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未论武备承平弛 试问文才振铄无—— 魏源客居北京往事
来源:北京日报 | 王一川  2025年10月23日08:30

国庆假期,游人如织。就连坐落于古刹长椿寺内,一向宁静的宣南文化博物馆也热闹起来。笔者徘徊于魏源画像前,浏览《海国图志》刻本图片,不由追溯起这位先贤在北京的生活片段,以及他留与后世的诸多思考。

魏源(1794—1857),字默深(亦有“墨生”一说),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首批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积极倡导强国富民之学,所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长安车马地 花落不知春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最终无功而返,清王朝失去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次年,魏源出生,谁也不曾想到,他将成为清末启蒙思想家,让中国融入世界大潮。

嘉庆十八年(1813年),适逢清朝例行的拔贡之年,少年时已表现出学习天赋的魏源被选为湖南省拔贡。按照清朝科举制度规定,各省选拔出的优贡生,需要送到北京国子监去读书,并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会试。史载,当年冬,魏源短暂来过一次北京,很快就返乡筹备第二年的北上求学之旅。

魏源到北京以后,为了解决学习问题,先拜同乡前辈、时任翰林院编修陶澍为师,学习经学。陶澍还延请经学家、时任翰林院编修胡承珙,指导魏源“汉儒家法”。他后又拜兵部右侍郎周系英为师,深得其欣赏,便引荐翰林院编修董桂敷(号小槎)指导魏源古文辞。魏源在《寄董小槎编修》诗中说:“寤寐尚滋严惮益,关河千里亦吾师。”这一时期,魏源还曾向内阁中书姚学塽请教古本《大学》,跟从礼部主事刘逢禄学《公羊学》,受今文经学影响较深。如此观之,一位拥有极佳学习环境、勤奋好学的学子形象已然满满。

魏源喜欢北京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珍惜与士人的交流学习机会。他除了从事经学著述,经常和一些士子来往,辗转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比如,时任内阁中书龚自珍、翰林院修撰陈沆、左副都御史李宗瀚、詹事府詹事兼内阁学士汤金钊等。陈沆参阅魏源《北道集》后,对文中反映民间疾苦等社会现象给予肯定:“把君《北道集》,怀抱生古春。流离浩满眼,凭车发哀呻。”魏源曾居住在李宗瀚家中,学习之余,也教授其孩子读书。出于敬佩其人品和孝思,感激他的帮助,魏源有诗相赠:“犹有李膺门下士,他年京洛望旌旗。”

三年北京求学,魏源见识大长,眼界更加开阔。当然,这背后都离不开苦思研读。据传,魏源长时间埋首书卷,时常废寝忘食,以至春夏秋冬四时更替都不曾留意。他在《京师接家书》中称:“听雁疑连榻,看云每堕薪。文章声价贱,书史患犹真。月晕他乡梦,山环故国身。长安车马地,花落不知春。”“弱弟三年别,衣长胜旧无。”友人陈沆也以诗相赠:“三年长安住,艰苦厚自持。”

及之而后知 履之而后艰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魏源再次来到北京,这一次客居京师约四年,其间,偶尔辗转各地游学。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中举人第二名,道光帝御批嘉赏。

与早年相比,这番在京期间,魏源已不再只是埋首求学,而是更注重与知名学者往来,主动寻求与外面世界的关联。诸如,他与汉学经学家陈奂、直隶提督杨芳、礼部主事姚莹等人相识,受到各派学者熏陶和影响,关心国家大事,进而确立经世致用思想。姚莹后来出任台湾道员时,曾经回忆起道光初年,在京师与魏源、龚自珍交游之事,他说:“魏默深始治经,已更悉心时务。其所论著,史才也。”魏源曾受邀出席广渠门万柳堂东汉经学家郑玄的公祭活动,经学家陈奂说“明贤雅集,极一时盛事”。

嘉庆、道光年间,京城文人、官员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诗会较为盛行。这些人大多关心时政,重视实学,经常在一起研判时政,赋诗论学,各抒己见,话题从国家大事到闾巷民情。魏源常受友人相邀参加诗社聚会活动,比如,陶然亭、龙树院(龙树寺)、花之寺(三官庙)、尺五山庄(右安门外)等宣南诗会。张维屏诗中提到龙树院聚会,曰:“主人好客善选胜,此地压倒陶然亭。”翰林编修徐宝善提到花之寺诗会,云:“去年饯春城南亭,旌帜骚坛尽名宿。今年三度访花之,十日海棠红过屋。”另外,魏源还参加了官员李宗传、书法家包世臣、工部尚书张祥河、翰林院编修兼左都御史姚元之、内阁中书端木国瑚、今文经学家宋翔凤等人的聚会活动。

魏源的著作中系统阐述了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其中,论及知与行的相互关系,突出“行”的重要性,他说:“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认为谋求富强为庶政之先,强调:“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王道。”围绕团结民众,他说:“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这些思想的形成,与他和诸多士人交游有着一定关联,他曾说:“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魏源的经世务实著作有《筹河篇》《筹漕篇》《筹鹾篇》,关于哲学、政治的著作有《默觚》,以及今文经学著作,如《公羊春秋古微》《诗古微》《董子春秋发微》《书古微》等;受人之邀代为编撰的《皇朝经世文编》,强调“经世致用”的选文标准,标志着清代学术从考据向实务的转向。

但有公厨总聚膻 断无百载不更弦

道光六年至十四年(1826-1834),魏源在北京居住有八年之久,之后,每逢礼部会试便进京小住一段时间。魏源得授内阁中书,闲暇之余常会游览北京的山水名胜,有机会接触皇家园林,如他所说:“封事承平午未阑,书生退直有余闲。他年若写春明梦,金碧楼台水墨山。”他在《海淀杂诗》中曾述及多处园林景观,比如,“赐园退直玉堂春,扇子湖边莲叶新。”“昆明池水与天连,汇尽西山万道泉。”“云外楼台楼外塔,水中树影树中山。”“实胜寺中八白龙,潭山银杏戒坛松。”

魏源撰写《圣武记》时,“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不仅翻阅内阁存有的典籍、档案与藏书,还收集整理了大量笔记资料,为著述积累核心素材;同时,围绕江南农业、水利等问题,撰《吴农备荒议》,作《湖广水利论》,并提出“救荒不如备荒,备荒莫如急农时”的建议。

魏源奉命至镇江治徒阳河(丹徒至丹阳间之漕河),漕运之弊严重,漕费与清初相比已暴涨至四百倍,他说:“只今一舸千金费,当日勘酬四百艘。”他主张漕运、票盐改革,说:“但有公厨总聚膻,断无百载不更弦。”“鼎新革故神明事,盐漕何人破旧荃。”

鸦片战争失败,给魏源以沉重打击,当他见到林则徐时,“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经过战后反思,魏源意识到,英国侵略危及民族生存,抵抗侵略必须作为当下之要务,提倡革除弊政,惩治腐败,提振士气,呼吁:“日旰传餐五夜书,如何秋气赋凋芜。未论武备承平弛,试问文才振铄无?山泽云雷征蜴蠖(注:比喻事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变化或状态),关河霜雪辨驽驹。云雷霜雪朝朝事,谁待中流始觅壶。”魏源决心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赋诗云:“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官匪拾遗休学杜,徒惊绛灌汉公卿。”

《海国图志》就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就是先进的武器,主要是舰艇、火炮、枪支,以及先进的军事训练方法。制夷之策,就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思想和科学知识,引进西方军事工业、船舶制造、钢铁冶炼技术,建设我们自己的造船厂、火器局,制造船只、枪械,加以进行科学的军事训练,进而提升抵抗外族入侵的作战能力。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源会试考中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从而入仕,赴江苏任知县,这是他最后一次离京。临行之前,他与友人依依惜别,作《游别海淀四章》,其中说道:“香山驰道出西冈,每岁蒐(搜)巡忆武皇……昆明自昔楼船地,曾宴来庭万里羌。”“灞陵回首望长安,廊庙江湖岂异观……垂天云势西山拱,瀑月泉声北极寒。”借用京师风物,以诗言志,今人读之,依然荡气回肠。

历史的长河,激流澎湃、汹涌向前。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