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马淑琴:重读张志民抗战诗篇
来源:北京晚报 | 马淑琴  2025年10月22日08:22

张志民,1926年出生在宛平张家村(现门头沟区斋堂镇张家村),12岁进入“抗日高小”,从“小鬼”起步,参谋、干事、队长,教员、指导员、教导员,练兵、打仗……从这时候起,他开始用子弹壳做的笔练习写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的诞生,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张志民出版诗集等文学作品五十余部,并先后担任《北京文艺》主编,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刊》主编。

张志民的抗战诗歌,从宏大到细微,从场景再现到历史追忆,生动记述晋察冀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团结齐抗战,与入侵之敌浴血奋战的动人篇章。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之后,八路军实行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在省际边缘创建抗日根据地。边区,是抗战时期创造的,具有地理、历史和政治多重语义的词汇。出身山区的张志民敏锐发现和体味到“边区”和“山”的关系,以及在抗战中生发的独特作用,创作了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的长诗《边区的山》。

他在诗中写道:“边区的山呵/——母亲的山!/你喂养了多少好儿男!/严冬山草暖,/夏日泉水甜。/山山岭岭/——练兵场呵;/村村镇镇/——好营盘!/大路口,小村边,/榆树底下井台前,/多少人从这儿/——上前线,/多少人从这儿/——奔延安。”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曾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张志民对于当年的“晋察冀”做了这样的诗意记述与解读:“在我们晋察冀,/一眼看百里,/透明的天,/透明的地,/走遍千山/无迷路,/道道溪水/清见底!/叫声‘老乡’/心相照,/一声同志/成知己,/没带干粮,/那怕啥?/饭桌一摆/炕头儿坐,/娃娃爬到/你怀里……”

抗日战争是一场名副其实的人民战争。当年的八路军战士,大都是地区的《人民子弟兵》。张志民这样描写:“子弟兵呵/——人民的兵,/边区长呵边区生!/爬惯的山头走惯的路,/春去秋来乡土风。/村村后勤部,/家家 联 络 兵,/杀 敌 归 来 家 门 过,/满 街 乡音/——唤小名!”好一个“春去秋来乡土风”,好一个“满街乡音唤小名!”细节之中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宏大,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深厚情感,无论如何写不出如此感人的诗句。

战争是残酷的。张志民用诗歌记录了一场严冬时节,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与鬼子展开的一场悲壮的遭遇战。“迎着风暴!/顶着雪花!/艰难啊!/大雪足有马腿深/不像是走,/倒像是爬!/……”鬼子凭着武器精良先发制人。于是,“血泊/浸着冰块,/冰块,/融着雪花,/按理说,/胜负已成定局/不!倒下的/并不是战败者呀!/看那不屈的目光/依然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抗战中,过鬼子的封锁线是常事,夜过封锁线就更有了神秘感。张志民的诗让《夜过封锁线》充满了智慧与幽默。“‘太平’梆子不住地敲,/不住地敲呵/——‘大大的好’!”“大路口上有‘名角’,/演‘伪军’的——/是侦察连的老刘,/扮更夫的——/是破路队的三小!/……一个指着梆子说:/放心过吧,/咱这手里有‘护照’,/一个指着炮楼说:/后边还有一个连,/别让瞎驴出磨道!”

还有反映军民鱼水情的《老奶奶和小哨兵》:“老奶奶说/八十了/眼花了/小家伙说/不花/眼花了/您哪能给我们补窗洞?/说针大的窟窿斗大的风……”

“别让瞎驴出磨道”“针大的窟窿斗大的风”等语言,都是从京西山村的泥土里长出来的“活”的语言,张志民信手拈来,准确应用,充满了地域的温暖与亲情。

抗战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张志民以诗的形式留下了真实深刻的历史记忆。他也是一位极力将诗歌引向大众化的诗人,重读他的诗,相信我们都能切实感受到那“大地之子心灵深处的丰富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