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内山完造
193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的日子。
鲁迅先生说过:“有几个外国人之爱中国,是远甚于我们的同胞的。”这话用在内山完造身上是最恰如其分的。
1885年,一个对近现代上海乃至中国左翼文化发展和中日友好交流活动作出杰出贡献的日本人诞生在冈山县後月郡吉井村(现今冈山县井原市芳井町吉井村),他就是内山完造。
内山完造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一生中近半光阴在中国度过,特别是在上海,他最重要的事业就是经营内山书店。此外他还写过多本著作,办过刊物,办过学校。与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结下深厚友谊。内山书店因其广博的经销范围,成为当时中国文化界的重要资源。后期鲁迅在内山书店购买的书籍占他总购书量的九成以上。内山书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中外文化交流桥梁。
2022年11月,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2056号的内山书店旧址修缮后以“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的全新样式对外开放。我在参观中看到一张芳井町内山完造出生地的照片,这也成为了我此次岛国之行的重要寻访地。
1
冈山市是冈山县首府,也是继大阪、东京、长崎、福冈和名古屋之后,第六座与中国开启直航的日本城市。1988年3月22日,一架日本航空公司的班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完成了冈山机场建成后的中国首航。今天要讲的故事就从这座机场的名称说起。
机场之所以被冠名为“桃太郎空港”,缘由是一位在日本家喻户晓、从桃子中诞生的除暴安良的神话人物——“桃太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等地就引进了由著名编剧山崎忠明创作的卡通片《桃太郎传说》。
冈山被称为日本的“桃乡”,不仅是因为“桃太郎”传说,在冈山市北区西花尻的“上东遗迹”曾出土过弥生时代的九千余枚桃树种子,为日本列岛所罕见。日本近现代桃树栽种技术的策源地也在冈山,而他们引种的水蜜桃就来自中国的上海和天津。
前往冈山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上海市一轮二轮方志中,特别是农业类的志书中,都有提及20世纪80年代,上海郊区果农从日本引进“岗山白”(又称“冈山白”)良种加以推广。这让我略感困惑:上海可是水蜜桃的故乡,为何要引进东瀛品种?翻阅更早的资料后,终获其解。
1983年出版的《果树史话》是中国农学普及丛书之一,由著名果树学家佟屏亚编著,记录了果树种植的历史变迁与科学进展。其第26页详细讲述了上海与冈山的“桃缘”:
“1876年,日本冈山县园艺场从我国上海、天津引进水蜜桃树苗。1878年,御津郡柏谷村(今冈山市)农民山内善男从许多桃树幼苗中选出两株,精心培植,三年后结出11个桃果,这就是中国水蜜桃在日本结出的第一代果实。由于这里气候适宜,桃树生长良好,果实品质优良,种桃业迅速发展起来……几经改良的‘岗山白桃’,又返回我国入籍,成为我国栽培的味香质优、鲜食与罐藏兼用的优良品种。”
原来,近150年之前,上海与冈山就有交集了。在冈山县立图书馆,我根据工作人员的指引很快就找到一本1956年出版的《冈山风土记》(Okayama fudoki),并在其中查阅到一段明确的记载,其大意是:
“明治八年(1875年)5月,政府以武田等为首的各国农产品调查及蔬菜水果采购一行中,仓敷的衣笠豪谷先生带回来的天津、上海两种桃树苗……”
明治七年(1874年)5月,年仅25岁的豪谷从长崎坐船抵达上海,开启了中国留学之旅,足迹遍及上海、苏州、杭州、绍兴、镇江、武昌等地。他饱览名山大川,研习字画,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乐此不疲,其后就发生了前文所说的故事。衣笠豪谷还在日记中写下对上海水蜜桃甜美口味的赞叹。他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这段“桃缘”的开启者,也因此获得声誉。
从上海等地带回的树苗,经冈山当地果农山内善男、大森熊太郎等科学育种,被分发到日本各地的果园实验站。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前后,冈山已成为著名的桃子产地。1899年,由上海水蜜桃嫁接而来的“白桃”“白凤”系列基本定型,成为西日本地区产量最大、口味最佳的品种之一。作为日本重要的物产引种实例,这段历史被许多日本官方文献、志书、年鉴和教材记录在案。上海水蜜桃由此在东瀛开枝散叶,美名远播。
2
国内几乎所有文献都显示,内山完造出生于“冈山县芳井村”。但日本当地,包括井原市官方资料显示则为“吉井村”,这其实与日本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变化调整有关。在一桥德川家幕府时代,後月郡共辖39村,吉井为其中之一,并有“寺社领”(指为维护和运营寺庙和神社而设立的领土)。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日本全国开始施行“町村制”,许多村落合并或改名。内山完造出生的1885年,“町村制”还未开始,严格意义上讲,村名最准确的表述应是“後月郡吉井村”。
从我在冈山市区的住所前往井原市,需乘坐JR伯备线到一个名为“清音”的小站再换乘井原铁道,该铁道的前身是修筑于1913年的井笠(井原至笠冈)铁道的部分轨线。此类地方线路是整个日本铁路网的最末梢,通向广大的乡村地区。
走出井原站后,我发现去芳井村的巴士一天只有4班,而最近的一班在3个小时之后,权衡之下只能选择出租车。七旬开外的司机大叔非常热情,他并不了解内山完造,但知道上海是个繁华大都市。车程大约15分钟,沿途都是青山绿水,一片片农田和民居镶嵌其中。按照导航地图的指引,车子停在路边一栋住宅门前,一块醒目的“内山完造先生生诞之地”石碑便映入眼帘。
这栋住宅的外形和结构看上去年代并不久远,挂出的主人姓“政岩”。看到房门是虚掩着的,便按响了门铃。出来应答的是一位老奶奶,身后还有两位中年阿姨。得知我从中国上海来,她们便很自然地问:“是来看内山完造的吧?”
原来,这栋建筑的地块曾为内山家所有,老宅早已无存,现归属“政岩”户下,也就是这位孤老,两位阿姨是来陪她聊天的邻居。在村内原有四户内山姓中,完造故居的屋号名为“堂ノ上”(堂之上)。现今,紧挨着房子有一处古建筑,据说是明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内山祖宅堂屋。我还得知,内山家的祖坟在附近的稻田里,而其双亲的墓地在一座名为“正当寺”的庙宇旁。
1947年回到日本后,内山完造整个后半生的足迹遍及从北海道到九州的日本全境,巡回演讲超过八百场,大声疾呼“日本的自我反省是解决日中关系的根本途径,日中友好运动是拯救祖国的运动”。空隙笔耕不止,他写了《流着同样血的朋友》等书,还帮助岩波书店做编辑《鲁迅全集》的工作。
3
我在村民的帮助下叫了一辆出租车,沿途在“芳井历史民俗资料馆”稍作停留,那里藏有一些内山完造珍贵的个人书信档案等,可惜当天闭馆。工作人员给了一些书面材料,并建议我返程路上可以去樱桥公园内的“内山完造先生颂德碑”看看。
公园坐落在小田川东岸,一座“樱桥”跨河而建,因此得名。据司机说,这里春天漫山遍野开满樱花,非常漂亮。“内山完造先生颂德碑”在公园最北侧,由“颂德碑”与“内山完造先生雕像”组成。该碑落成于1979年11月9日,是已故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岛健藏等发起设立的。纪念碑的正文由时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书写。
副碑上刻有郭沫若1962年4月为纪念内山完造逝世三周年写的一首诗:“东海之土,西海之花。生于冈山,藏于中华。万邦友好,四海一家。消灭侵略,幸福无涯。”雕像坐东向西,面朝着他曾经魂牵梦萦的上海、中国。
返程的路线,我特地选择在笠冈站乘坐JR山阳本线,这也是年仅12岁的完造离家远赴神户、大阪,开启人生闯荡的起点。

樱桥公园内的内山完造先生雕像。图片由作者提供
内山完造在他的回忆录《花甲录》中这样写道:“先坐人力车到笠冈车站,然后上了火车。随着汽笛一声长鸣,人力车夫的一句‘老爷,撒哟那拉……’是我听到的最后乡音。车厢里没有一张熟悉的脸……年仅十二岁、身材像小豆子似的我,在车里成了众人交口称赞和爱抚的对象。”
在人生最精华的35年中,内山完造从一个局外人转变为中国文化的学习者、研究者和传播者。在北四川路的促膝交谈中,他对鲁迅先生醍醐灌顶般话语的领悟,更是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内山完造也早已超越商人的局限,成为一位真正睿智、深刻的思想者。
1985年11月,日本冈山县内山完造先生显彰会发起,在上海“万国公墓”(现今宋园路21号宋庆龄陵园)内山完造夫妇的墓后,建一块石碑。上刻内山挚友小泽正元书写的铭文:“内山完造先生为日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卓越贡献,精神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