记与《桑塔格与中国》有关的往事
2012年的冬天,郑州大学的张莉教授与我多次“来电”后,终于在南京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中“奔现”。是夜,她带着我,穿过鼓楼校区招待所幽暗的走廊,来到一间客房,按响了门铃。一个目光炯炯有神、面容温柔平静的女子应声开门,这就是云南师范大学的郝桂莲教授。六目对视一笑间,走廊似乎明亮起来,一个充满着姐妹情谊的“铁三角”就此铸就,而把我们的学术兴趣焊接在一起的,是美国作家、文艺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我们共同的研究对象。
其时,郝桂莲老师已经在多家“外字头”的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不少富于洞见的桑塔格专题论文,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禅”释“反对阐释”》(详见《外国文学》2010年第1期)。这篇文章从语言、体验和对待终极意义的态度上对比了禅宗的“禅悟”和桑塔格著名的“反对阐释”观,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反对阐释”所暗含的禅意,在众多与桑塔格相关的论文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地融合了以先锋性闻名的张扬激进的桑塔格思想和低调内敛、静水流深的东方智慧,显示了作者横跨东西、纵贯古今的学术灵性。
巧合的是,2015年初,当我离开温婉的苏州一头扎进费城凛冽的寒风中,在大学城茫然四顾之时,我又遇到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访学的郝老师。她以谦逊稳重的风格,一一化解中国学人身处异国他乡的种种问题,为浮躁焦虑的我指点迷津,近距离地展示了她对中国智慧的深刻理解和随时随地灵活运用的能力。
因此,当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揭晓,郝桂莲以《中国文评话语体系下的苏珊·桑塔格研究》为题成功立项时,我喜而不惊。毕竟,自2007年开始从事桑塔格研究以来,郝老师不仅同时教授外国文学经典和西方文论,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深耕细挖,体悟到中国文化何以能深深吸引自小浸润于西方文化中的桑塔格,并激发她的无尽想象,令她无比痴迷。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人比郝老师更关注桑塔格与中国的关联,也没有人比她更适合开展这个项目,在外国理论介入国内文学研究的众声喧哗之中,发出清晰而独特的“中为洋用”之声。郝老师经过数年更为深厚的积累之后,视野更为广阔,将项目的最终成果名称定为《桑塔格与中国》,该书于2023年12月正式出版,为国内外的桑塔格研究增添了一部高质量的著作。
《桑塔格与中国》有诸多创新之处,最突出者至少有三。首先,郝桂莲老师一反以往国内桑塔格研究者以西方理论为指导、以西方阐释为基础的做法,从中国文评话语体系里寻找研究支点,从中国视野和中国智慧里获取研究灵感,把桑塔格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出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和理论自信。其次,郝老师在书中大大拓展了研究内容,突破了以往桑塔格研究中或只关注其文艺思想或仅聚焦其文学创作的单一选择,把桑塔格的整体成果置于批评框架内,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研究范式。此外,她通过桑塔格这个个案,搭建起东西方美学的桥梁,以中国学界熟悉的传统哲学和文化概念去观照西方的美学思想,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在了解国外成果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思想精粹的认识。
当我们展卷细读,就会发现郝老师深厚的学术涵养赋予了这部著作丰满的立体感,笔触面面俱到,论述严丝合缝。她充分挖掘桑塔格与中国文化在意识上、思想上的关联性,结合中国传统文论,从创作主体、文学与批评、文学与社会、文学与道德、文体与修辞、影像与观看这六个方面全景式地解读了桑塔格的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这在当前的桑塔格研究中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就像一件精巧的双面绣作品,正反面浑然一体,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桑塔格的一生心血交相辉映。用郝老师自己的话说,“相互照亮,互相照鉴,这正是本书所提倡的不同文化与文明间对话的方式及宗旨”。尽管《桑塔格与中国》属于个案研究,但它打开了一扇窗户,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在窗下贴心地铺设了垫脚石,让我们得以站在上面,透视那些滋养和塑造出桑塔格独特风格的文明成果和社会现实,启发我们纵深剖析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和社会问题。
桑塔格的一生,可以说是致力于消除差异的一生。她力图拆除所谓高级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的壁垒,用犀利冷峻的语言,把那些被冷落、被低估的作家、思想家、艺术家的名字重新带进公众视野;她不断跨越各种界限,一次次地证明思想的多重表达形式,比如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等;她不动声色地走进一度被男性占据的领地,宣告一个比肩而立的女性个体的存在;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文字,而不是空洞的呐喊,向世界证明知识的价值和知识女性的力量。桑塔格深信自己的生命孕育于中国,这里也是她父亲魂归之处。她对中国的天然亲近与激情乃至乡愁式的依恋,值得有人为此著述。郝老师的中西学养和对桑塔格其人其作的敏锐洞察,使她成为这一使命的最佳人选。《桑塔格与中国》一一诠释了桑塔格的上述特质,也是郝老师本人的思想和学术精神写照。
“桑塔格”与“中国”必然相遇。从多年前着手研究桑塔格开始,郝老师探索不止,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循着她多年来稳健的学术足迹,我们见证了一场如期而至的深情相遇。时值春日,在南京绚烂的花海之中,我隐约看到了2012年那个夜晚在一幕幕闪现,那也是一场必然发生的思想碰撞。
(作者系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