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中国人的看法》:真正的跨文化理解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1921年12月25日曾在瑞士《新苏黎世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人的看法》的时事评论,同时还以《看法》为题将该文发表在柏林《福斯报》上。在两份极具声望的欧陆老牌报纸上同步发声,黑塞写道:“备受世人关注的,旨在防止爆发战争、限制列强海军军备竞赛的会议,在华盛顿举行了。部分任务已经完成,某些目标已经实现。世界松了一口气。”所说的会议,即一战后1921-1922年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有美英法日意比荷葡中九国参会。会议上,通过外交努力,中国虽然收回了山东省部分主权,却依然深陷半殖民地的泥淖。
黑塞拒绝与西方列强同流合污,而是同情中国处境,批评国际舆论忽视中国本当应有的权益:“与这些成果相比,华盛顿会议的另一部分内容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较少。在这部分会议中,列强与其他强国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致。一个弱者也参加了会议,却几乎无人理会。这就是中国。作为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大国,古老而庞大的中国没有找到那种适应西方世界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日本已坚持了几十年。中国变得非常虚弱,几乎不再扮演一个独立强国的角色,被其他列强几乎只是视作一个应谨慎划分的‘势力范围’”。
列强意图瓜分中国,你争我夺、讨价还价,不让对手多占便宜,面对如此围猎,积弊深重的中国难道真就步入穷途末路了吗?黑塞转换时空和视角,说他在阅读关于华盛顿会议报道时想起了一位中国人的观点:“早在几年前,一个中国人,一位古老的、值得尊重的中国思想的追随者,就以一种与政治无关——因此也就更为接近《道德经》精神——的方式,对这些事件发表了看法。他大致是这样说的:事实也许在表明,我们是弱者,我们可能会被征服被吞噬。如果这是中国的命运,那就让它尽管发生吧!不过需知,当他们吞噬了我们后,就不得不面对难以消化我们的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可能的:政府、军队、行政和财政也许将变成日式、美式或英式的,但是征服者无法改变中国,相反,他们会被中国智慧征服和改变,会逐渐变成中国人。因为——中国现在也许不擅长武器制造和政治管理,但它富有生命力、富有精神、富有源远流长的思想。”
黑塞的思维活跃而明澈,所写的中国人的观点对于西方读者可谓新鲜可读。黑塞显然欣赏这位中国人以退为进的立场,欣赏这位中国人表面上以近乎超然的态度接受20世纪初中国被列强欺凌的命运,实际里却暗流涌动着对中国文化的确信。黑塞自己也坦承,自己与这位中国人思想同频共振。
在《中国人的看法》中,黑塞深知绵延千载的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艺术必会焕发蓬勃生机,更进一步打开自己心灵,描绘起自己的书屋:“我走向我藏书的一角,那里摆放着中国人写的书籍——一个静谧的、让人感到平和、幸福的角落!那些古老书籍记载的内容如此美好,时常出奇地贴近现实。在那可怕的战争年代里,我曾多少次在这里找到了安慰我、鼓舞我的思想!”
要言不烦地描述了中国书籍的力量,黑塞又具体讲到他在中国书籍里寻觅到的一次智识上的收获,作为自己时评文章的压轴之笔。从容舒展,举重若轻,黑塞引用了《列子·杨朱篇》段落。德文原章里,黑塞对杨朱箴言的引用使用的是卫礼贤的意译翻译。他同时对卫礼贤的译文做了少许改动,增添语言上的美感,使得语段更为紧凑,更近于警句,还结合自己评论所需语境,暗讽列强殖民全靠威吓,“毫无意义”。黑塞借杨朱箴言昭示的立场不言自明:列强鲸吞中国的野心终将幻灭,中国人自古“制命在内”,而今更不会受制于强权。
1911年,卫礼贤《列子》译本问世后,黑塞就于第一时间发表书评,认为书中“古老而精致的中国精神”即便抵达了“最远的天际”也能于一瞬间“找到回归当下、回归真实生活的路径”,而正是中国人“坚固、神圣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和对于民族性格与思想的严格守护”,值得欧洲人用心学习。十年后的1921年,他又一次援引《列子》为中国发声,试图唤醒欧洲人对这个古老文明的认知与敬意。
以一则勾勒出华盛顿会议基本轮廓的简练新闻体开篇,黑塞的时事评论最终落脚于西方列强也许能暂时占领中国土地,但是永远无法战胜中国、改变中国的思想内涵。尽管黑塞未曾踏上过华夏大地,但1911年的亚洲之旅中与华人的交往——尤其是一位华人学者的深厚学养与言谈风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在旅毕归欧后的多封信函中屡屡提及此行最珍贵的发现——中华民族这个“他见到过的第一个真正的文化民族”。这份文化认同不仅推动黑塞对中国经典德译本持续关注和推介,更深深浸润其文学创作。
自从缔结中国情结以来,黑塞的诗歌、小说、散文、书评以及其他涉及中国的文字里每每都体现对中国文化的情有独钟。所有这些创作中,我感到《中国人的看法》一文尤为亲切和高远:它将个人的中国情愫升华到了一种历史哲学的高度,引经据典,洞悉时局,富有远见,让我想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文学巨擘维克多·雨果在致巴雷特大尉的那封信中,同样为中国仗义执言,斥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这部著作也让我看到了投向历史暴行的明镜和照亮未来文明互鉴的火种——真正的跨文化理解,从来不是俯视的猎奇,而是平等的共情与责任。
(作者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助理教授)