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语言中如何生长” ——访罗马尼亚汉学家白罗米
白罗米,罗马尼亚翻译家。北京大学博士,现任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主要译作有《荀子》《庄子》,以及莫言《怀抱鲜花的女人》《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余华《许三观卖血记》、阿城《棋王》、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等。2018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19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24年获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
“思想性使小说具有穿透时代的力量”
宋 晗:白罗米教授您好!您向我讲述过您在北京语言大学读书时的一些生活经历,那些细节非常动人,可以和读者分享您在北京学习中文时的感受吗?中国的语言和文学为什么吸引您,让您这么多年来将其视为最重要的事业?
白罗米:我和中国已经结缘很久了。可以说,我的人生故事就是我学习中文的故事。我上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习汉语,然后一直到高中毕业学习。我很幸运高中毕业那年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招生,我参加了入学考试,后来我在那里读本科,学了四年汉语和英语。当时我们不能申请奖学金,因此,虽然我学习特别认真,是个优秀学生,但读本科时没有机会去中国学习。去中国留学,是我当时最大的梦想。我知道早晚会有机会,所以我一直满怀希望。我大学毕业之后就留校教汉语。在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教了一年汉语之后,学校派我去北京语言大学(当时叫北京语言学院)进修一年汉语。作为进修生,我第一个目标是学好汉语,因为我当时在罗马尼亚已经开始读博士,所以我想趁这次机会去图书馆和书店收集资料,找专家谈谈我研究的主题。那些资料对我来说非常宝贵,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无法在网上找参考文献,不像目前这么方便。另外,我在罗马尼亚国内是汉语老师,所以我认为自己也应该利用在中国知名大学学习的机会向中国老师学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改善自己的教学。总而言之,我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的收获非常大。在北京学习中文的感受,可以用“既兴奋又有挑战”这句话来形容。一方面,沉浸在北京的文化氛围中,能够亲身感受到中文的魅力,激发了我的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我的学习目标比较多,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具体来说,能够亲眼看到和听到那些原来在书本上学到的汉字和词汇,感受真实的北京文化,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我能够与中国人交流,这种渴望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学习过程中,每掌握一个新知识点,每听懂一句中文,都会给我带来小小的成就感,这些成就感激励了我继续前进。
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人去学习和探索。这种吸引力主要源于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
宋 晗:您将许多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到了罗马尼亚,其中有古代经典如《荀子》《庄子》,也有莫言、余华、阿城、刘震云、残雪等当代作家的作品,您最看重小说的什么品质?什么样的作品会进入您的翻译视野?
白罗米:我从小时候起就喜欢上了中国文学。我记得我看的第一部中国文学著作是《西游记》。当时我还不到九岁,这部书肯定有不少我不太明白的东西,但是作家笔下描写的那种神奇的世界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让我想多看中国文学、多了解中国文化。最初我是被中国传统文化吸引住了,但后来慢慢就开始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化和当代文学。我以前发现,很多罗马尼亚人像我一样对中国各方面都有兴趣,也很想通过文学更好地了解中国,但是翻译成罗马尼亚语的中国文学著作不算很多。因此,我决定开始翻译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怎么选择呢?如果你是译者,也可以问问自己:“什么作品让我愿意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或一年半去靠近?”我常这样问自己:“这个作品值得翻译吗?它进入罗马尼亚文化后能产生什么意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它就值得我投入心力。当然,每个译者的标准可能都不同。
我看重小说的品质不少,我在这里可以提到主要的几个。第一,我会找那些反映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因为读者会觉得通过这样的作品他们才能进入中国文明,能让自己有关中国的知识丰富起来。第二,我会看重语言的独特性和审美价值。语言是通向小说灵魂的第一道门。小说语言不一定要华丽,但需要精准、有节奏感,并具有鲜明的个性。人物的复杂性与真实感也非常重要。好的小说人物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具有矛盾、挣扎与成长的人。让我在读完之后,仍旧能想起某个角色,就像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一样。情节可以简单,但小说应当触及一些深层的主题,比如存在的意义、社会结构、道德困境、人的孤独感、历史记忆等。思想性使小说具有穿透时代的力量。
中国文学在罗马尼亚的译介
宋 晗:现今,哪些中国文学作品在罗马尼亚读者中间受欢迎?您可以和我们谈谈中国文学作品在罗马尼亚的接受情况吗?
白罗米:在罗马尼亚,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喜爱并非新近的现象,而是有着长期的传统和深厚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在中国有过留学经历的罗马尼亚年轻汉学家们就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此后,在罗马尼亚出版的中国文学和文化典籍数量越来越多。当时,他们致力于直接从中文翻译中国古典作品,克服了转译带来的偏误,使译文更准确,风格上更接近原文。在老一代罗马尼亚汉学家们的努力下,大量中国文化经典和文学作品被翻译成罗马尼亚文,在罗马尼亚广泛传播。在21世纪,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罗中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罗马尼亚对中国文学的接收方式和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了。可以说21世纪初是中国当代文学在罗马尼亚传播的转折点。莫言是这个现象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怀抱鲜花的女人》《蛙》等作品,都已经被翻译成罗文。这些译本发布之后让罗马尼亚文学评论家以及普通读者开始密切关注这位作家。此后,有不少出版社在短时间内开始对翻译、出版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近15年来,有十几个中国作家的作品在罗马尼亚被翻译出版,其中有莫言、苏童、余华、麦家、曹文轩、刘震云、徐则臣、张炜、张楚等作家。
2016年,中国担任布加勒斯特国际图书展的主宾国。中国50多家出版单位携2000余种图书参展,可谓罗中两国文化和出版界的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罗马尼亚读者看到了中国近年来出版的优秀图书和罗中两国互译的各类作品。说到中国当代文学在罗马尼亚的传播,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罗中两国作家的对话以及几位作家的作品发行仪式,罗马尼亚人民触摸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时代脉搏,感受到了作家的心灵和作品的境界。
2016年国际书展上举办了余华《活着》、莫言《怀抱鲜花的女人》的译本首发活动。作者余华和布加勒斯特大学的译者、汉学家一同出席这次书展,这对罗马尼亚读者接受中国当代文学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余华受到多方媒体关注,罗马尼亚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均对他进行了采访。
宋 晗:您是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也兼任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可以和我们分享您所任职的孔子学院的相关情况吗?会开展哪些活动?罗马尼亚的学生对中国的哪些方面感兴趣?
白罗米:近12年来,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作为推广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在罗中文学交流方面作了突出的贡献,举办过许多中国文学作品译本新书推介会。2015年迎来了苏童带领的中国作家代表团;2016年迎来了五名中国著名作家和诗人,其中有余华和曹文轩;2018年劳马和人民大学出版社副主任来孔院和师生座谈。中国作家的访问和文学学术活动的进行,为中国文学在罗马尼亚的传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自从2013年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让罗马尼亚民众通过中国文学了解中国,以前不仅在首都举办或受邀参加一些文学座谈会和新书发布会,而且在外地也参加过类似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是为了给当地人民介绍中国当代文学,宣传这些中国作家作品的罗语译本。
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和罗马尼亚作家协会翻译处建立了伙伴关系。因此,我们一起举办过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研讨会和新书的推介会。译者跟大家分享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经验,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这样的活动能吸引非常多的观众,有的人参加这种活动之后才发现中国文学的魅力,他们以后很容易就成为中国文学的爱好者。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所以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和中文系的教师们将继续挑起沟通两国文学交流的重担。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和孔子学院作为中罗文学互译的优秀平台,始终努力促进中罗文学作品互译,希望通过文学交流架起两国人民之间民心相通的桥梁。
面对面,让我们更了解彼此
宋 晗:今年七月,您来中国南京参加了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此行有哪些事情给您留下印象?您最关心哪些话题?您认为翻译中的哪些问题还应该继续深入探讨?
白罗米: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各国汉学家、翻译家围绕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展开探讨,分享了自己在翻译中的心得与困境,比如如何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传递汉语诗意、如何处理典籍中的历史语境。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相互对话让人感受到“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语言中如何生长”的奇妙。会场上也有不少非常有名的中国作家、学者与译者的面对面对谈,既有思想的碰撞,也有鲜活的翻译案例展示。这对我们这些译者是个非常重要的机会。我们希望参加这种会议时能听到中国作家们介绍他们的创作,因为这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每个作家,还有他们的创作特点。在讨论中,译者能分享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很感激主办方的周到安排,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及其文化背景。主办方安排我们参观科举博物馆和城墙博物馆,还有牛首山和金陵小城,我们看了越剧,感受到南京这个世界文学之都的文化多样性和魅力。
在分组讨论中,参会者提到了各种有关翻译的问题。我感兴趣的问题是:译文应更忠实于原文内容,还是更注重目标语言的表达效果?还有如何翻译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词汇(如成语、习俗、历史典故等)?直译可能导致误解,而意译或解释可能失去原文风味。这关系到“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我希望译者能更深入地讨论这些问题,而且征求作家们的意见。
宋 晗:为了中国与罗马尼亚在文学、文化方面更好的交流,您觉得还可以展开哪些活动?您有哪些建议?
白罗米:我认为双语文学出版计划可以作出一定的贡献,推动更多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翻译成罗马尼亚语,同时也将罗马尼亚文学经典及当代作品译介到中国,还可以举办文学节或书展交流,邀请双方作家参加布加勒斯特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大型文学活动。另外,通过孔子学院和罗马尼亚文化中心,推动更多文学、语言专业学生的交流与交换学习。培养翻译人才很重要,对未来两国文学互译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举办线上文化沙龙,利用线上平台定期举办中罗作家、学者对话,降低交流门槛。
总而言之,要实现罗中在文学与文化上的深度交流,关键在于制度支持、平台建设与民间参与的结合。两国政府支持、学术推动、民间参与、市场化运作,才能使文学翻译交流持续、有效、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